“万方艺苑”的成功,如同在长安城种下了一棵枝繁叶茂的“通识之树”,其荫庇着往来行人,其果实滋养着彼此认知。然而,风澈与风染霜的目光,并未止步于这都城内的繁华盛景。他们深知,丝路的真正血脉,不仅流淌在通衢大邑的官署与集市,更渗透在沿途无数城镇村庄的肌理之中,那些看似寻常的巷陌深处,或许正回荡着时代最真切的脉搏。
这一日,一份来自河西走廊凉州郡守的密报,呈递御前。奏报并未言及边患或饥馑,而是描述了一种“甜蜜的烦恼”。皆因丝路畅通,西域诸国及波斯等地的石蜜(甘蔗制糖)、饴浆(一种浓缩葡萄汁)大量输入,其味甘美,制法新奇,极受城中富户与往来商贾追捧。导致本地传承数代、以小米、大麦为原料熬制饴糖的几家老字号糖坊,生意日渐萧条,匠人后继无人,古法恐将失传。
郡守忧心忡忡:“此虽商贾之事,然此等老坊,关联本地数十户民生,其所制饴糖,亦是凉州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不可或缺之物。外糖涌入,固然可喜,然若坐视本土技艺凋零,恐伤一地之风土人情,亦非丝路共存共荣之本意。”
风澈将奏报示于风染霜。风染霜凝思片刻,道:“皇兄,此非凉州一地之困。丝路大开,外物输入,如大浪淘沙。新奇之物,人皆喜之,然各地传承之老手艺、老味道,乃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之见证,是‘根’与‘魂’所在。若尽被外物替代,则丝路所至,城池面貌或将千篇一律,失了本真之色彩。交流,非为取代,而当是丰富。”
她提议,由丝路合作总署派出精干专员,会同工部、礼部相关人员,组成“风土技艺察访使”,分赴丝路沿线重要节点城镇,不独察访如凉州饴糖此类面临冲击的传统技艺,亦要发掘那些因交流而焕发新生、或独具特色尚未广为人知的民间智慧。
风澈当即准奏:“皇妹所虑极是。丝路非单行道,不仅是异域奇珍输入,亦当是我神州风物、地方精粹输出与彰显之时。此行重在‘察’与‘访’,体恤民情,记录技艺,探寻融合共生之道,而非强行干预市场。”
慕容冷越领命,精心挑选了几位通晓商事、熟知工巧且耐心细致的官员,组成了数支察访队伍。其中一队,便由一位名叫杜衡的年轻员外郎带领,直奔凉州。
杜衡抵达凉州,并未惊动地方,而是换上便服,径直走入那几家日渐冷清的老糖坊。他亲眼看到老匠人如何精选颗粒饱满的本地小米,如何掌控火候熬制糖稀,如何反复拉扯使其充满空气变得酥松,又如何融入些许桂花、芝麻,制成带有独特地域风味的“凉州饴”。他也看到匠人脸上的落寞与对家传手艺无人继承的忧心。
他并未止步于此。又走访了售卖西域石蜜、波斯饴浆的商铺,了解其来源、价格与口味特点。他还请教了本地老人,了解饴糖在凉州人生活中的地位与情感寄托。
经过细致调研,杜衡发现,问题关键在于,老糖坊固守传统,产品形制单一,包装简陋,且多在本地销售,难以与包装精美、口味新奇、渠道广泛的外糖竞争。但其用料扎实、工艺古朴、风味独特,亦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杜衡并未简单地建议官府补贴或限制外糖。他将几家糖坊的老师傅和有意改革的年轻子弟召集起来,又将几位常驻凉州的西域、波斯商人请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糖业恳谈会”。
会上,他让老师傅展示古法技艺之精妙,让年轻子弟畅谈改进包装、开发新口味(如尝试加入西域引入的干果)的想法,也让外商品尝地道的凉州饴,了解其文化内涵。起初双方尚有隔阂,但在杜衡的引导下,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一位波斯商人对其中的桂花风味极为赞赏,提议或许可以将其少量引入波斯,作为高端茶点;一位西域商人则对开发便于长途运输的饴糖干片感兴趣。
杜衡趁热打铁,协助糖坊与外商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外商提供部分资金与外部市场信息,糖坊负责改良工艺、保证品质,尝试生产一批兼具凉州本味与异域风情的新式饴糖,并通过丝路商队,尝试销往西域乃至更远的地方。同时,他也建议郡守,可在本地岁时节令,大力推广凉州饴,并将其纳入招待使节、游人的特色风物之列。
几乎与此同时,派往其他地区的察访使也传回消息。在蜀地,发现当地织锦匠人巧妙吸收了部分波斯纹样,织出了名为“陵阳公样”的新式锦缎,备受胡商喜爱;在江南,某制瓷工坊因采用了暹罗传入的某种植物灰釉,烧制出的青瓷呈现出独特的秘色,正在联合研究稳定工艺……
慕容冷越将各地察访结果整理成详报,呈送宫中。风澈与风染霜阅后,感慨良多。
“由此可见,交流之势,不可阻挡。关键在于引导。”风澈沉吟道,“堵不如疏,抑不如引。让各地风物技艺,在交流中找准自身位置,或坚守本真,或融合创新,方能生生不息。”
风染霜补充道:“皇兄,或许可在‘万方艺苑’中,增设‘神州风土’之部,不仅展示异域风情,亦要大肆彰显我各地独具特色、面临挑战或已成功转型的技艺与物产。让天下人知,我大乾之丰富,不仅在长安,更在千千万万个‘梧桐巷’、‘凉州城’之中。丝路合作,亦需这‘向内’的审视与提振。”
很快,“神州风土”部在万方艺苑揭牌。凉州饴与西域石蜜比邻而陈,旁边附上了杜衡察访的故事与新合作出品的样品;蜀地新锦与波斯细密画相映成趣;江南秘色瓷与暹罗釉料并排展示……这里不再是单向的异域风情展示,而是变成了一个双向的、动态的交流窗口,讲述着丝路如何影响着帝国每一个角落,以及各地人们如何应对、融合、创新的生动故事。
长乐宫的桑树下,风澈对风染霜和穆罕默德王子叹道:“朕如今方知,一条丝路,牵动的是天下经纬。这经纬,不仅在货物、技艺、法典、民心,更深植于每一处巷陌,每一种生活的回响之中。守护这万千回响,使其和谐共鸣,方是这条道路能给予这个时代,最丰厚的馈赠。”
穆罕默德王子深施一礼:“陛下与殿下之智慧与胸怀,已将这道路升华。它不再仅仅是商路,更是一部活的、持续书写的文明史诗。能行走于这样的时代,见证这样的史诗,是无比的荣光。”
夜色中的长安,万家灯火,每一盏灯下,或许都有一个与丝路相关的故事正在发生。这巷陌深处的回响,与宫廷的决策、总署的运作、艺苑的展示交织在一起,共同谱写着这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时代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