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 377雪域桑烟,高原新绿

377雪域桑烟,高原新绿

    李老一行人带着高原的风霜与宝贵的试验成果回到长安时,已是次年春末。长安城繁花似锦,而他们的心中,却时刻牵挂着那片刚刚播下希望的苦寒之地。李老的面容清癯了许多,但眼神却更加矍铄,他来不及多做休整,便直奔农桑研究院,召集人手,将吐蕃带回的土壤样本、气候记录以及那几株成功嫁接的幼苗样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风澈亲至研究院听取禀报。李老指着记录的卷宗,语气凝重而充满期待:“殿下,吐蕃试验桑园初步成功,证明嫁接之路可行。然其地冬季漫长酷寒,幼苗根系尚浅,能否扛过今冬,才是真正的考验。臣与扎西使者约定,待入冬前,需将桑苗以本地牦牛粪混合苔藓覆盖根基,再以毡毯包裹主干,或可增加一线生机。此外,高原日照强烈,雨水集中,排水与遮阴亦需考量。”

    “李老所言甚是。”风澈颔首,“高原种桑,非一日之功,需有长远之策。朝廷将继续支持,一应所需,优先调拨。同时,可遴选吐蕃聪慧子弟,入长安农桑院学习,既习技术,亦通言语,将来便是高原农桑之基石。”

    此议得到慕容冷越的极力赞同。很快,由吐蕃赞普亲自选派的十余名青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故土的热爱,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旅程。他们被安排在农桑院,由李老及其弟子亲自教导,从基础的土壤学、植物嫁接,到蚕种培育、病害防治,系统学习。这些高原学子克服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学习极为刻苦,因为他们深知肩上承载着故乡的未来。

    与此同时,在吐蕃河谷的那片试验桑园里,扎西带领着初步掌握了技术的族人,精心呵护着那些如同婴儿般脆弱的桑苗。他们按照李老留下的方法,搭建了更稳固的防风篱,挖掘了排水沟。夏日的高原阳光炽烈,他们便用轻薄的麻布为幼苗遮阴;夜间气温骤降,又小心检查覆盖的保温层。那一点点倔强的绿色,在蓝天白云和巍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动人,吸引了周边许多部落的人前来观看,啧啧称奇。

    长乐宫内,风染霜的“雪域祥云纹”也有了新的进展。 穆罕默德王子通过波斯商路,寻来了一些吐蕃本地用于绘制宗教唐卡的矿物颜料,色泽更加古朴厚重。风染霜与织造处的工匠们反复试验,将这种矿物颜料与中原的植物染技法结合,终于使“雪域祥云纹”的白色更显圣洁,蓝色愈发深邃,赭红沉淀出庄严。她并未急于下令大规模织造,而是先精心织造了一小块锦帕,连同染织配方,委托商队送往吐蕃,请扎西转呈赞普,既是样品,亦是尊重的询问。

    时光在期盼与等待中流转,又一个春秋过去。

    当来自吐蕃的驿骑带着扎西的亲笔信抵达长安合作总署时,慕容冷越几乎是小跑着迎了出去。信使风尘仆仆,脸上却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信很长,扎西用略显生硬却情真意切的汉文详细汇报:去岁寒冬,试验桑园虽有近三成的嫁接苗未能熬过最酷寒的时节,但仍有七成余,在精心防护下,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今春,这些幸存的桑树抽出了比去年更为壮实的新枝,叶片虽然仍比中原桑叶小,但明显厚实了许多,显示出对高原环境的逐步适应。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尝试用这些桑叶喂养从中原引入的体质最强健的一批蚕种,虽然成活率不及中原,却也有部分成功结茧,收获了第一批来自雪域高原的、略显纤小的蚕茧!

    随信一同送来的,还有几个小心包裹的、来自高原的蚕茧,以及一幅由吐蕃织工尝试用本地工艺、结合风染霜所赠“雪域祥云纹”织就的一小片锦缎。那锦缎的质地或许还不够细腻,纹路也略显朴拙,但那独特的色彩与意境,却仿佛将雪山的冷峻与圣湖的澄澈融入了方寸之间。

    “成功了……初步成功了!”慕容冷越抚摸着那粗糙却意义非凡的高原锦缎,眼眶微湿。她立刻将消息送入宫中。

    风澈与风染霜闻讯,亦是欣喜不已。风澈当即下令,对吐蕃试验桑园予以重赏,并正式将“高原耐寒桑蚕培育”列为丝路合作总署的长期重点工程,持续投入资源。同时,他修书吐蕃赞普,提议在吐蕃合适的河谷地带,扩大试验桑园规模,并着手筹建一座小型的吐蕃织造工坊,由大乾派遣熟练匠人前往指导,帮助吐蕃掌握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造的全套技术。

    数月后,吐蕃赞普的使团再次抵达长安,规模远超以往。

    使团不仅带来了答谢的厚礼,更带来了那十余名在农桑院学成的吐蕃青年。他们目光自信,举止有度,已然成为精通农桑技术的专业人才。使团首领,一位地位尊贵的吐蕃宗室贵族,在盛大的宫廷宴会上,向风澈敬献上一条最为珍贵的哈达——它并非传统的白色丝绸,而是用吐蕃自产蚕丝、依“雪域祥云纹”织就的蓝白赭三色锦缎哈达!

    “尊贵的大乾皇帝陛下,”宗室贵族声音洪亮,充满敬意,“这条哈达,凝聚着大乾的无私援助、吐蕃上下的不懈努力,以及两国最美好的祝福。它诞生于世界之巅,象征着我们的友谊,如同高原的雪山般纯洁坚固,如同雅鲁藏布江般源远流长!赞普命我转达,吐蕃愿与大乾永结盟好,丝路吐蕃段,必将成为最安全、最繁荣的通道之一!”

    风澈郑重接过这条独一无二的哈达,感受其承载的重量。他环视殿内,来自西域、波斯乃至更远地方的使臣与商人,无不面露惊叹与钦佩。

    “此乃丝路合作之硕果,亦是天下万民之福祉!”风澈朗声道,“愿以此为契机,让我等携手,令这合作共赢之树,不仅扎根戈壁,更能遍植雪域,荫蔽四方!”

    宴席达到高潮,乐声悠扬,觥筹交错。风染霜与穆罕默德王子相视一笑,他们知道,文化的种子一旦落地生根,便能绽放出超越想象的花朵。

    夜色深沉,长乐宫的桑树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聆听着来自远方的故事。丝路合作总署的档案室内,属于“吐蕃”的卷宗变得越来越厚,里面增添了新的嫁接记录、越冬报告、织造图谱,以及一份份满载希望与情谊的信函。

    那条以桑为媒的道路,已然越过荒漠,攀上高原,将文明的灯火,一盏接一盏,传递至更遥远、更辽阔的天地。前路或许仍有艰难险阻,但希望的火种既已成燎原之势,便再无可阻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