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你们真是害苦了朕啊 > 第62章 除夕

第62章 除夕

    耿南仲的死,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大宋新旧党争,最激烈的时候,也不曾出现毒杀对方大员的做法。

    如果处理不好,这会引来一些人的恐慌,人人自危。

    甚至会有人摹仿,那就全乱套了。

    所以必须尽快寻出真凶,而且必须有确凿证据,然后以雷霆手段平息这次风波。

    “下毒?”

    陈绍看着王寅,问道:“这件事非同小可,不可轻慢疏忽,而且鸩杀大臣,其中定有内情,一定要尽快查清!”

    “大王放心,卑职知晓此事干系重大,定然不敢怠慢。”

    陈绍点了点头,心中还是有些不舒服,临近年关大家其乐融融,维持着表面的安宁。

    这又是哪个鸟人,诚心不让人过好年!

    要知道,如今这局势,就像是初冬的河面。

    看着毫无波澜,但不知道走到哪一步,就会踩破平静,跌入水中。

    “另外,加强太原的巡查,防止有人报复或者模仿。”

    耿南仲身为原本旧党的中坚力量,投奔了定难军,得到了很高的官位和权力。

    因此也必然会有一大批人看他不爽。

    包括以前的盟友、忠于大宋的势力、定难军内部的派系.

    有杀他动机的人太多了,陈绍懒得去想到底是谁,妄自猜测没有什么意义,不如交给王寅去查。

    王寅出去后不久,亲卫进来,说是太原府尹派人来询问,代王是否参加耿南仲的葬礼。

    陈绍没做犹豫,点头道:“准备一下,叫他们与我一起去!”

    耿南仲的葬礼举办的十分隆重,陈绍带着一群官员亲自前往,慰问他的家属。

    耿家亲人,纷纷上前与陈绍答谢。耿南仲早早就把亲人,安置在河东太原,陈绍在哪,他的家就在哪。

    宅子甚至离代王府不远,就在同一条街上。陈绍往日里,行路时候偶尔也能见到耿家的车马。

    “节哀!”陈绍对耿南仲的两个嫡子说道:“我一定寻出真凶,给你们一个交代。”

    “多谢大王。”

    耿南仲读书很厉害,著有《周易新讲义》《易明蒙》等。《全宋诗》录其诗十八首,他的两个儿子却很一般,没能考取功名,但都蒙父荫在朝中为官。

    他们看上去并没有陈绍想象中悲伤,反倒是因为陈绍亲自到来,而感觉有些受宠若惊。

    反倒是其他子侄中,有一些十分哀伤,悲戚不已。

    陈绍不禁有些心寒,对这俩货在心中定了调,不可能录用。

    别管他人品如何,那可是你们亲爹,被人毒杀了。

    说完之后,陈绍坐在一旁,全程参与完葬礼仪式,这才起身离开。

    虽然他对耿南仲这个人,不怎么喜欢,平日里也不算是自己的亲信。

    但毫无疑问,耿南仲在当时投奔到陈绍麾下,给定难军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当时的定难军,充其量不过是西北一个军。

    耿南仲却是大宋最清贵的士大夫,是进士出身,金殿传胪,东华门前唱名的人物。

    正是因为他的到来,让很多在大宋不得志的文士,投奔到了陈绍麾下。

    所以尽管陈绍和他有过不愉快,也不认可他的为人,依旧将其置于高位。

    在西平府时候如此,回到汴梁,更是如此。

    耿南仲也利用其根基人脉,为定难军在汴梁做了不少事,经营出大好的局面。

    别管他动机是什么,在这种事上,向来是论迹不论心。

    从某种意义上,以耿南仲此人对权势的向往,他甚至比陈绍本人更希望陈绍能取代大宋。

    ——

    腊月二十九。

    尽管有刺杀风波,但年关来临,今年依然是比较安宁的一年。

    至少没有大的战争在打。

    陈绍坐在书房内,正在写桃符、画门神。

    侍女们一人一个,抱着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在一旁观瞧。

    以前陈绍每看到乾隆喜欢写诗,搞了个写诗数目最多的记录,总是忍不住嘲笑一番。

    此时他自己,却也慢慢有了这个毛病。

    忍不住,根本忍不住。

    所以他不光给自己府上写,而是一口气写写画画,来一个拜年的就送给人家。

    在书画这方面,你要是稍微入了门,很容易就上瘾。

    那墨香味萦绕的感觉,让陈绍觉得自己分外文雅。

    房门被轻轻推开,李师师提着一个食盒进来,见陈绍十分专注的模样,再看桌上那副大作,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她轻轻抿了抿嘴,说道:“郎君真个是废寝忘食啊。”

    “忘食有可能,废寝是不可能的。”陈绍搁笔之后,笑道:“有师师陪寝,谁还有闲心鼓捣这些。”

    李师师俏脸一红,白了他一眼,周围还有侍女们在,她也只能是装作没听见。

    两人就在桌上摆好了酒菜,正吃着,李玉梅也走了进来。

    她今日穿着一袭紫红刺绣的淡青色袄裙,打扮的十分应景,华丽又端庄。

    进来之后,李玉梅笑嘻嘻地坐在李师师身边,问道:

    “大王要不要去看傩戏?”

    陈绍摇了摇头,说道:“不去了吧。”

    太原的官员,是铆足了劲,要到处模仿并赶超汴梁。

    今年特地举行大规模傩戏表演,千余名太原府公人与伶人戴面具扮钟馗、判官、灶神等角色,沿街驱疫至城门口处“埋祟”。

    很多官员和住在太原的名士、豪绅,都被邀请,携带家眷参与其中。

    李玉梅提醒道:“在汴梁每年皇家都参与的,大王要是不去,可就没东京热闹啦。”

    陈绍一下就明白了,心中为河东官员的这种倔强感到好笑,你们跟汴梁较什么劲。

    论热闹,这世上,哪有城池比得上它

    但陈绍肯定是不会扫兴的,这些人的作为,说到底都是凝聚定难军的人心,陈绍肯定支持。

    他当即从善如流,点头道:“同去同去!热闹一下!”

    李玉梅笑着说道:“那可说好了,我去安排马车。”

    “一会儿我们去叫上姑母。”李玉梅走出去之后,陈绍笑着说道。

    李师师点了点头。

    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欢庆热闹起来,冲淡耿南仲被刺杀带来的阴霾。

    让人们看到,定难军依然是铁板一块。

    陈绍虽然已经是代王,但是家眷实在算不上多。

    今日前来参与庆贺的家族,都是拖家带口,全家上阵,规模都比他大。

    百姓们沿着街道观礼,有想要参与其中的,若是有面具、服饰,也可以进去一起跳。

    大宋很多民间活动,讲究的就是普天同庆、与民共乐。

    这些豪门子弟,今日也格外大方,寻常百姓家的孩童们,沿街唱“卖痴呆”童谣,王侯子弟常慷慨赠小小金瓜子,既应景又显仁德。

    陈绍原本是在马车内观赏,渐渐被这种气氛感染,也和家眷一起笑着呼喊。

    一片欢腾之中,陈绍突然记起,自己初来太原时候第一个新年。

    那时候人心惶惶,到处愁云惨淡,大批人逃离河东,生怕宗翰的大军南下。

    霎那间,他心中洋溢着一股自豪和满足。

    等到欢庆结束之后,回到家中,已经是黄昏。

    城中到处都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燃放烟花爆竹。

    二踢脚震天响。

    王府的院子里,也摆着几个火盆,焚烧芝麻榨油后的麻籸和苍术,既驱邪避瘟,又祈求新年健康。

    陈绍亲手点燃之后,内宅的家眷们一起拍手叫好。

    然后便是晚膳,阖家聚在一起共用。

    陈绍房间内,桌上摆放果品、蜜饯、澄沙团、蜜姜豉,大家聚在一起,围炉守岁。

    陈绍和李师师挨着,在桌下握住了她的手,两人眼神一交汇,同时笑了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

    外面普天同庆,广源堂衙署内,王寅却依然在查案。

    广源堂调动来查案的人,其实不算多。

    因为这件案子,虽然影响很大,说到底不过是场谋杀。

    做的还不是很精细。

    探查难度不大。

    王寅从毒药入手,寻丝剥茧,慢慢侦查。

    他已经得到一些线索,但是结果却让他有些吃惊。

    若真是牵涉到这个人,恐怕就算是代王,也不好动他。

    王寅有些纳闷,按理说此人智谋之高强,举世罕有。

    怎么会用这般低劣手段,而且完全没有必要啊。

    要说嫌隙,两人之间确实有嫌隙,但耿南仲向来是吃亏被打压的一方。

    就算是狗急跳墙,那也该是反过来才对。

    王寅叹了口气,走到窗边,看着满城的烟花,心中犹疑不定。

    自己肯定是要报给代王的。

    接下来的事,就看代王如何处置了。

    王寅此次侦查十分专业,他完全不管其他线索,只抓着毒药来源一条查。

    将这几日,行院内所有的龟公、行首和老鸨全抓了审问。

    在他通过毒药这一条线索,查到最后,抓出了下毒的人。

    毒是钩吻,又称断肠草,气味清香,可混入茶、粥或酒中,难辨异味。

    赵飞燕姐妹曾用钩吻毒杀汉成帝宠妃;唐代《千金方》记载其“入口即死”。

    事发那天,有人换了耿南仲那天的茶叶。

    从这毒药入手,审讯排查过后,锁定了下毒的人。

    乃是当今宰相蔡京府上的一个下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