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200章 借钱(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200章 借钱(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二天上午十点,文华东方酒店的茶座。

    李家成和包玉刚再次坐在了几乎相同的位置。

    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精致的茶杯上,和一年前的场景几乎重迭。

    一年前,就是在这里,李家成将手中持有的九龙仓股份转让给包玉刚,两人达成了那份心照不宣的口头协定:未来李家成若有意和记黄埔,包玉刚需在汇丰董事会上为他助力。

    时过境迁,李家成这次约见包玉刚,目的却截然不同。

    “包生,实不相瞒,这次遇到些麻烦,资金周转有些吃紧。”

    李家成斟酌着字句,没有直接提及青州英坭,“想看看你这边,能否临时调动两个亿的资金,短期周转一下,利息按市场最高走。”

    包玉刚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没有立刻回答。

    他自然听说了最近市场上关于长江实业和糖心资本在青州英坭上的争夺,也隐约猜到李家成此刻借款的用途。

    虽然在九龙仓股票收购上包玉刚认可李家成的人情,李家成确实把机会让了出来。

    但该赚的钱李家成一分没少赚,而且为了还这个人情,在沈弼面前,包玉刚也帮李家成说了不少好话。

    否则,怎么可能让沈弼一门心思认准李家成。

    这份人情,某种程度上算是还了。

    如今李家成再次开口,而且是巨额短期借款,让他颇为为难。

    沉吟片刻后,包玉刚缓缓开口:“李生,不是我不帮你。

    你我都清楚,我现在全部心思和资金,都压在九龙仓这件事上。

    盘子太大,一点都抽不动。

    外面看我风光,其实账上能动的现金,比你也宽裕不了多少。

    收购九龙仓,是背水一战,实在抽不出余力帮你,实在是爱莫能助。”

    这个答案在李家成的预料之中,但他心里还是沉了一下。

    昨晚庄月明劝他时的话还在耳边:“阿诚哥,不要轻易认输。

    青州英坭那块地我们看了很久,潜力巨大,现在放弃太可惜。

    先去问问包船王,他去年承了我们的情,就算不能全借,多少也能帮衬一些。

    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再想办法找汇丰,总还有转圜的余地,不能轻易的放弃青州英坭。”

    包玉刚放下茶杯,看了看李家成的神色,说道:“李生,你知道的,我最近也在筹钱。

    九龙仓那边,怡和咬得很紧,我这边资金也吃紧。现金头寸不宽裕。”

    我不是不帮你,实在是腾挪不开。不过……”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等九龙仓这事落定,或许我们有合作的机会。

    你的长实做地产厉害,我的环球有地和船,将来未必不能一起做点事情。”

    这话像是一种安慰,也像是一个模糊的承诺,但远水救不了近火。

    李家成知道此事已无转圜余地,勉强笑了笑:“理解,包生也有难处。那就不打扰了,祝你九龙仓一事顺利。”

    离开文华东方,李家成坐在车里,沉默了片刻,对前排的司机道:“不回公司,直接去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主席办公室,沈弼听完了李家成的请求,几乎没怎么犹豫。

    一方面,他对李家成的能力和信誉一向看好。

    另一方面,那封针对汇丰持有和黄股权的匿名信以及随后引发的风波,让他觉得对李家成有所亏欠,毕竟是他最初暗示了出售意向。

    此刻支持李家成,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

    “李生,两个亿,短期过桥,没问题。”沈弼爽快地答应,“抵押品就用你长江实业目前持有的青州英坭股份吧。

    手续我会让下面的人尽快办。”

    这个抵押条件堪称优厚,几乎等于汇丰承担了主要风险。

    除此之外,沈弼还告诉李家成,他准备先转让10%的和记黄埔股份给长江实业。

    这样做既可以规避和记黄埔董事会刚出的优先购买权条款。

    还可以利用这10%的股份,在汇丰董事会表决时,试探一下太古和怡和等汇丰董事会成员反对意见的强度。

    如果反对强度没有那么大,后续无非多交易几次,总归是可以达成将和黄卖给李家成的目的。

    听到沈弼的安排,李家成心中一块大石落地,郑重道谢:“多谢爵士支持,我一定不让你失望!”

    当天下午,两亿港币资金划到了长江实业的账户。

    李家成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下令投资部:“明天一开市,全力扫货青州英坭,把股价打上去,把市面上所有的卖盘都吃下来!”

    翌日,港股开市。

    青州英坭的股价如同打了鸡血,买盘汹涌而出,价格直线飙升,涨幅迅速突破15%,成交量急剧放大。

    市场议论纷纷,搞不清楚青州英坭这一会热一会冷的行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伟业大厦,投资部。

    方文山看着盘面异动,立刻向陈秉文汇报:“陈生,长江实业在疯狂扫货,股价拉得很急,已经涨了快两成了。

    我们要不要跟?”

    陈秉文走到行情板前,看着那根陡峭上扬的白线,神色平静。

    他转头问方文山:“我们目前持股多少?”

    “算上这几天悄悄吸纳的,已经达到42.3%了。”方文山快速报出数字。42.3%。

    陈秉文心里迅速计算着。

    李家成经过这一轮抢筹,持股比例应该逼近30%,但想超过自己,除非能买到市场上剩余的所有流通股,这几乎不可能。

    继续在二级市场上一股一股地抢,耗时耗力,成本也会被无限推高。

    “不必跟了。”陈秉文做出决定,“这样抢下去,只是帮早期的散户和小股东抬轿子,便宜了他们。

    意义不大。”

    他顿了顿,看着方文山说道:“是时候结束了。发公告吧,以糖心资本名义,向全体青州英坭股东发出收购公告。

    收购价,按当前市价溢价50%,限期一个月。”

    方文山和投资部经理谢建明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讶。

    这一手堪称绝杀。

    溢价50%的条件极具诱惑力,足以让绝大多数中小股东毫不犹豫地接受。

    而对于持股高达42.3%的糖心资本来说,只要再收购6.7%的股权,就能达到49%。

    而这个持股比例,正好卡在此时港岛证监处规定的50%全面收购点之下。

    “明白了,陈生!我立刻去安排公告和文件,确保符合收购合并守则。”方文山率先反应过来,

    “我去准备资金调度,确保收购款按时到位。”方文山也紧随其后。

    陈秉文补充道:“让顾永贤配合,确保公告没有法律漏洞。”

    当天下午,糖心资本的收购公告正式发布。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

    青州英坭的股票瞬间定格在高位。

    许多股东,尤其是散户股东开始计算溢价收益,纷纷准备接受收购。

    李嘉诚在长江实业办公室看到报告时,脸色瞬间变得铁青。

    他没想到陈秉文如此果断,直接祭出了全面收购的大杀器,而且溢价幅度如此之高。

    溢价50%收购,这意味着如果他继续抢筹,成本将远高于陈秉文,而且未必能拿到足够股份。

    按照长江实业目前持有青州英坭约30%的股份,要超越糖心资本的42.3%并取得控股权,需要在市场上再收购至少13%的股份。

    而且是在远高于当前市价的水平上去争夺那些已被糖心资本高价要约锁定的筹码,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需资金将是天文数字。

    更何况,汇丰那边即将进行的10%和记黄埔股份转让,也需要支付巨额现金。

    权衡再三,李家成终于深吸一口气,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投资部:“停止对青州英坭的买入操作。”

    他真的放弃了。

    不再和糖心资本争夺青州英坭的绝对控股权了。

    这场战役,他输了。

    现在,他必须集中所有资源,确保和记黄埔的那10%股份能顺利到手,那才是未来更关键的战场。

    几乎在长江实业的买入指令停止的同时,伟业大厦投资部里,一直紧盯着盘面的交易员立刻发现了变化。

    “方总监,长江实业的买盘停了!”一名交易员抬头报告,“股价上涨的势头缓下来了,成交量也在萎缩。”

    方文山快步走到报价板前,确认了情况,随即拿起内线电话向陈秉文汇报:“陈生,市场有变化。长江实业的主动扫货停止了,看样子.像是放弃了。”

    对于这个结果,陈秉文发出那份溢价50%的收购公告时就已经预料到了。

    李嘉诚是个精明的商人,懂得计算成本和风险。

    在明知不可为且代价巨大的情况下,及时止损是他的必然选择。

    青州英坭的争夺,到此基本算是尘埃落定了。

    “知道了。”

    陈秉文平静的说道,“我们的收购公告照常进行,不必撤销。

    目标不变,继续收购,直到我们持股达到49%。”

    他不需要绝对控股的50%,那样会触发强制全面收购要约,成本太高。

    49%这个比例,在当前的港岛公司法框架下,已经足以确保他对青州英坭的绝对控制,能够毫无阻力地推行自己的开发计划,同时又不会过度消耗资金。

    他要的是对那块地的绝对话语权,而不是一个名义上的头衔。

    “明白。”方文山在电话那头应道,“我们会持续跟进收购进度,确保在一个月内达到目标持股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