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负手而立,望着那座拔地而起、与四周传统飞檐建筑格格不入的摩天大楼,琉璃瓦与玻璃幕墙在冬日的阳光下交相辉映,心中不由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
若此时能有一部手机,将这开天辟地般的场景记录下来,该是何等珍贵的史料,足以流传千古。
他回想了一下,依稀记得,最早的“照相机”好像要到十八世纪才出现,不过时间倒也不算太远。
“回头得催催天工院的墨老了,哪怕先做出个黑白成像的,也是好的。”他在心底暗忖,目光却依旧流连在那座崭新的建筑上,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深切期许。
揭匾仪式结束后,天子仪仗并未直接返宫。朱由校又依次前往新落成的太医院与讲武堂巡视。
虽未再行揭匾之礼,但当他启驾回宫时,随行的队伍中已悄然多了三人——太医院院使宋佑、讲武堂总教习徐彦武,以及帝国银行总办周允谦。
御驾回到紫禁城时,已近午时。乾清宫东暖阁内,银丝炭在兽耳鎏金铜炉中烧得正旺,暖意融融,将冬日的凛冽寒气彻底隔绝在外。
御案上,精致的官窑瓷盏中沏着热茶,几碟御膳房刚呈上的点心散发着淡淡的甜香。
朱由校在御案后的龙椅上落座,对着侍立殿中的三人温和地摆了摆手:“都坐下说话吧,此处非外朝,不必过于拘礼。”
“谢陛下隆恩。”三人齐声谢恩,方才在铺着软垫的瓷墩上谨慎落座。
待内侍奉茶完毕,朱由校方缓声道:“三座新衙署的落成,于我大明而言,只是一个开端。往后如何经营,如何发展,使之真正成为国之栋梁、民之福祉,朕想听听几位爱卿的打算。”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太医院院使宋佑。想到历史上明代太医院往往沦为开些太平补方的“富贵医署”,遇有疑难杂症或是天家贵体有恙时,便束手束脚,朱由校不禁暗自摇头。
他甚至忧心,若日后中宫皇后有孕,那些惯于明哲保身的太医能否担得起保驾重任。
院使宋佑,这位年过四旬的医官,面容清癯,目光澄澈而专注,见天子注视自己,下意识便要起身回话。
“坐着回便是。”朱由校语气温和。
“臣遵旨。”宋佑恭敬欠身,重新坐稳,略一沉吟,便条理清晰地奏禀道:
“启奏陛下,新太医院现有太医令三人、院使十五人、御医百人、医士五百人,皆经严格考核,于内外各科皆能独当一面。
另有各级学徒及药工两千余人,若是生源充足,依新式教习之法,预计每年可培养合格医师两千名。”
“蒙陛下恩典,太医院新址规模宏大,设有独立诊室三百间,药房、疗养室一应俱全。若各房全力运转,每日接诊病患可达三万余次。”
朱由校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探询与期许:“各科设置可还完备?尤其是外科,可能施行手术?”
“回陛下,本院参照古制,融汇新知,分设内、外、妇、儿、眼、口齿、咽喉、金疮、针灸、按摩等凡十三科。另专设医药研究署,集中人才,专司新药研制与医理探究。”
宋佑从容应答,“至于外科一道,自华佗先师创麻沸散以来,实未断绝,历代皆有传承与发扬。如今于剖痈排脓、正骨续筋、乃至肠痈(阑尾炎)、箭镞深陷等症,已积累相当经验,可酌情施行手术。只是……”
他言语稍顿,面露凝色,“术后发热、伤口化脓之症,仍是难关。十人之中,或有三四因此殒命。若能寻得消炎良药,当可救回更多性命。
此外,手术所用器械,皆需巧匠特制,耗费不菲。若陛下能拨付专项经费,臣等还想深入研究‘防化脓之药’,并改进手术技法,以期提升疗效。”
朱由校闻言,深以为然。他虽非医学院的学生,却也明白这“发热”多半是创口感染所致。在这个时代,即便一场寻常风寒亦可轻易夺人性命,医疗水平实乃关乎国运民生之要务。
而此时的欧洲诸国,其医术大多还停留在巫医难分的蒙昧阶段,固守于“盖伦体液理论”的粗糙框架,辅以经验性的简陋疗法。
其治疗核心简单而危险,就是设法排出体内“失衡的体液”。无论头疼脑热、风寒咳嗽,乃至更严重的疾病,放血、催吐、服用强力泻药,便是他们最常用的“三板斧”。
你染了风寒?来,在胳膊上划开一道口子放血;你头痛欲裂?来,在额角切开血管再放血。
史载,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于十七世纪末临终之际,他的宫廷医生竟在短时间内为他连续放血四次,累计放血量高达近两千毫升——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体内总血量的一半!
再辅以剧烈的催吐与泻下,原本或许只是轻微中风的国王,就在这般“强力排毒”的折腾下迅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而反观我中华医道,早在数千年前的文明曙光中,便已建立起一套‘理论系统化、诊疗精准化、典籍传承化’的博大精深、缜密完备的医学体系。
早在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便奠定了中医“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的核心理论,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将人体与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绝非头痛医头的片面认知。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法则,针对不同病症精准配伍方剂,其“麻杏石甘汤”“桂枝汤”等至今仍为临床常用,从根源上规避了盲目施治的弊端。
明代李时珍历时二十七载编撰《本草纲目》,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个,系统梳理了药物性味、功效与配伍,远超同期欧洲零散的草药记载。
更遑论华佗创“麻沸散”,开外科手术之先河,可“剖破腹背,抽割积聚”;扁鹊创“望闻问切”四诊法,能精准判断病情深浅;针灸、推拿、艾灸等独特疗法,仅凭经络气血之理,便可调理内外诸症,无需依赖金石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