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 第199章 天壤之别的待遇

第199章 天壤之别的待遇

    有些人会因为李崇文的教育改革而发牢骚,闹脾气,说不愿干。但有些人却觉得,留在南华共和国是个正确的决定。

    李崇文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南华现在需要什么,在降低文科教授的待遇和稿费的同时,大幅度提升理工农医类教授的待遇,虽然比不上文科类教授在民国时期的待遇,但这已经是南华共和国最高的待遇了。

    不仅理工农医类教授的待遇得到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巨大提升,不再是民国时期的边缘群体与穷酸秀才了。

    南华政府为理工农医类教授为提供住房、医疗、养老等全方位福利。

    洛阳大学为大学教授建设了大量法式公寓楼,内有书房、卧室、浴室等房间,还有电话、热水,理工农医类教授优先入住。

    大学教授享有公费医疗,退休后仍能领取高额养老金,退休后可领取原薪50%—70%的养老金。

    南华大学虽然废除了教授终身制,但对于理工农医类教授在被聘用,除非有严重违法违纪的行为,否则不会被解聘,而是合同到期后,优先续用。

    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改善。

    住房:中小学教师由学校提供宿舍,有家庭的,银行会提供优惠贷款,让中小学教师不用担心住房问题。

    医疗:中小学教师在入职后,会加入南华的公费医疗,生病需只需承担一小部分的费用。

    养老:中小学教师退休后,享有南华政府设立的养老金,不用担心养老问题。

    理工农医类教授还被定位为不同等级的专家,在南华的社会地位直线上升。

    理工农医类教授平时有什么意见,或者和党支部有什么冲突,南华政府会根据他们的专家级别,给不同级别的南华高层联系方式,要是专家等级足够高,甚至能够和南华政府的最高层联系,而且一旦联系了,南华政府会立刻对专家教授的问题、意见回应。

    南华政府高层的回复,或许未必能够让这些理工类教授满意,但能不能解决是一回事,能不能积极回应又另一回事。

    一般来说,只要理工农医类教授闹腾起来了,学校党支部都会做一些让步,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被告到政府高层那里。

    除了政治地位提升以外,理工农医类教授的研究课题通过后,会有大量经费被他们支配使用。

    虽然这些经费的使用受到党支部的监管,但研发的事情,不要说政府、就算大学内懂得人都不多,更不用说党支部的军官了。

    只要他们能够按时按量完成承诺的目标,不仅仅经费会增加、职务提升、工资待遇提高,还会获得各种荣誉奖章,很多理工农医类教授的日子过得比在民国的时候,要舒服得多了。

    文科教授和理工农医教授待遇的天壤之别,自然也引导了大学生的选择,很多文科大学生直接转到理工农医类,甚至于有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重新申请从理工类一年级重新学起。

    在大学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同时,各文化单位比如报纸、出版社等,也有很大的变化,南华复兴党以防范毛熊阵营思想为理由,进驻各报纸、出版社,进行管制。

    不是没人对李崇文进行劝说,现任国会议长李文桂,这位李崇文的老长官,族里的大长辈就多次劝告李崇文。

    “哪有你这样做的,天下的读书人都给你得罪光了!”

    “你不想想你在读书人的名声,以后怎么招揽人才?”

    李崇文听完之后,只是笑了笑,没有争辩什么,他很知道老长官的意思是什么。

    他们这些当兵的可以打天下,但是怎么治理天下,还是要靠他们这些读书人的。

    在国会的一些老人眼中,复兴党和国防军的官兵,都是大老粗出身,一字不识或者稍识几个字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而多识一些字的,也就读过几年中学而已的“秀才”,进过黄埔军校、八桂陆军讲武堂的人更是极少数,大学毕业生只有空军那些人。

    这些桂系老人觉得想要治理南华共和国,怎么可能没有读书人呢?

    而桂系老人对自己的认知也很充分,让他们打仗可以,但让他们自己治理地方就不行了。

    因此,他们认为李崇文和这些民国读书人是天作之合。他们打下南华后,把南华共和国交给他们读书人治理,国民政府的蒋委员长也是这么干的。

    姓蒋的都可以把行政院的秘书长一职让出来,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八桂的时候,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在南华自然也可以这么做了。

    只要李崇文握着军权和财权就可以了,治理国家这些事,交给这些读书人就可以了,他们只需要在后面看着就可以了。

    现在是工业时代,儒家那一套早就不行了,李崇文从来没有想过,与乡绅士大夫共天下。

    尽管经过桂系老人的多次劝说,但李崇文依旧我行我素,李崇文根本瞧不上这些人,尤其是那些只会耍嘴皮子,却没什么本事的。

    但是,对那些理工农医类教授,李崇文的态度可以说翻天覆地。

    李崇文经常会和他们谈话,了解他们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还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视察。

    李崇文还会让政府每周都会请一位理工农医类教授教,给政府官员讲讲课,了解什么是工业化,什么是科学,李崇文的学生姿态做得非常到位。

    谷雨这一反一复的做法,对一大批民国知识分子的刺激非常大。

    这些年来到南华的理工农医类教授,基本上都不想走了,这样的待遇在其他国家,可以说完全没有的。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有影响力、有名气的文科类教授和知识分子,在南华转了两圈后,都毫不犹豫离开了。

    留下来的都是没什么名声的,而且基本上都是研究国学的,他们大多在南华的中小学担任语文老师,保持体面的生活。

    对于外界的批评,李崇文给出了回答。

    他们到底能为我们做什么?

    写几篇歌颂或者批评我们的文章吗?

    那玩意,南华会的人可太多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