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 第415章 又一年

第415章 又一年

    何凝雪在申城接到母亲电话,听说四合院改造方案需要调整,心里便明白了七八分。

    等顾知行在电话里支支吾吾说起“见了三位长辈”时,她握着话筒无声地笑了。

    “我爸妈没为难你吧?”她故意问。

    电话那头传来顾知行略显局促的声音:“没有。何伯伯问得很专业,另外两位老先生.问题有点特别。”

    “怎么特别?”

    “一位问我在国外为什么不留下,另一位问我如果甲方非要改方案怎么办。”他顿了顿,“还有.对家庭生活的看法。”

    何凝雪几乎能想象出老方和老赵背着手审问人的模样,忍不住笑出声:“那你怎么答的?”

    “实话实说。”顾知行的语气认真起来,“何小姐,我是不是.给你添麻烦了?”

    “没事,”她轻描淡写,“他们就是好奇。”

    挂了电话,想起顾知行说起建筑时发亮的眼睛,和自己谈起项目时的样子确实有几分相像,不禁莞尔一笑

    顾知行周末回家吃饭时,他顺口提起这次经历。

    父亲顾建明放下筷子,皱起眉,然后叹了口气道:“你啊!也不知道一天一天的脑子里都想点啥。你被人相看了都不知道?何家那是普通人家吗?黄河集团多大的产业?他们家改造个院子用夫妻齐上阵,人家这是挑女婿呢。”

    “啊!!!”顾知行这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那些看似随意的问题背后深意。

    母亲林晓君倒是想得开:“知行你要是真和何家姑娘投缘,那你就努努力。”

    “你懂什么?”顾建明摇头,“那样的家庭,规矩大着呢。知行这孩子一根筋,就怕他以后受委屈。”

    “爸,我和和何小姐只是工作往来。”顾知行解释道,“没到那一步。”

    “最好没有。”顾建明看着他,“何家门槛高,咱们小门小户,攀不起。”

    这话说得重,饭桌上的气氛顿时冷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顾知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四合院博物馆的设计中。

    他跑遍了四九城的古建筑研究所,请教了多位退休的老工匠,连一块砖雕的纹样都要反复推敲。

    不过人都是逆反的,顾知行倒是对再次见到何凝雪很是期盼,他又不是真傻,何凝雪多漂亮呢,是他见过最漂亮的姑娘,要说不心动怎么可能,只是他之前没敢往那方面想罢了,更不敢提出,要是真拒绝了,以后生意上估计都很难相见了。

    何凝雪也没什么动作,可小满急啊,就找了个理由把闺女叫了回来,何凝雪顺势而为就回了一趟四九城。

    何凝雪回到四九城的第二天,便被安排去了那处待改造的四合院。

    她到的时候,顾知行正蹲在院子里,对着一处残损的砖雕仔细描摹。

    “顾工好早。”何凝雪的声音从他身后响起。

    顾知行闻声站起,转身时略带仓促,手中的素描本差点滑落。“何小姐?你回四九城了?”

    “家里有点事。”何凝雪走近几步,目光扫过他本子上精细的纹样,“进展如何?”

    “主体结构的测绘和评估基本完成了,正在补充一些装饰细节。改成博物馆,很多内部格局要调整,尤其是安保、温湿度和照明系统,需要重新规划管线,又不能破坏原有的梁柱和墙面。”顾知行引着她往里走,一边介绍他的新思路。

    他的讲解专业而投入,何凝雪听着,偶尔提出一两个问题,目光却不时落在他专注的侧脸上。

    “去后院看看吧,”顾知行提议,“那里有几棵老树,状态很好,我考虑在设计里把它们作为景观核心保留下来。”

    后院比前院更显幽静,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亭亭如盖。

    两人在树下站定,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

    “我记得你之前说,好的项目应该能成为城市记忆。”何凝雪忽然开口。

    顾知行微微一怔,点头:“是,我认为建筑是有生命的。”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记忆’值得留下来?”她转过头看他,眼神清亮。

    顾知行沉默片刻,认真答道:“真诚的,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

    院子里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时,院门外传来熟悉的说话声。

    何凝雪回头,看见父亲何雨柱陪着方、赵两位爷爷走了进来,母亲小满和霞姨、萍姨也跟在后面,最后跟着的居然还有何大清和陈兰香夫妇。

    “哟,这么巧!”小满笑着先开了口,目光在女儿和顾知行之间不着痕迹地转了一圈。

    何凝雪心下明了,这“偶遇”未免太过刻意。

    她面上不动声色:“爷爷,奶奶,爸,妈,方爷爷,赵爷爷,霞奶奶,萍奶奶。我来看看现场。”

    顾知行连忙上前,恭敬地向各位长辈问好。

    老方打量着他,又看看院子:“小顾啊,这院子让你这么一折腾,以后怕是要成个景点了?”

    顾知行谨慎地回答:“方老,目标是让它成为一个能安静欣赏艺术、感受历史的地方。”

    老赵笑眯眯地指指那棵银杏树:“这树好,有年头了。能留住的东西,就该好好留着。”

    何雨柱没多说什么,只对顾知行点了点头:“按你的思路,拿出最好的方案。”

    长辈们并未久留,说是顺路过来看看,很快便离开了。

    院子里又只剩下何凝雪和顾知行两人。

    顾知行轻轻舒了口气。

    何凝雪看着他,忽然笑了:“现在知道,我上次说他们就是好奇是什么意思了吧?”

    顾知行看着她明朗的笑容,也忍不住笑了,之前的紧张感消散不少:“有点体会了。”

    接下来的几天,何凝雪留在四九城处理集团事务,偶尔会去四合院看看进度。

    她发现顾知行不仅专业扎实,做事也极认真,为了一个不起眼的构件,能跑遍旧货市场去找匹配的老料。

    一次傍晚,何凝雪去时,顾知行正就着夕阳的余晖,修补一块窗棂上的卡子花。

    他低着头,动作轻柔而专注。

    何凝雪没有打扰他,静静站在廊下看着。

    直到他完成手里的活,抬起头,才发现她的存在。

    “你什么时候来的的?”他有些惊讶。

    “来了一会了,顺便问问,顾工晚上有没有空?我知道附近有家小店,羊肉烩面做得不错,算是慰劳你这几天的辛苦。”

    顾知行看着她,夕阳给她周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他放下工具,露出一个清晰的笑容:“好。”

    何凝雪带顾知行去的是一家藏在胡同深处的老店。店面不大,只摆着五六张旧木桌,灶台上的大锅冒着热气。

    “两碗烩面,一盘酱牛肉,拌个黄瓜。”何凝雪熟门熟路地点了菜。

    顾知行有些意外:“没想到何总对这里这么熟。”

    “读中学时常来。”何凝雪用热水烫着碗筷,“老板没换,味道也没变。”

    面很快端上来,汤浓肉烂。顾知行尝了一口,点头:“确实地道。”

    “比你在国外吃的如何?”

    “不一样。”顾知行笑笑,“这是家的味道。”

    饭后,两人沿着胡同慢慢走。夜色渐浓,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

    “博物馆的方案,下周三能完成。”顾知行说。

    “不急。”何凝雪看着前方,“做好比做快重要。”

    走到停车的地方,何凝雪停下脚步:“下周我还要去申城,那边项目到了关键阶段。”

    顾知行点点头:“好。”

    何凝雪看着他,忽然问:“顾知行,你觉得我们算朋友了吗?”

    顾知行微怔,随即认真点头:“算。”

    “那以后别叫何小姐了,叫凝雪吧。”

    “好的,凝雪!”

    看着她坐进车里离开,顾知行在原地站了一会儿,才转身走向地铁站。

    何凝雪待了几天就走了,因为南边还有事情等着她做,走的时候是顾知行来送的。

    战略发展部送来了最新的集团产业汇总报告。

    何雨柱翻开报告,黄河系庞大的产业版图清晰呈现:

    通讯领域,以黄河通讯为主体,旗下“NeoComm”在欧洲、北美与老牌厂商周旋,主打GSM系统与“NeoLink”系列手机;国内方面,“大麦”手机与邮电系统合作建设的GSM网络稳步推进,占据先发优势。

    2G研发进入关键阶段,现在就是抢时间争取多注册一部分专利,这对以后商战非常重要。

    电子制造,特区工业园规模不断扩大,程控交换机、手机组装线满负荷运转;津门的电子产品物流与组装基地已初具雏形。

    半导体与精密制造,微电子研究所的“龙芯”系列已获军方认可,开始量产供货,双方正探讨成立专用操作系统的项目;“Elbrus”项目也进入关键阶段。

    精工与重工板块,分别为通讯、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领域提供精密零部件与特种材料,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盾构机何雨柱给的存货已经卖空,出货订单已经排满了下一年。

    541那边给广州交付了装甲车后,又接到了其他地方的订单,另外他们已经开始制造武装巡逻车和防弹押运车了。

    计算机与软件,基于“Vision”系统的个人电脑在国内外市场销售良好,微软被压的抬不起头;北美“NetLink”公司开始涉足网络接入服务,探索互联网应用。

    ADM已经超过了英特尔一个版本,提前进入486时代,IBM不得不加大ADM芯片的采购量。

    半岛泰山已经研发出1024*768的液晶显示,碾压同行。

    特区的根服务器建成,正在和邮电系统商谈接入问题。

    地产板块,由何凝雪主导,在南方几个重点城市及四九城均有大型项目落地,开始尝试商业地产与高品质住宅开发。

    君悦酒店现在已经开遍发达城市,开始布局省会城市。

    此外,集团在港口物流、酒店管理等领域也有布局,并通过香江的黄河投资进行海外资金运作与战略性投资。

    对比国内的蓬勃发展,香江只有地产、港口和通讯业务比较出彩,其他汽车、直升机、钢铁厂的项目已经在开会讨论是否移到国内,把厂房腾出来做别的项目。

    何雨柱仔细审阅着报告,手指在“香江产业”一栏轻轻敲击。

    他拿起桌上电话,接通了香江何耀祖的手机。

    “爸!”何耀祖的声音传来。

    “耀祖,报告我看了。关于汽车、直升机和钢铁厂转移的讨论,你们拿出具体方案了吗?”

    “初步方案有了。考虑到国内的土地、人工成本优势,以及未来主要市场都在内地,转移是明智的。我们计划分三到五年,将生产线逐步迁至津门和特区的工业园。香江原厂区,打算转型做高端精密加工和研发中心,同时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跨境物流仓储。”

    “思路可以,做好资产评估和人员安置方案,尤其是跟了集团多年的老员工,要妥善处理。愿意北上的,待遇从优;想留下的,尽量安排到新岗位。”

    “明白,爸,我会亲自跟进。”

    挂了电话,何雨柱又翻到地产板块。女儿凝雪在南方和四九城的几个项目都运作良好,资金回流很快。

    他想了想,喊来了小满:“凝雪那边,资金上不要卡她。只要项目论证充分,该投就投。”

    “知道,我刚批了她申城那个项目的二期款。柱子哥,那丫头和小顾你看能成么?”小满话题一转。

    “这个我可说不好,年轻人的事,让他们自己发展,你别插手太多。”

    “我这不是着急嘛”

    “急了你让慧珍去侧面了解下,他们姑嫂俩聊的多一些,估计也少一些。”

    “嗯,我怎么就想到呢,等等我就就慧珍给她打电话。”

    “你有空也关心下书怡。”

    “忘不了。”

    两天后,小满接打了两通电话后,脸上带着压不住的笑意对何雨柱道:“慧珍来电话了,说凝雪那丫头,跟小顾处得挺好。”

    何雨柱转过身,嘴角微扬:“那就好。感情的事,水到渠成最好。”

    “还有一桩喜事,书怡有了。”

    何雨柱怔了一下,随即笑容绽开:“真的?多久了?”

    “刚查出来,两个多月。耀宗高兴坏了,这会儿正围着书怡打转呢。”

    “好,好啊!”何雨柱连连点头,“这可是咱家的大事。你跟娘说一声,让她也高兴高兴。还有,嘱咐书怡,工作先放放,身体要紧。”

    “放心吧,书怡那边我都安排好了。”

    这消息就在家里传开后。

    所有人都高兴了一把,陈兰香还提议让陆书怡回四九城,小满说月份大点再说。

    何雨柱根据精工、重工、微电子、雷达、航电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起来,确认了一个信号。

    他之前带回来的那些“资料”和“样品”,正在被快速消化、吸收,并结出果实。

    大船的建造恐怕已近尾声,而天空中的翅膀,想必也已跃过了一个时代,正向着更遥远的目标振翅。

    半导体产业升级的方案,经过数月的研讨与博弈,终于有了初步定论。

    小满拿着份刚收到的文件进来,脸上带着几分郑重:“柱子哥,正式通知下来了。我们被列为‘九零三工程’民用技术转化试点单位,重点扶持方向是高纯度硅材料提纯和微米级光刻工艺。”

    何雨柱接过文件,快速浏览。

    条件比预想的要好,不仅有政策倾斜和低息贷款,还允许黄河牵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吸纳国内有条件的院所和企业参与。

    “另一个试点呢?”他问。

    “定了,是跟一家欧洲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的生产线和技术。”小满顿了顿,“听说条件很苛刻,对方要求控股,而且核心工艺环节不允许中方人员接触。”

    何雨柱并不意外。

    这本就是预料中的局面,两条腿走路,一条自主攻坚,一条引进消化。

    “知道了,通知微电子研究所和精工那边,全力实施。”

    “行,你是不是要过去讲一讲,鼓鼓劲?”

    “不用了,之前该说的都说过了,做出成果该给的不会少给他们。”

    “好吧,那我也不过去了。”

    “你看着处理,要相信下面的人。”

    “你这几年是越来越懒了。”

    “难道还让我亲力亲为,做不来咯。”何雨柱笑道。

    何凝雪再次回到四九城,是受母亲所托,跟进四合院博物馆项目的阶段性汇报。

    她抵达时,顾知行正带着工人在后院做木结构的防虫处理。

    “这部分完成,主体结构的修缮就基本告一段落了。”顾知行见到她,放下手中的工具走了过来。

    他穿着工装,袖口沾了些木屑,额角有薄汗,眼神却清亮有神。

    何凝雪点点头,环视着修缮一新的梁柱:“效果比我想象的还好。”

    两人沿着抄手游廊慢慢走着,顾知行详细讲解着已完成的工序和后续计划。

    阳光透过廊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走到垂花门旁,何凝雪停下脚步,状似随意地问道:“知行,听说最近有设计院想挖你过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