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重生后我只做正确选择 > 第849章 抗事

第849章 抗事

    智能车控产品线总裁赵诚立即起身解释,语速飞快:

    “根因已定位,是TI的那颗TPS659039芯片在极端温度下的寄存器读写稳定性问题。

    我们联合TI的工程师,已经有了修复固件的实验室版本,下周就能开始...”

    “下周开始验证?”雷厉打断他,激光笔的红点重重敲在ASIL-D标准的字样上。

    “赵总,按照我们的研发阀点(Gate RevieW)流程,6月1号就是底盘与动力域的系统设计冻结(SyStem DeSign FreeZe)节点。

    这意味着所有底层软件和硬件接口必须锁定。

    你现在引入一个新的固件版本,意味着所有相关的硬件在环(HIL)测试、台架测试、乃至已经排期的整车耐久测试都要从头来过?

    这个周期至少需要四周!

    你是打算让设计冻结延期,还是打算带着未知风险进入模具开发阶段?”

    赵诚的脸色瞬间有点难看。

    被同级别的同事在这种场合质问到脸上让他非常不爽。

    他身后的团队成员开始疯狂地在笔记本上调取测试数据,试图寻找快速验证的可能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研发与质量的经典矛盾:

    研发追求技术方案的快速迭代与优化,而质量则要求流程的严格性和节点的不可动摇性。

    设计冻结的延迟,将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影响后续的工装模具制造、供应商定点开模等环节,其带来的不仅是时间损失,更是数以亿计的成本超支。

    陈默轻咳一声,先对雷厉点头示意,认可其专业性:

    “雷总对功能安全标准和研发阀点的坚持,是项目成功的基石。

    ASIL-D级的需求没有任何妥协余地。”

    这个开场白让质量团队感受到被尊重,紧绷的气氛稍缓。

    紧接着,他转向徐平,语气沉着:“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解决方案也有两条路径。”

    他示意林雨晴将一份提前准备好的技术分析报告分发给关键决策者。

    “方案A:等待TI的官方修复固件,但这确实如雷部长所言,存在验证周期不足,影响设计冻结节点的风险。”

    “方案B:采用我们软件团队提出的软件冗余方案。

    我们可以在应用层增加一个守护线程,持续监控该寄存器的状态,一旦检测到异常,立即进行软复位和状态恢复。

    这相当于在现有硬件基础上增加一道软件护栏。”

    他切换PPT,展示了一套详尽的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和验证报告。

    “关键在于,方案B是一个纯软件层的补丁,不改变任何硬件接口定义和底层驱动协议。

    因此,它的验证可以大幅简化,主要依靠HIL台架进行极端条件下的压力测试,预计一周内可以完成核心验证,完全不耽误6月1号的硬件接口冻结。

    而TI官方的彻底解决方案,可以并行推进,在其通过全部验证后,作为一次升级在后续推送给车辆。”

    他最后总结道:

    “我建议采用方案B作为过渡,确保项目节点。

    同时,质量部可以牵头制定一个针对此问题的专项监控和闭环计划,确保最终方案落地。

    由此产生的额外HIL测试台时和人力成本,从我额外新增的预算中支出。”

    这番话,展现出了高超的管理能力:

    尊重流程:完全认可质量部的标准和节点要求,没有试图挑战规则。

    提供选项:给出了不止一个解决方案,体现了深入的思考。

    精准施策:提出的方案B(软件冗余)巧妙地规避了影响“设计冻结”的核心障碍。

    避免了硬件接口变更,将风险管控在软件和测试层面。

    承担成本:主动承担额外成本,展现了负责态度。

    长远规划:明确了临时方案和最终方案的路线图,消除了大家的远期顾虑。

    雷厉仔细地看着方案B的FMEA报告,紧绷的下颌线逐渐放松。

    他与身旁的质量专家低声交换了几句意见,最终抬起头:

    “如果软件冗余方案能在一周内通过我们指定的200小时连续压力测试而不出现任何一次通信失效,我可以同意将其作为设计冻结前的临时接受标准。

    但TI的最终修复方案,必须在SOP(Start Of PrOdUCtiOn)前三个月完成全部验证并集成。”

    “同意。”陈默毫不犹豫地点头。

    徐平全程旁观,眼中的赞赏之色越发明显。

    刚刚陈默的处理方式,完美地展现了技术权威、管理智慧和对流程的尊重,既解决了棘手问题,又维护了团队间的协作氛围。

    他觉得把陈默弄来负责车BG的技术相关的产品线真的太TM对了,自己也太TM机智了。

    陈默越强,说明自己越强。

    真的好想给自己点个赞。

    徐平轻轻敲了下桌子:

    “好,那就按陈总的方案B执行。

    雷部长,你负责制定测试标准和监督执行。

    我要每天看验证报告。”

    “明白!”雷厉和赵诚同时应道,之前的紧张对抗已然转化为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姿态。

    会议继续进行,但智能车控产品线团队区域的氛围已经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变化。

    赵诚坐下的瞬间,充满了对陈老板的感激。

    刚才那几分钟,他确实表现得有点拉了。

    雷厉的质问尖锐如刀,句句戳在要害上。

    设计冻结节点,这是悬在整个团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因他们延误,后果不堪设想。

    他几乎已经预见到项目延期、成本暴增的报告,以及来自更高层的严厉质询。

    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和技术团队几个月的努力都可能被这个“意外”全盘否定。

    然而,陈默总站了起来。

    前排那个挺拔而沉稳的背影,让赵诚心里涌起的全是敬服。

    他太清楚了,在这种规格的会议上,面对徐总、姚总以及各体系负责人,陈默完全可以选择另一种更“安全”的做法:

    先严厉要求下属团队限期解决问题,甚至当众批评几句,把“管理责任”先撇清,把压力完全下放。

    但陈默没有。

    他非但没有甩锅,反而第一时间承认了问题的严重性。

    用一句“ASIL-D级的需求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稳住了质量部的情绪。

    接着,他竟然准备好了备选方案。

    那份详尽的技术分析报告,显然不是临时拼凑的,这说明陈总早就关注到甚至预见到了这个潜在风险,并让他的专家团队做了技术储备。

    “我们只给陈总汇报过一次吧,还以为他没上心,结果方案都有了......”赵诚身边的软件架构师李工压低声音,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

    软件冗余守护线程,这不是高层的战略规划,而是他们工程师层面讨论的具体战术方案。

    陈总不仅知道,还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精准地阐述其原理,并分析出其不影响硬件接口冻结的关键优势,直接打消了质量部最大的顾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