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复山河 > 第五百三十六章 、惊雷

第五百三十六章 、惊雷

    永安,汉水侯府。

    “夫君,此行可算顺利?”

    景雅晴关心的问道。

    “出乎预料的顺利,辽东军进京之后,就被京中的繁华迷失了双眼。

    干了一堆的破事,搞得天怒人怨。

    为夫北上勤王,顺应人心大势,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李牧笑着回答道。

    北上勤王这么快结束,同样出乎了他的预料。

    安南都护府内部,对这次北伐预估的时间是两到三年。

    谁也没有想到,辽东军败的那么快,快到北虏都来不及出兵干涉。

    为了牵制鞑靼人,他还特意安排了一支军队北上袭扰,结果都没派上用场。

    牵制计划没发挥作用,但从海上袭扰的鞑靼人的军事行动,却要长期持续下去。

    借助打击北虏为掩护,成功把势力范围从南海延伸到黄海和渤海湾。

    不光战略意义非凡,还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通往高句丽、日本的海上贸易线,直接被握在了手中。

    “京师那边……”

    话说到一半,见李牧脸色难看,景雅晴眼睛一下子湿润起来。

    “节哀!”

    李牧一把搂住妻子说道。

    边军收复京师前,辽东叛军在城中大肆屠戮,一众勋贵世家纷纷惨遭毒手。

    作为勋贵世家之一,景家自然也没能例外。

    除了前面突围出去的,留在京中的族人,几乎没有幸存者。

    在这个问题上,李牧也无能为力。

    勋贵世家与国同休,不是一句玩笑话。

    除了极少个例,大部分勋贵世家在改朝换代中都会损失惨重。

    能够保住宗族传承,都算是幸运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辽东叛军还算干了一件好事。

    现在死在叛军手中,虽然比不上之前主动殉国,起码也保住了宗族清名。

    倘若跟着反贼去了辽东,为了活命投靠北虏,那才完犊子。

    安抚好了妻子,府内又一次挂起了白幡。

    景李两家都有长辈去世,再迭加国丧的影响,府中的气氛很是压抑。

    或许是受气氛影响,一贯活泼的几个儿子,现在也变得安分起来。

    亲人离世的悲痛,李牧亲身感受过,知道这种时候只能靠时间冲淡一切。

    在家中休整两日之后,就迅速投入到了工作中。

    离开了大半年时间,安南都护府也积累了不少政务,等着他去处理。

    看着案牍前厚厚的报表,李牧暗自叫苦。

    果然是天生的劳碌命,哪怕成为一方诸侯,还是要上班。

    简单的过了一遍,就花费了足足三天时间。

    这还是有下属代为处理的情况下,如果全部都是他自己干,早晚都得累死。

    不过再怎么放权,很多具体的事情,当老大的还是要亲自过问。

    “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的移民死亡率,怎么出现了增长?”

    李牧皱着眉头问道。

    随着安南都护府的持续扩张,欧洲殖民者们在南洋地区的发展,遭到了严重限制。

    相比他们那种几百号人一两艘军舰,就占据一片殖民地的玩法,都护府就霸气的多了。

    二十多万海陆军和上百艘战舰,常年活跃在南洋地区。

    放在台面上的军事力量,就压的一众欧洲殖民者喘不过气来。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试图联合土著搞事情,几次交锋下来全部都老实了下来。

    知道的越多,就越能学会敬畏。

    搞清楚了安南都护府在南洋地区的军事实力后,原本还叫嚣着组织联军的欧洲殖民者,被动变成了乖孩子。

    没有法子,欧洲本土局势不太平,根本没有能力进行一场大规模的跨洋远征。

    前期的犹豫,让他们错过了最佳干涉时间。

    当一船船移民进入南洋,在岛上建立起地方政权后,再想出兵已经晚了。

    “侯爷,主要和当地气候有关。

    伊里安岛虽大,但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受此影响岛上土地相对贫瘠。

    政务部对伊里安岛的定位是木材和矿产供应地,但移民们不认同,他们正在寻找适合耕种的土地。

    随着向内岛探索的增加,发生意外的概率,也不可避免的提高。

    前段时间死亡率增加,主要是遭遇了台风极端天气。

    猝不及防之下,导致移民损失惨重。”

    王靖川一脸为难的解释道。

    伐木和采矿冶炼,同样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理论上能够支撑起一个地区的发展。

    怎奈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根本挡不住。

    沿海地区经常受雨水冲刷,还时不时遭遇台风光顾,要改造成优质良田太难了。

    这些困难,没有吓倒移民。

    怀着对土地的渴望,大家自发向岛内进行探索。

    良田没有找到,但岛上的丰富物产,还是让他们收获颇丰。

    看到了回报,大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民间主动探索开发内岛,官府自然不会拦着。

    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每人五亩熟地的分配政策,也走向了终结。

    发展到现在,官方就算分了地,也是移民自己过去开荒。

    为了鼓励开荒,安南都护府衙门还特意出台法律。

    凡是自己开垦出来的土地,二十亩以内都可以划为口粮田,享受免税待遇。

    限制土地数量,倒不是李牧小气,主要是为了保护底层百姓。

    倘若没有数量限制,要不了多长时间,百姓土地就会变成官员士绅的开荒成果。

    现在安南都护府境内的土地禁止交易,迭加每人拥有土地数量的限制,相当于从源头上遏制了土地兼并。

    有了这些限制措施,再加上一系列的监督措施,才能保证谁开垦出来的土地,落到谁的名下。

    在没有机械、缺乏耕牛的时代,纯靠人工去完成,二十亩地基本上是一个人的极限。

    “几千年来,国人的目光都在大陆上,对海洋缺乏足够的了解。

    大举进军海洋,我们也算是开了历史的先河。

    套用以往的经验,遭遇极端天气吃亏是正常的。

    不过吃一堑,就得长一智。

    我们无力改变极端天气,但必须学会在极端天气下生存。

    尤其是台风高发区域,在修建港口码头的时候,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要尽量避开极端天气高发区域。

    世界这么大,完全可以先易后难,犯不着死磕一地。”

    李牧面无表情的说道。

    极端天气放在几百年后,依旧是无解的难题。

    大自然的伟力,不是人力能轻易战胜的。

    选择了开拓南洋,就要承担大自然给予的考验。

    “侯爷放心,政务部已经制定了相应措施。

    目前主要开发的地区,多是土地肥沃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条件恶劣的地方尚未纳入发展规划。

    截止到现在,我们在南洋地区,已经发现了上亿亩可开垦的土地。

    理论上来说,把南洋和中南半岛的土地开垦出来,相当于再造一个华夏!”

    王靖川一脸激动的说道。

    原本以为是李牧吹牛逼,万万没有想到,在中南半岛和南洋地区居然真存在广袤的土地。

    随着对新领土开发的推进,再造一个华夏的政治口号,逐步变成了现实。

    作为南扩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未来史书上,势必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论起对文明的贡献,在古往今来众多名臣中,都能够挤进前十。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没人能抵御青史留名的诱惑。

    如果前面投奔李牧,只是为了博取富贵,现在就变成了为理念而奋斗。

    文官们上头,武将上头的更厉害。

    每占领一座岛屿,都会在当地立碑记录。

    从将领到士兵,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名字,刻的满世界都是。

    作为南扩运动的推动者,李牧自然不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每次战役的参战官兵,全部都会记录在案,同时存放于地方志和总部史料库中。

    官兵们退役之时,还能抄录一份,带回去作为家族传承史料。

    户籍所在地的地方志,也会收录他们的事迹。

    “嗯!”

    “五年计划马上就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从目前的数据反馈来看,应该是有所超出的。

    下一个五年计划,也该逐步提上日程。

    不同于之前的开拓,接下来的战略规划,还要强调发展。

    光有广袤的土地不够,还要把这些土地,转化为综合国力。

    各地生产多少吨粮食,开采多少矿石,冶炼多少铜铁,都要落实到具体数据上。

    尤其是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更是要因地制宜的逐步推进。

    农业领域同样需要细化,哪里的土地适合种植什么作物,政务部要做到心里有数。

    下面的地方衙门,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百姓种植。

    还有就是科举取士的问题,也到了该给一个说法的时候。

    原则上本侯是赞成开科举的,但安南都护府疆域这么广阔,真要开启科举又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朝廷那边,在科举取士上已经走偏,我们不能步其后尘。

    具体的问题,各部应该互相协调,拿出一套妥善的解决方案来。”

    李牧的话说完,众人瞬间感受到了压力。

    新的发展计划,虽然没有推翻之前的玩法,但在内核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前面安南都护府制定的一系列措施,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对外扩张,更好的占领和消化新领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军方开疆扩土的速度,都超过了政府对地方的管理能力。

    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整个安南都护府有近一半的土地,依旧处于军管状态。

    军事化管理,有利于迅速稳定地方秩序,但在经济发展上却拖了后腿。

    哪怕把移民输送了过去,基本上也是发放完口粮和生活物资,就放任他们自由发展。

    日常管理无非是宣讲一下朝廷的政策,只要不违法乱纪、不闹出乱子来,军方就不会干涉。

    这样的管理方式,无非是让一群农民换个地方种地。

    生产效率低下,对工业发展毫无助力。

    想要提高综合实力,就必须转化一部分农业人口,变成工业人口。

    看起来似乎挺简单的,只要一开始把移民送入工厂即可。

    可具体操作上,就不是单独的人口流动。

    增加产业工人的前提是先得有产业,有产业的前提是先得有市场。

    明明拥有当代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业发展速度依旧缓慢,最大因素就是市场需求不足。

    对众人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课题。

    圣贤书上从来没教过这些知识,古往今来那么多圣贤,也没遇到这种千古之未有的变局。

    大家只能摸索着前进,在探索中寻求发展。

    后面李牧提的科举,更是令众人头疼。

    原则上同意,又否定了大虞朝的科举取士,摆明是想要推倒重建一套体系。

    无非是担心抵触太大,才披着科举的皮。

    看安南都护府的学生教材就知道,自家侯爷确实在推广儒家思想,但仅限于部分思想。

    到了学术上,完全是背道而驰。

    儒家重道轻术,这边直接颠倒过来重术轻道。

    日常考试中,不光算术的分数拉到和国学一个档次,还增加了一个科学。

    里面的知识一部分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一部分是从欧洲流传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李牧亲自修改增补上去的。

    传统的读书人看了,一个个都气的直骂娘。

    幸好传统的腐儒,基本上集中在大虞境内,道听途说的消息他们也就私底下骂骂。

    可按照李牧的意思,一旦把这些玩意儿纳入科举考试中,传统文人圈非得爆炸不可。

    秉承着欺软怕硬的原则,这些人大概率不敢找李牧的麻烦,但骂起他们这些执行者绝对不会怂。

    搞不好在士林中,他们的名声会比秦桧都臭。

    明知道事情麻烦,他们还没法拒绝。

    参考历史经验,每一个大统一王朝的开国君主都是犟种,认定了的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从古至今,都没有没有哪个开国皇帝会因为读书人反对,就改变自己的国策。

    尽管李牧还不是皇帝,但在众人眼中,这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侯爷,科举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啊!”

    兰林杰忍不住劝说道。

    宁愿把事情往后拖,他也不敢踩这个雷。

    一旦在他手中出头了这一政策,大虞境内的读书人,非得扒了他家祖坟。

    没有办法,道统之争,从来都不容妥协。

    一大堆的儒家经典,被融入到一门国学中,本身就足够离经叛道。

    再搞两个并立的学科,一下子把儒家从至高无上的王座上拉了下来。

    尤其是科学中的很多知识,还是墨家当年搞出来的,更是大家无法接受的。

    能够在安南都护府推广开来,主要是反对者,很少移民过来。

    零星的反对声,根本无法左右李牧的决策。

    “确实不能操之过急,所以本侯才让你们先制定计划。

    什么时候实施,怎么具体运作,还要等时机成熟了再说。”

    李牧一脸淡定的说道。

    相较于众人的担忧,他根本没当成一回事。

    对天下读书人来说,他们真正的核心诉求是通过科举制度做官,而不是科举具体考什么。

    只要没有断绝他们入仕做官的路,事情就有得商量。

    统治者要强力推动科举改革,这帮家伙无非是前期闹腾一阵子。

    一旦发现事不可为,后面多半还是要骂骂咧咧的回来,捡起那些被视为杂学的东西学起来。

    个别脑袋一根筋,要死磕到底,那就成全他们好了。

    自古改革,就没有不流血的。

    何况这还不是单纯的改革,而是一次从学术界开启的思想革命,要彻底打破重道轻术的陋习。

    为了降低大家的抵触情绪,李牧也算手下留情,最起码没直接对四书五经下手。

    等到未来大家接受了新科举模式,他还要通过删减修改教材内容,逐步把一些封建毒瘤思想踢出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