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犁地,也是门学问:姜至瑜,我领先了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犁地,也是门学问:姜至瑜,我领先了

    玛县就有运输公司,现在也有私人买卡车跑运输,更别提周边的石城和更远点儿的北庭了。

    所以李龙的意思是想找能拉五十吨白的卡车还是容易的。现在下班了,他打算第二天就给县运输公司打电话,看他们接不接这个活。

    刘高楼这一天也跑累了,李龙要请他吃饭,他连说不用,在沙湾路边吃过了,然后就带着人就去招待所,说要赶紧休息。

    李龙没忘记给顾博远那边打电话说东西已经拉到了。

    顾博远那边天还没黑,给李龙说他们这边才下班,正在盘点,东西到了就行了,电话也就挂了。

    李龙这才反应过来,虽然就隔着个天山,但玛县比伊宁那里天早黑半个小时。

    李青侠看着两台巨大的拖拉机感叹着:

    “嘿,看着真带劲!这么大的家伙,这犁地跑得肯定快,不过这平时没啥,开春的时候地里是湿的,这拖拉机会不会吭到地里?”

    “不会。”李龙摇头说,“这玩意儿一台顶那链轨拖拉机两台的马力,轻松就拉走了。”

    他打算明天和运输公司说好后,就把机子开回到四小队去,后面犁地啥的就可以用这个了。

    其实这玩意儿重点作用就是犁地平地,动力足,一天一夜犁个四百亩,按现在四小队的价格,一天就是两三千的毛收入。

    只要地块够大,虽然这拖拉机贵,但好好干一年也就赚回来了。

    当然前提是人家能把地给你干。四小队目前已经有三千多亩地了,全算上的话,犁平耙一整套下来要十来块钱,春犁一遍秋犁一遍,一年就能弄个五六万甚至更多。

    当然以李建国的人脉,搞好了自然不止四小队这一块地方,就看接下来他想怎么干了。

    纯搞机械化,就凭这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对着链轨拖拉机来说算降维打击,没得比。

    当然,实际上怎么搞看李建国自己的,李龙搞这个一部分是真有农业机械化梦想,另一方面也是个情怀。

    他自己开收购站,根本就没啥时间去搞农业,既然大哥有这方面的打算,那他肯定是全力支持了。

    那些皮子贝母卸下来之后先堆在临时仓库里,明天还要清理。

    李龙和李青侠回到大院子吃饭,这时候已经比较晚了,他们回来后顾晓霞和杨大姐两个都在院子里等着。

    中间李龙他们没回来,顾晓霞就打了电话,知道这边忙,就留了饭菜。

    这时候把锅里的饭菜弄出来,李龙和李青侠两个边吃,边给顾晓霞把情况说了一下。

    “看来我爸他们在那边搞得还行啊。”顾晓霞听说父亲送来了一批皮子和贝母,量还不少,笑着说道。

    “嗯,好得很。”李龙一边吃一边说道,“那边二道贩子多,没成规模的私人收购站,咱开的是头一家,有公家给过来道贺,那些乱七八糟的人都清楚。

    再说了,头一家上电视台上搞七天广告的,还是三种语言,这一下子让许多人都知道了,那些县里的家里有货的人也都过来卖,收的东西就多了。”

    万事开头难,一开始搞得好,这局面打开了,后续只要把牌子立住,服务态度搞好,不发生意外的的话肯定就会继续红火的。

    顾晓霞笑着点点头,去照顾明明昊昊去了。

    李龙则和李青侠继续说起这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的优点来。

    李青侠虽然不清楚为什么这拖拉机才过来,小儿子就如数家珍的啥都知道,但不妨碍他为小儿子自豪。

    “咱这算是县里头两台吧?”李青侠问道。

    “嗯,石城去年就进了,新的。咱这算是二手,不过要按县里来说,这是头一台。”

    “嘿,”李青侠也挺激动的,这说明啥?说明自家的情况,已经排到了县里的前列了。

    “两台啊,这恁贵的玩意儿,你弄一台不就行了,咋还搞两台?”李青侠有些不解。

    “一台放咱们队里我大哥自己开,我想着再搞一台跑着赚钱。老爹你想啊,现在犁地平地耙地一整套下来要十几块钱。

    链轨拖拉机一天犁个一两百亩顶天了。实际上现在各队的链轨拖拉机大都是老旧货,犁个几十亩就趴窝在地里的多得是。

    如果是开春,早点犁地还没啥,如果是秋天呢?有些人地收了后就着急着要犁了压冬麦,这样的话村里那一台老旧的东方红七十五,估计就得连轴转,就这样还不一定能完成预期。

    所以我的想法是,让俊峰或者其他人,开着这拖拉机到时往外面跑,跑着去犁地赚钱。”李龙说道,“这样的话,本钱能早点回笼。这个不光是给咱赚钱,也是在帮着乡亲早点把地种好。”

    李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说实话。

    这一世他的蝴蝶翅膀扇动了一下,有了钱便在四小队买了新的拖拉机,还买了一台放在孟海那里。

    但原来的时空,四小队一直就是王财迷用队里那台,再后来有人买了台804,也是旧机子,不过技术没王财迷好,所以就那么用着。

    不光四小队,其他小队基本上也都是这样,用旧机子,几乎没有人买新机子。

    而犁地的这活,在2010年之前,几乎就是被原来生产队大集体时候的拖拉机手给垄断着,没别人去干。

    一开始李龙没想着原因,后来闲着没事的时候分析了一下,这些生产队大都是六七十年代逐渐成立起来的,第一辈人感情相对比较深,毕竟都是建队一起工作生活过的。

    所以一旦形成了习惯,很难打破,或者说为了面子,有些时候有机会也不会去争取。这意思就是说,原来的拖拉机手在包产到户后默许着就占据了犁地播种这个领域,纵使有人想插手这一行,也拉不下这个脸。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犁地是个技术活,而且老式的东方红七十五链轨拖拉机带的五铧犁是固定犁头,需要有一个人在后面犁子上坐着打铧。

    犁地不是常人想像中的就只绕着圈子在地里犁就行,那样的话,翻起的土都朝一个方向,地不平或者有坑洼的话,种地会非常麻烦。

    为什么2010年后一下子就变了呢?一来是那时候国家的农机补贴开始大规模实施,买农具会有30%的补贴,像当时的1254这样的大拖拉机三十多万近四十万一台,国家一下子就补了十几万。

    勺子才不买!

    四小队当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一下子买了三台!

    另外一个原因是到2010年前后,老一辈种地的大都退居二线,李强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成长起来,成了种地的主力。

    原来的那些老一辈的感情没那么浓了,在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下,谁先富起来那谁有本事,钱到兜里才是真的,至于人情关系,往后靠靠。

    那时候拖拉机太多还出现过抢着犁地,导致犁错地的。那时候四队的地已经开垦到了七八千亩,犁地一亩那时候到了二十五块钱,三个拖拉机手连轴转,有些时候甚至不经地主同意就把地给犁了。

    大多数人是默许这个结果,犁了就犁了,只要没犁坏,钱也就给了。

    但有一家原本答应给别人犁的,结果让另外的人犁了,他们家就不给钱。

    还有一个开拖拉机的是新手,翻转犁没用好,直接把地犁坏了——犁地也是要看土翻面朝向的,搞反了也麻烦。

    在这里给没种过地的解释一个农村犁地的常识。土地种完需要犁的时候,有几个技术名词,叫劈墒、合墒、覆墒等,老一辈种地人大都知道。

    犁一块地,从地边上犁的时候,第一铧犁就会犁出一个沟来,这叫劈墒,这个沟肯定不能留,不然不好种地,翻转过来还要再犁一铧土把这个沟给平了,这叫合墒——这一下子完成了,接下来才是按顺序犁地。

    也就是说,犁地的时候,最两边和最中间是需要重复处理的,不然要么留下生地,要么留下深沟,都是不行的。

    老的拖拉机手犁地前一般都要问主家是外翻还是内合,这个主要看地的情况。如果地中间洼,那一般都是内合。

    犁地不光要拖拉机拖拉机手的技术,还考验打铧人的技术,以及配合程度。毕竟老式拖拉机带着犁头可没那么自动化,开犁的时候,需要打铧的人把犁头手动压下去,犁到地头再提上来。

    大马力轮式拖拉机犁地虽然也需要考虑劈墒合墒覆墒的问题,但压犁可以在驾驶仓里操作,不需要打铧的人,而且因为带的是翻转犁,所以在地头同时就可以调整犁铧,不需要转一个大圈来保持犁地方向的一致性。

    会很省人工且省时省力。

    当然,解释那么多,就是说老式拖拉机和老一辈种地人对这个比较看重,如果犁不好是会骂人的。新手不一定管这个,可能翻转犁也会犁出开闭垄和生地来,可能种地的人不懂也就糊弄过去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顾晓霞开车去上班,顺便送明明昊昊到幼儿园,李龙则去了收购站,给运输公司打了电话。

    运输公司那边还真有闲着的车,请示了领导后立刻就同意了。

    李龙开车去了招待所,给刘高楼说了这件事情后,刘高楼也挺开心,给李龙说这一批白的钱后面肯定会带回来。

    李龙自然是不急的,双方的信任度非常的高,他也不担心。

    刘高楼带着驾驶员去收购站,李龙则去零工市场叫了十来个人,这是带过来让他们装水泥。

    收购站装水泥这边由刘高楼和梁双成看着,李龙就开着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带着犁头回四小队了。

    刘高楼一开始还想着让两个跟来的拖拉机手帮着李龙开,结果李龙上来发动着,很熟练的就开走了,把他也吓了一跳。

    李龙毕竟一个人开不了两台,另外一个则由驾驶员开着去。

    而卡车上的农具也没卸下来,这些人先往空卡车上装水泥,装有农具的卡车,李龙让他们跟着自己直接去四小队,要把农具卸到那边。

    他离开没到半个小时,马晓燕骑着自行车就来到了收购站。

    找一圈问清楚李龙去四小队了,她才知道自己来晚了。

    想想四小队还挺远,马晓燕无奈只好先回去,打算下午再过来。

    她是上班后听说了有奇怪的拖拉机开到了收购站,把手头的活忙完后就匆匆赶了过来。

    马晓燕猜测这应该就是李龙农业机械化梦想的开始了。

    大马力拖拉机开出县城,一路往北,到乡里再往东拐的时候,同样吸引了不少人关注的目光。

    李龙坐在驾驶室里熟练的操作着,还挺兴奋。拖拉机的轰鸣声比小四轮略大一些,但比东方红七十五的轰鸣声要小。

    但带给乡里这地方人的震撼可就大多了。这玩意儿看着有驾驶楼,和东方红二十八拖拉机有点像,但比那个大的多。

    光一个大轮胎就快一人高了,这么大个的家伙,看着真不一般!

    被吸引过来看的可不光是附近的人,乡里工作的公家人也都被人给叫出来看,其中就有姜至瑜。

    看着拖拉机拐了个弯向东而去,她几乎立刻就认定这拖拉机是开往李家的,甚至开拖拉机其中之一就是李龙。

    所以姜至瑜转身就往院子里跑,去和乡长说一声,然后骑上自行车就跟着去了。

    有一些娃娃也跟在后面跑,跑几步就被甩在后面,有些则在那里闻着尾气。

    腾起来的灰土很大,但没几个人在意。

    这时候有灰土不是很正常的嘛。

    姜至瑜骑上车子来到李家的时候,果然看到两台拖拉机正停在李龙院子门口,李龙正给李建国说着拖拉机的情况。

    李建国脸上表情有点复杂。

    自家这兄弟真能折腾啊!

    这新的东方红七十五链轨拖拉机才买两年啊,现在又整了两台这么大的家伙。

    这得多少钱啊!

    不过看着这大家伙真带劲,再听李龙说这大家伙的优点,看着后面悬挂着的翻转犁,能少一个人,那真是舒服啊。

    “一天一夜能犁四百亩地?”李建国想想就动心,而李俊峰更是。

    李龙先前就隐约给他提过,如果他真打算落在北疆,那除了带着这些人种地,还要往外开拓着赚钱。

    李俊峰当然是没问题了,他对比了一下留在北疆的堂兄弟李俊山,觉得呆在四队这里可能过得更好一些。

    这大马力拖拉机真带劲,两台啊!建国叔一个人肯定开不过来,接下来呢?说不定有一台就落在自己头上了。

    至于李龙?不可能开的。

    “四百亩,你想想啊,轮子转的,犁地的时候一个小时都能跑十几二十几公里,那能犁多少亩?”李龙笑着说道。

    “轮子快是快,那也容易陷到地里啊。”李建国自种地以来犁地用的就是链轨拖拉机,开春的时候地是湿的,链轨不陷地,就跟坦克不会陷到一般沼泽一样。

    “马力足,你看这大轮胎多宽,根本陷不下去。”

    李龙一一给解释:“这拖拉机的马力是七十五的两倍,根本陷不下去。”

    大马力拖拉机的到来,立刻就把因为播种结束,间苗还没开始的村民们聚拢过来,他们听着李龙的话,看着这高大的拖拉机,眼神里有着羡慕、敬畏,还有一点点嫉妒。

    是啊,为什么总是李家摊上好事呢?

    和李龙或者和李家关系好的,则纷纷提问,想更多的了解大马力拖拉机的情况。

    不过一听这一台拖拉机就价值近五万美元,一个个都不开口了。

    东方红七十五都买不起,这个更买不起了。

    李龙觉得这玩意儿暂时,至少在十年内,可能是没有多少私人能买得起,所以他暂时会以垄断的方式存在。

    姜至瑜的到来,让不少人有些意外,李龙也挺意外的。

    “李龙同志,这就是你的农业机械化的其中之一?”姜至瑜一过来就抛出来一个问题。

    李龙原本是想着把农具卸完,给大哥讲清楚大马力拖拉机的运用,然后就回去的。

    眼看姜干事过来,他肯定是走不了。

    “是的,这玩意儿才能算农业机械化新的开端和基础。”李龙以前给姜至瑜说过自己关于农业机械化的梦想,现在多解释一下也无妨。

    “能多聊聊吗?”姜至瑜问道,“这是才买回来的?看着不太像是新的。”

    “从苏联进口的二手货。”李龙说道,“新的我们暂时还买不了,国营企业才能进口。”

    其实托关系挂靠一下也能买到,但那就实打实的要付出美元,而且还贵,李龙觉得现在这种情况就挺好。

    卡车司机过来问李龙要不要回,李龙就给他们说让他们先回,自己这里还有事。

    “那……马干事还没问到这事吧?”姜至瑜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来,问道。

    “没有。”李龙摇了摇头,“昨天晚上才到的,我今天上午就开过来了,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

    “能先介绍一下这大马力拖拉机的特点吗?”姜至瑜拿出了本子,准备记录。

    其他人看着姜干事在采访李龙,便没过来打扰,更多的是在近距离观察着那些农具。

    嘿,原来觉得东方红七十五已经够大够利害了,现在看这个,还厉害啊!

    ps:感谢书友160903133012696的打赏、感谢书友vemy、谢蓝桉、书友110302213220025、熙宇915、为了1982小渔村而来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月票和推荐票票!(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