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重生93:开局退婚迎娶白富美 > 第2636章 这就是流传有序!

第2636章 这就是流传有序!

    “是的!陈老板果然慧眼!”中桥微微对陈阳一笑,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他自己对华夏书法了解不深,只是知道这是一幅很有价值的作品,但董其昌的名字他还是听过的,知道是了不得的人物,在华夏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没错,确实是董其昌!”陈阳点点头,声音中带着兴奋和确定,他开始了他专业的讲解,既是对中桥说明这幅字的价值,也是对自己知识的梳理和确认,“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华亭人,也就是今天的上海松江人。”

    “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他的书法,尤其是行草,融汇了晋、唐、宋、元各家之长,自成一体。”

    “他师法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追求'平淡天真'、'生秀古淡'的意境,讲究用笔要有'秀润'之气,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说,明末清初的书法风气,很大程度上就是董其昌奠定的。”

    陈阳一边说着,手指虚点着画卷上的字迹,生怕碰坏了这珍贵的文物:“您仔细看这笔法,运笔流畅自然,提按顿挫之间,富有明显的节奏感,就像音乐一样有高低起伏。”

    “这线条看起来瘦硬通神,骨力十足,但仔细看又带着一股圆润的弹性,不是那种干枯僵硬的瘦,而是筋骨强健的瘦。这就是董其昌特有的'秀润'之气,既有力度又不失韵味。”

    “再看这结体,也就是字的间架结构,”陈阳继续解说,“欹侧多变,有的字向左倾,有的字向右斜,看似随意,好像没有章法,实则法度严谨,每一个字的重心都控制得恰到好处。这深得米芾'欹侧'之妙,但又比米芾更加内敛平和,少了些锋芒毕露,多了些温文尔雅。”

    接着,陈阳将目光从董其昌的笔法和结构上移开,缓缓下移,最终聚焦在那几方古朴典雅、却又暗藏玄机的钤印之上,如同寻宝者发现了隐藏的宝藏线索。

    他知道,这才是鉴定董其昌作品真伪的重中之重,是解开这幅画作身世之谜的金钥匙,更是辨别真伪的“硬通货”,是绕不过去的关键门槛。

    “要知道,鉴定董其昌的字,钤印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它就像是藏在画作深处的一枚枚身份徽章,记录着过往,”陈阳的声音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自信,他伸出手指,轻轻指向画卷开头右侧,那方被精心安置、如同引路明灯般的引首章位置,那里赫然印着一方朱红色的印章,笔画饱满,力量内蕴。

    他微微一笑,语带玄机地问道:“您且看这方印,‘真赏斋’,这可是董其昌先生的标志性印章之一,是他老人家格外钟爱且常常钤盖的斋号印。”

    说着,陈阳顿了顿,仿佛在品味着这两个字的深意,继续说道:“‘真赏’二字,看似寻常,实则蕴含着他本人对艺术品鉴赏的至高追求和一种近乎近乎虔诚的态度,他认为,唯有真正懂得欣赏,才能体会到艺术的真谛!”

    “这方印,就是他内心世界的微缩写照,是他对自己鉴赏能力的自信宣告,也是对来者的一种无声的期许,希望观者也能拥有‘真赏’的眼光。”

    陈阳的手指灵活地沿着画卷的边缘向下移动,如同在沙盘上指挥千军万马,那里,几方或方正或圆润、或压角或名号的印章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构成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他再次指点江山,语气愈发肯定:“再来瞧瞧这几方,它们同样承载着不容忽视的信息。”

    他首先点中了那方白文印,印文清晰可见,如同在白玉盘上雕刻的龙纹,充满古朴的韵味:“这方白文印,印文是‘知制诰日讲官’,这无疑是他身份的直接证明,是其官场履历的忠实记录,一枚名副其实的官职印。”

    陈阳稍作停顿,仿佛要让眼前之人充分理解这官职的分量:“‘知制诰’,这可是负责起草国家重要诏令的要职,地位非同寻常;而‘日讲官’,更是直接侍奉在皇帝身侧,负责为帝王讲读经史典籍的殊荣。”

    “可想而知,董其昌先生不仅是一位艺术巨匠,更是一位身居要职、学识渊博的朝廷命官。”

    “这方印,从其篆刻的法度、线条的走向、刀法的力度,无一不散发着鲜明的明代官印的独特气息,严谨而又大气,厚重而不失灵动,这本身就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鉴定门槛。”

    陈阳的目光并未就此停歇,而是如同雷达般锁定了另一方印章,那是一方朱文印,笔画圆润,线条流畅,带着一种书卷气的优雅:“而这方朱文印,‘董其昌印’,顾名思义,这便是他本人的姓名印了。”

    “看看这篆刻的艺术,线条的粗细变化,结构的疏密安排,字形的处理方式,都体现了明代文人印章的典型风格——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书法的功底,笔画均匀内敛,布局开阔疏朗,宛如一位温文尔雅的君子,静静地站在那里,向世人展示着他的身份和品味,这方印,就像是董其昌先生本人签名版的亲笔认证,极具说服力。”

    陈阳的视线开始缓缓向上、向后延伸,如同搜寻隐藏的蛛丝马迹,他知道,印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题跋,则像是历史的回声,是前人留下的足迹,更是作品价值的有力佐证。

    “当然,一幅真正流传有序的古字画,光有印章是远远不够的,题跋和收藏印,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就像是层层递进的证据链,共同指向作品的真实性,您看这里……”他的手指轻轻点向画卷背面,那里,一段行云流水的文字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等待着被发现。

    “这里,赫然是清代康熙年间那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沈荃先生的题跋。”陈阳的声音中带着一丝赞叹,“沈荃先生的书法,深受董其昌影响,可谓是得其神韵,学其精髓。”

    “由他来题跋,不仅仅是对这幅作品的认可,更是对董其昌本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他的题跋,无形中为这幅画作增添了一层厚重且可信的‘背书’,大大提升了它的价值和可信度。”

    陈阳的目光如同探照灯般,继续搜寻着画卷的每一寸角落,寻找着更多的历史证人。

    “而且,这还不是全部,”他接着指向另一处,“这里,还有近现代那位赫赫有名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商承祚先生的题跋。”

    陈阳的声音更加激动,他知道商承祚先生的眼光之毒辣,学识之渊博,他的评价,几乎就是金科玉律:“商老先生的眼力,那可是出了名的‘火眼金睛’,他的题跋,对这幅作品的鉴定价值,简直是‘压舱石’般的存在,他能给出‘神品’二字作为引首,这分量,简直重如千钧,足以让任何质疑者哑口无言。”

    陈阳的手指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又指向了另一处,那里,同样有数行墨迹,虽然年代稍晚,但其分量却毫不逊色。

    “而最让我们安心的,是这里,”陈阳的声音变得格外肯定,充满了底气,“这里,是现代书画鉴定界如雷贯耳的大师,谢稚柳先生的题跋!”

    陈阳几乎是带着一种敬畏的语气说道,“谢老先生在书画鉴定的领域,那可是泰斗级的人物,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权威。他的题跋,不仅仅是对这幅作品的简单评价,更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凭借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作品进行的权威认证。”

    “可以说,有了谢老的题跋,这幅作品的真伪,就已经可以说是板上钉钉,是名副其实的‘定心丸’,任何对其真实性的怀疑,都将在他权威的笔墨面前烟消云散。”

    最后,陈阳的目光终于落在了画卷一角,那里,一方不起眼的、略显古朴的小型收藏印,正静静地在那里,仿佛一位默默无闻的守望者。

    “而这方‘钱泳曾观’的收藏印,则为我们揭示了这幅作品另一段重要的流传历史。”陈阳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明确地告诉我们,清代那位著名的学者、书法家钱泳先生,曾经亲自鉴赏过这幅作品。”

    “这意味着,这幅画作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辗转于许多有识之士的手中,经历过无数次审视和品鉴。”

    “这些层层叠叠的印章,这些各具分量的题跋,就像是一位位沉默而又忠实的‘历史见证人’,它们共同汇聚成了一条清晰、完整、且极为可信的作品流传脉络。它们的存在,不仅极大地证明了这幅作品的真实性,更在无形中,为它的价值,贴上了一层又一层厚重的‘金箔’,让它的价值,如同陈年的美酒,愈发醇厚,愈发珍贵,也愈发令人心动。”

    中桥听着陈阳如数家珍般,从笔法、结体讲到钤印、题跋、收藏印,分析得头头是道,逻辑清晰,证据链完整,心中不由大为叹服。

    他这才真正意识到,陈阳在古董鉴赏上的造诣,远比他想象的还要深厚,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原本模糊不清的古物在她眼中瞬间变得鲜活而立体,每一个笔触、每一个印章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

    这幅在他眼中只是“古旧”的字画,在陈阳眼里,却是一部可以阅读的历史,一个充满细节和证据的宝库,每一处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指向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每一次墨色的浓淡变化都可能隐藏着作者当时的心境。

    “陈老板,您真是……令人敬佩!”中桥由衷地说道,话语中饱含着掩饰不住的震惊与赞赏,仿佛面对的是一位解开了历史谜团的智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