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文物追回小组临时借用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显得有些肃穆又带着几分新奇。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空气中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束。陈阳站在一块擦拭干净的白板前,白板上已经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图录研究、保证金、买方佣金、竞价策略……
台下坐着的,是宋青云精心挑选的团队成员。有几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老专家,他们是陶瓷、书画、青铜器等领域的权威,学识渊博,但此刻眼神中却带着对未知领域的些许茫然;也有几位像谢明轩一样年轻的研究员,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求知欲;宋青云自己则坐在前排,手里拿着笔记本,神情专注。
陈阳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全场,脸上露出一个沉稳而令人信服的微笑。
“各位老师,前辈,”陈阳站在会议桌前缓缓开口了,声音清晰而平和,“在座的各位,都是我们国家文物领域的翘楚,论学识、论眼力,我陈阳是晚辈,需要向大家学习的地方很多。”
“但今天,宋组长让我来讲讲国外拍卖行的门道,那我就斗胆,把我所知的一些规则和可能遇到的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次出去,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国家的脸面和决心,所以,知己知彼,至关重要。”
他顿了顿,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了“第一步:拍卖前准备”几个大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参加国外拍卖,尤其是佳得、苏比这样的大行,准备工作必须做足。”陈阳拿起一支马克笔,“首先,是研究拍卖图录,英文就是CatalOgUe,主要不仅仅是看图片和估价。”
他详细解释道:“图录上的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斟酌。描述性语言,比如‘据传为……’、‘风格类似于……’,这往往意味着出处不是特别清晰,需要警惕。”
“而如果明确写着‘源自某某著名藏家旧藏’、‘著录于某某权威书籍’,那它的身份就硬气很多,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
“作为老牌拍卖行的佳得和苏比,这方面经常会给拍卖者设下迷魂阵!”说完,陈阳重点敲了敲桌面。
“我举个例子,”陈阳说道,“大概是1995年,伦敦一家不算顶级的拍卖行,上拍过一件清代粉彩瓶,图录描述是:具有乾隆时期风格,估价8-12万英镑。”
“当时有位国内去的朋友,觉得器型、画工都不错,没太在意那个风格,最终以高出估价不少的15万英镑拍下。”
“结果回来请多位专家一看,普遍认为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仿品,市场价值也就两三万英镑。这就是吃了没细究图录描述的亏。在国外,Style Of......是明确风格,而In the manner Of...’代表仿什么什么风格这类词,往往是免责声明,暗示可能不是真品或者年代有疑问。”
台下一位老专家扶了扶眼镜,微微点头,在本子上记录着。
“其次,预展至关重要,一定要参加预展!”陈阳强调,“图录印得再漂亮,也一定要看实物。”
“看胎质、看釉光、看修足、看磨损痕迹……这些各位老师都是行家,我不班门弄斧。但我要提醒一点,国外拍卖行的灯光布置很有讲究,有时候会刻意营造氛围,弱化某些瑕疵。”
“所以,最好能自带一个高光手电,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
“第三,保证金和竞投号牌。这算是国外拍卖行的硬性规定。”陈阳继续讲解,“通常需要提前在拍卖行指定银行存入一笔保证金,金额一般是你的最高心理价位的20%-30%,或者拍卖行根据你的资质评估的一个数额。”
“拿到号牌,你才有资格进场举牌。这一点,跟我们国内一些小型拍卖会可以先举牌后付钱不一样,流程更严格。”
接着,陈阳在白板上写下了拍卖规则与成本,这是重中之重。
“国外的拍卖规则,主要有两种常见形式。”他画了两个分支,“一种是英式拍卖(EngliSh AUCtiOn),也是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从电影里常看到的,价格从低往高叫,价高者得,落槌成交。”
“另一种是美式拍卖,叫做DUtCh AUCtiOn,或者更准确地说明确含有保留价的拍卖。”陈阳在黑板上详细写着,跟大家解释,“保留价是卖家委托拍卖行设定的一个最低成交价,是不公开的。”
“如果最终的最高应价没有达到保留价,那么拍品就会流拍,不会成交。这意味着,有时候即使你是最高出价者,也可能因为没到保留价而买不到东西。这一点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有个真实的例子,”陈阳回忆道,“大概是1997年,纽约苏比的一次华夏瓷器专场,有一件明嘉靖青花大罐,非常开门,估价50-70万美元。”
“当时现场竞价很激烈,一位东南亚藏家叫到68万美元,无人再应价。拍卖师落槌了,大家都以为成交了。”
“但几分钟后,拍卖行工作人员上台与拍卖师耳语几句,拍卖师突然宣布,因为未达到卖家的保留价,此件拍品流拍!当时全场哗然。”
“后来听说,那件罐子的保留价设在了80万美元。所以,我们出价时,心里要有个数,估价只是参考,真正的底线可能在看不见的地方。”
“所以说......”陈阳重点在黑板上敲了敲,“想要成功拍下心仪的拍品,我们一定要知道保留价!”
台下响起一阵低声议论,显然这个规则对很多老专家来说很新鲜。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概念——买方佣金,也就是BUyer‘S PremiUm!”陈阳用笔重重地点了点这个单词,“这是国外拍卖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意思是,除了你的落槌价格,你还需要额外支付给拍卖行一笔费用,通常是落槌价的一个百分比。”
他在白板上写下公式:总成交价 = 落槌价 + 买方佣金。
“比如,一件拍品落槌价是100万美元,如果买方佣金率是20%,那么你需要支付的总金额就是100万 + (100万 * 20%) = 120万美元!”陈阳强调。
“这个比例各拍卖行不同,有时对高价位拍品还会采用阶梯费率。所以,我们在制定预算、计算心理价位时,一定要把这部分硬性成本算进去!否则,可能你以为100万美金能拿下的东西,实际需要准备120万,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资金规划。”
宋青云听到这里,脸色更加凝重,在本子上认真计算起来,这确实是一个在国内不太常见的重要规则。进入竞价策略与实战技巧环节,陈阳讲得更加生动。
“到了拍卖现场,不仅是财力的比拼,也是心理和策略的较量。”陈阳目光扫过众人,“首先,观察肢体语言。真正的志在必得者,往往比较沉稳,举牌果断,眼神专注;而有些犹豫的,或者可能是‘托儿’的,会左顾右盼,举牌迟疑,或者频繁跟身边人交流。”
“其次,控制竞价节奏。”
“不要被拍卖师带节奏。他喊价快,你可以适当放慢举牌速度,打乱潜在竞争对手的预期。有时候,在关键时刻突然沉默几秒钟,会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怀疑你是否放弃了,或者你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说着,陈阳放下手中的粉笔,双手伏在桌面上,“我记得1994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一件唐三彩马。”、
“当时有两位电话委托的买家在竞争。A买家每次加价都很迅速,显得志在必得。”
“B买家则在前半段跟得很紧,但当价格超过一个关键节点后,B买家突然沉默了。拍卖师连续询问,A买家以为胜券在握。”
“就在拍卖师准备第二次提醒时,B买家通过电话委托,直接跳叫了一个更高的价格。这一下打乱了A的节奏,A犹豫了,最终B以低于其心理预期的价格成功竞得。这就是利用节奏变化带来的心理优势。”
几位年轻研究员听得入神,仿佛身临其境。
“再者,要警惕拍卖行的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托儿,在国外拍卖行,有托是很正常的,他们通常都同时托好几件拍品。”陈阳语气严肃起来,“虽然大拍卖行相对规范,但并非完全没有。”
“这些托可能是现场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电话委托,他们的目的是把价格抬到卖家的保留价以上,或者尽可能抬高成交价。识别他们需要经验:比如,他们往往在竞价初期参与,抬到一定价格后就消失;或者他们的举牌缺乏真正的‘渴望’,显得机械。”
“最后,大家还需要了解两种特殊规则。”陈阳在白板上写下私下协议和保证金竞投。
“私下协议是指拍卖结束后,如果流拍,买家可以直接与拍卖行联系,私下与卖家协商购买。”
“有时候价格可能比流拍价还低,但这需要机缘和谈判技巧。”陈阳敲了敲黑板,随后微微摇摇头,“虽然这种办法老外很多拍卖者在用,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华夏人去,恐怕未必能以低价拿下。”
“保证金竞投,也叫书面委托竞投,如果你无法到场,可以提前填写书面申请,写明你的最高出价,拍卖行会代表你在这个限额内出价。这适合那些确定想要,但又去不了现场的人。”
“但要注意,这里有一个重点。”陈阳一脸严肃的在黑板上写下,“如果现场有人跟你出价一样,通常是现场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