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264章 郭康的扩编计划

264章 郭康的扩编计划

    目前,郭康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不够。黑死病基本结束的时候,他就给脱欢写信,说等这边对抗瘟疫成功之后,朝廷按照习惯,肯定希望尽早退出战时状态,减少这边的驻军和投入。但他认为,现在在埃及的投入,是非常值得的,堪称是一本万利。所以,还是希望脱欢那边帮他活动一下,帮忙说服汗廷高层,继续支持他的大开发计划。

    不过,大家开会讨论的时候,其他人建议他多准备一些文件,具体说明一下这个“一本万利”,到底是什么好处。因为说服脱欢容易,但这种级别的大事,脱欢也不能凭空就去要求别人配合。

    郭康的堂叔,三十三军团的统帅郭昭文,以前在地方上当过主官。他对郭康说的还要更直白些。按他的说法,这些话,所有行省乃至府县的官府,都会说。

    他说,郭康常年在大都,而且做的事情也不大。他那个修道院,看似要了不少投资,还搞了很多先进的工坊和器械,但和各地官府每年的开销比起来,只能说是九牛一毛。因为那些固定支出,才是朝廷开支的绝对大头。

    而为了争取这些资源的支持,各地官府无所不用其极。他告诉郭康,每年,各地都要整理文件,汇报上一年各种规划的进展;然后,再写一份报告,用来说明下一年的安排和所需的额外投入。前者关系到官吏们的绩效考核,后者则关系到明年的经费。因此,大家都既想要把成果往多了说,又想要把困难往大了说。

    但是,汗廷中央也不是傻子,你在这儿扯些自相矛盾的话,人家也不会相信的。所以,官府里这么多聪明人,天天殚精竭虑,想破脑袋,就是为了能在保持基本逻辑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二者的均衡,可持续地为当地争取更多经费。

    郭康在埃及的努力,确实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别人也在干活,也有各种困难,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其他行省的官员,私下里可能很佩服,甚至尊敬他,但作为地方主官,是不可能随便做出让步的。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欧洲人一直认为,行政管理职能和宗教职能要分离,至少也要放到两个部门,由两套组织分别进行。因为宗教方面的要求,经常是非常感性的,要求的是虔诚、热忱这些品性;但一个行政组织,最需要的严格遵守规则,执行条令。他们其实和军队一样,更重视的是理性和秩序,宁可冷漠无情,也要避免情绪上头,擅自行动。因为过于有激情的人,有时候和战场上上头乱冲的士兵一样,反而会影响整体的效率。这二者,几乎是格格不入的。

    在波斯那边,以及教皇国,有一些宗教教团直接进行行政管理的尝试。理论上,如果能保持教义要求的高道德,在工作中维持宗教狂热一般的热情,还能保持理性和克制,那么理论上,他们确实可以保持运作,甚至做得更好,因为这种组织就和全员都是圣徒差不多了。

    但大家也知道,现实中,这种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满足这种要求,而其他人很快就会从学习和模仿圣徒,变成争相表演圣徒的行为艺术。这种事情,历史上又不是没有,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对此持悲观态度的。

    现在,郭康想要推进政策,那么就得想办法拿出一些按照程序、大家也无法反驳的东西。这方面其实也不难,因为埃及的核心区,确实富饶得让人惊讶。之前的破坏,也是切实存在的,因此又提供了巨大的可提升空间。当然,怎么把这些情况,用朝廷最乐于接受的方式说出来,就是另一种本事了。

    郭康对此其实是有些意外的。不过想了想,之前这些流程,也并不是不存在,只不过他没有注意过。

    长期以来,郭康一直都只是在提出想法。但正像叔叔说的,哪怕是他、甚至脱欢这个身份,都不能说我有权力,所以我想什么是什么。郭康没有经历过这些繁琐的过程,也并非因为他天生就擅长说服人,只是脱欢、狄奥多拉、乃至乔安娜等人,帮他把这些事情给做了……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属于那种“被保护的太好了”的人。所以这么一讲,他还有点不好意思。

    因此,郭康便开始组织人手,整理资料,然后亲自操刀,开始写报告。然而,还没写完,脱欢那边就送来了信,说他已经把之前郭康历次送来的资料进行了汇总,然后在朝会上和大家说了。

    不过,脱欢表示,这次的事情确实非常重要,哪怕大家知道埃及这边的投入会有很大收获,也得往后稍稍。按照整体规划,第八军团都要轮换回国修整。之后,其他人会陆续解散,剩余的留用老兵会编入第一大队,准备去克里米亚,作为种子部队,以及对那边新招收的罗斯新兵,进行初步训练等工作。

    三十三军团也要进行改编。由于局势发展变化,汗廷迫切需要扩编更多的正规部队。因此,希望他们也作为常备力量,保留下来。因此,这个临时凑起来的军队,也要进行一系列改组,以实现正规化。

    之前,黑死病出现的时候,郭康准备把脱欢和各世侯子弟,都给劝回去。最后,大部分人都离开了埃及,他们带去的家丁,有相当一部分,也和主公一起离开了。骨干士官的任务,会由这次远征中历练出来的新一批人选担任。目前朝廷这边已经挑选了一些人,会给他们提供补充。

    罗斯大队会继续跟着郭康一起行动,因为朝廷发现,他在这些人心目中,有很高的权威,深受大家欢迎,因此有意以此为核心,再扩编一个军团。这样,三十三军团就一分为二,有更多的编制可以填人了。

    这样一来,相当于走了两个军团,但还维持着一个军团的编制。另外,脱欢对当地中下层马穆鲁克的招揽,也非常顺利。在朝廷看来,依靠这些力量,应对此地的防御,应该是足够了。

    另外,脱欢还建议,让郭康从埃及本地人里也招募一批,组成新的军团,甚至可以专门破例,把没有怎么受过训练的人,也塞进去凑数,大不了到时候,让他们从事后勤工作。因为这次,和之前要带上罗斯人一样,主要是一种政治表态了。让埃及的士兵也参与收复罗马的远征,朝廷还是比较看重的。

    这个消息传来之后,郭康感觉自己白写了。

    不过,其他人还是觉得,既然大都那边有了这个态度,剩下的事情就好做了。他们甚至建议,既然朝廷让出人,那么这次就多出一点。

    一开始,郭康是不太想大张旗鼓行动的,因为埃及这边还有众多的工作需要完成。现在能调出来去参战的人,也是对罗马最有认同、纪律性和组织水平最高的那一批,是现在让行省能够执行各种政策的核心力量。把他们抽出去,肯定会导致管理能力大打折扣,很多事情的进度就不一定有这么顺利了。

    不过,吴翰等人建议说,事情也没有这么绝对。在这边组织劳动,是一种对组织的锻炼,能够巩固政权。但去罗马那边,和大家并肩作战,也是一种对政权的巩固。因为地中海世界不同于中原,这边其实没有那种理所当然的、对民族的认同。要让大家认可自己是罗马人,需要长期的经营。而且,这种东西,是个相互的过程,反而不是憋在埃及种地就能实现的。

    理论上,只要有公民权,就算是罗马人。但公民权这东西,早就已经泛滥了。虽然紫帐汗国的崛起,本质上是另起炉灶,重新构筑了一套公民体系,但这么多年下来,公民也还是越来越多。相比早年,获取公民权已经容易太多了,而获得公民权太简单,就导致罗马公民带来的相互认同,减弱了不少——新公民可能单纯就是为了各种好处来的,对罗马完全无感;已有公民也明里暗里排斥他们,不相信这些人认同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所以就算郭康去争取,给这边的支持者发公民权,带来的效果,估计也是有限的。

    而相比起来,如果能让军队这边承认,就有用很多了。

    罗马本质上,是个军团主导的国家。埃及人能够组成军团、他们参加军团能被其他地方的士兵接受,才是关键。相比于那些花里胡哨的身份定义和法律条文,军团的认可,才是这些人算不算“自己人”的真正标准。而要得到承认,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参加一场重要的战争,并且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因为对罗马军队来说,战友才算是最铁的关系了。

    之前,罗斯士兵能迅速被军队接受,就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赶上了大都之乱。虽然这次事件,其实远远算不上正常的战争;罗斯人在战斗中的表现,说实话也不怎么好。但是,他们对罗马的态度,以及关键时候敢于挺身而出,跟着郭康去和敌人拼命的勇气,还是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所以之后,兵部让这些人成编制地加入军团的时候,其他地方的老兵,最多也就是戏弄他们,说他们是傻乎乎的新兵蛋子。虽然可能不太好听,但在军团里,这都算是示好了……

    而埃及的情况,比罗斯还严重。事后,兵部在写报告的时候,还能说一些场面话,非说罗斯人当年洗礼皈依之后,就不断为罗马效力,可以说是国之栋梁,完全不用当外人之类的。虽然真实历史恐怕没有这么美好,但双方显然都很喜欢听这些话,乐意把这当做“罗斯人自古以来就是罗马忠臣,如今终于完全回归”的证据,到处宣传。

    而埃及……他们连这种段子都不好编。

    在大家的认知里,埃及人上次当兵,都要到金字塔刚修建那会儿了。之后这么长的时间,换了这么多政权,都默契地不让他们从军。哪怕把参与罗马内战、干掉庞培、赞助安东尼这种政治不正确的事情,也一股脑算成“参与罗马国内的大事”,那也是人家马其顿人的事情,和现在这些普通埃及人,就没有什么关系。毕竟,要是托勒密王朝,都能算埃及人了,那成吉思汗和黄金家族肯定是汉人……

    所以,犹豫到最后,郭康还是决定同意他们的建议。商议好流程之后,他就下达命令,先在民间招募志愿参加的人。这样,也算是一种调查,看看现在的民意情况,好调整之后的战略。

    按照计划,等这边摸清楚了,他们就会着手进行扩编。先以人手不足为理由,额外招聘一些工作人员。

    官府本身至少还需要上千名识字的人,这个要求,以埃及目前这个被马穆鲁克们管理过几百年的文化水平,恐怕是凑不起来的。因此,他们会继续扩建学校。不过这时,一个叫阿里的县衙文员,向郭康上书,建议他不要向社会招募学员。

    阿里的文书里说,不管以什么语言作为标准,在埃及,都肯定招不到足够的人,而且招来的人里头,大部分都是当地豪强。哪怕设立公立学校,有条件脱产、交学费、甚至贿赂主持官员,前来上学的学生,也肯定都是有钱有势的家族塞进来的。这些人知道,现在官府非常缺人,只要学习认真一些,就肯定有官当。时间长了,官府的人才培养系统,就被他们控制了。

    他建议,现在先不要讲究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了——因为当地本来就没有实现公平的条件。应该以对罗马是否忠诚为原则,让之前在战争中,率先为罗马服务过的人,以及瘟疫期间做出了明确贡献的人上学。如果他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想上学,就把名额给他们的儿子。

    这样一来,肯定有很多人,上学和当官属于“拼爹”。但现在这个情况,要想避免当地豪强对官府的渗透和控制,就只能这么“以毒攻毒”了。

    郭康自己,还真没认真考虑过这些。他这么一说,一时又犹豫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