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30章 京城风波税收仪表盘的“国本之争”

第30章 京城风波税收仪表盘的“国本之争”

    王粮商被灭口的消息,像一盆冷水浇在了清河郡的喜庆氛围上。风渡墨心里清楚,这绝不是简单的“杀人灭口”,而是幕后黑手在发出警告——再敢推进折银改革,下一个遭殃的可能就是他自己,甚至是支持他的太守和百姓。

    可不等他喘口气,京城的圣旨就像一道惊雷,劈在了清河郡衙:“着清河郡太守即刻停止折银之法,将风渡墨押解京城,由御史台严加审问!”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波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郡府的贪官刚搞定,京城的权贵直接下场了!一道圣旨就想把人押走,这套路搁现代就是“总部空降指令,直接否定区域试点”,根本不给你辩解的机会!只能说,皇权时代的“一言堂”,比职场PUA狠一百倍!】

    太守捧着圣旨,脸色惨白。他知道,弹劾风渡墨的大臣,是朝中掌管财政的大司农,而大司农的侄子,正是全国最大的粮商,折银改革断的不仅是郡丞、长史的财路,更是京城权贵的利益蛋糕!

    “风主事,本太守对不住你!”太守红着眼眶,“我这就上书皇帝,为你辩解!”

    “大人不必如此。”风渡墨反而平静下来,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缩小版的税收仪表盘——是李铁山特意为他打造的便携式铁板,上面用活字刻着清河郡推行折银后的核心数据:“损耗率从30%降至2%”“百姓满意度95%”“国库增收15万两白银”。

    “我去京城,不是去受审,是去给皇帝讲道理!”风渡墨握紧手里的仪表盘,“祖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让朝廷国库充盈的,才是真正的‘国本’!”

    临行前,平县的百姓们自发来到路边送行,手里捧着粮食、鸡蛋,哭得撕心裂肺:“风大人,您不能去啊!京城都是贪官,您去了就回不来了!”“我们跟您一起去京城,给您作证!”

    风渡墨看着黑压压的百姓,眼眶一热,对着众人深深鞠了一躬:“父老乡亲们放心,我风渡墨身正不怕影子斜!等我从京城回来,一定把折银改革推行到全国!”

    李铁山提着一把铁锤,站在最前面:“风大人,您放心去!您要是在京城受了委屈,我带着全郡的铁匠铺伙计,连夜赶去京城救您!”

    【作者插话:这场景看得人鼻子一酸!百姓的支持才是最硬的后台啊!风渡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想过好日子的普通人!这就好比现代的良心企业家,就算被资本打压,只要有用户撑腰,就有反击的底气!】

    一路颠簸,风渡墨被押解着来到京城。御史台的审讯室里,烛火昏暗,御史大夫坐在主位上,眼神冰冷:“风渡墨,你可知罪?你私改祖制,推行折银之法,破坏国家财政,勾结粮商(指被灭口的王粮商),草菅人命,还不快快招认!”

    “大人,我无罪!”风渡墨从容不迫地拿出便携式税收仪表盘,放在审讯桌上,“所谓‘私改祖制’,改的是让百姓受苦、让贪官牟利的旧制;所谓‘破坏财政’,实则让国库增收15万两白银,损耗率从三成降到两成,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他指着仪表盘上的数字,一一解释:“大人请看,实物税时代,百姓扛粮缴税,损耗过半;折银后,百姓揣银缴税,方便快捷,满意度高达95%!这不是破坏国本,这是稳固国本!至于‘勾结粮商’,被灭口的王粮商,恰恰是因为反对改革,被幕后黑手灭口,我这里有他行贿官员的铁板证据,大人可以查验!”

    御史大夫愣住了,他原本以为风渡墨是个只会蛮干的小官,没想到他不仅有证据,还能把改革的道理讲得如此透彻。可他毕竟是大司农的人,只能硬着头皮说:“一派胡言!祖制传承百年,岂能容你一个小官随意更改!”

    就在这时,审讯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一个太监高声喊道:“陛下驾到——”

    所有人都惊呆了,皇帝竟然亲自来了御史台!风渡墨心里一紧,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也是折银改革唯一的机会。

    皇帝走进审讯室,目光落在风渡墨手里的仪表盘上,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东西?”

    “回陛下,这是税收仪表盘,用来展示折银改革的成效!”风渡墨连忙上前,把仪表盘递到皇帝面前,“陛下,实物税推行百年,看似合规,实则弊端丛生:贪官利用运输损耗牟利,百姓因粮价波动吃亏,国库每年损失百万两白银!折银改革,用三层台账堵住贪腐漏洞,用验银点规范银质标准,用数据分析预判粮价风险,这不仅是为清河郡谋福利,更是为整个大汉谋长治久安!”

    【作者插话:我的天!风渡墨这波是“直面CEO做汇报”啊!没有华丽的辞藻,全靠数据说话,这就好比现代员工在董事会上,用PPT硬核打脸质疑者,直接把老板说服!只能说,实力才是硬道理,关键时刻能救命!】

    皇帝拿起仪表盘,反复翻看,又详细询问了折银改革的细节。当听到“国库增收15万两”“百姓满意度95%”时,他的眼睛亮了——此时的大汉,边境战事不断,国库空虚,正是需要钱粮的时候,风渡墨的改革,无疑是雪中送炭!

    “大司农说你破坏祖制,可祖制要是让百姓受苦、国库空虚,这样的祖制,不改也罢!”皇帝当场拍板,“风渡墨,朕命你为‘劝农使’,负责在全国推广折银之法!御史台即刻彻查大司农及其党羽,凡是阻挠改革、贪赃枉法者,一律严惩!”

    风渡墨愣在原地,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没想到,皇帝竟然如此开明,仅凭一个仪表盘和一番话,就认可了他的改革!

    消息传回清河郡,百姓们欢呼雀跃,李铁山带着铁匠铺的伙计,连夜打造了一个巨大的税收仪表盘,立在郡府门口,上面刻着“皇恩浩荡,改革惠民”八个大字。太守更是亲自写了告示,宣布折银改革不仅不会停止,还要在全国推广。

    可风渡墨并没有高兴太久。在皇帝召见他的第二天,一个老太监悄悄找到他,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大司农背后,是太子东宫,劝君三思。”

    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他终于明白,王粮商背后的幕后黑手,竟然是太子!大司农是太子的老师,他的侄子是全国最大的粮商,折银改革触动的,是太子一党的核心利益!

    【作者插话:好家伙!这剧情直接升级成“宫廷斗争”了!原来之前的郡丞、长史、大司农,都只是小喽啰,真正的BOSS是太子!风渡墨这波是不小心卷入了储位之争,这下麻烦大了!】

    他站在皇宫的城墙下,看着远处的东宫方向,心里五味杂陈。改革的本质,从来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你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必然要触动权贵的利益,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么赢,要么粉身碎骨。 这句话,他此刻有了最深刻的体会。

    皇帝虽然支持他,但太子是未来的储君,势力庞大,遍布朝野。他在全国推广折银改革,无异于在太子的地盘上“动土”,接下来的阻力,只会比之前更大、更凶险。

    果然,没过几天,就有消息传来:太子东宫的官员,以“地方民情不同”为由,拒绝在自己管辖的区域推行折银改革;甚至有太子的亲信,暗中煽动百姓,散布“折银改革是苛政”的谣言。

    风渡墨看着手里的全国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太子势力范围的十几个郡,这些郡,正是全国粮食产量最高、粮商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折银改革最关键的战场。

    那么,风渡墨会如何应对太子一党的阻挠?他会选择退缩,还是继续推进改革?皇帝在太子和改革之间,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咱们下一章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