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16章 官道通车:第一单“汉代外卖”

第16章 官道通车:第一单“汉代外卖”

    锣鼓声从县城西城门一直传到三里外的官道尽头,红绸被剪刀剪断的瞬间,围观的百姓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风渡墨站在新修的官道中央,看着平整黝黑的三合土路面,又看了看村民们脸上的笑容,连日来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

    这条修了三个多月的官道,终于通车了。

    最激动的莫过于城西乡的里正,他拉着一辆装满粮食的独轮车,在路面上推来推去,笑得合不拢嘴:“风先生,您看这路!平得能当镜子,推着车走一点不费劲,比以前省了一半力气!”

    几个赶马车的商贩更是直接赶着车在路面上跑了个来回,马蹄踏在三合土上发出沉稳的声响,没有半点颠簸。“这路修得太扎实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下雨陷车、冬天打滑了!”商贩们纷纷赞叹。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就是古代版“基建狂魔”的胜利时刻!三个月前还是“炮弹坑”,三个月后变成“高速路”,风渡墨用Excel思路+现代建材知识,硬生生给大明修出了一条“网红公路”,这波操作必须给满分!】

    通车仪式刚结束,百姓们就迫不及待地在新路上忙活起来。有挑着担子去县城卖菜的老农,有推着独轮车运货的商贩,还有成群结队去县城赶集的妇女儿童,原本冷清的官道瞬间变得热闹非凡,充满了烟火气。

    风渡墨和王大眼沿着官道散步,看着眼前的景象,王大眼感慨道:“风先生,您当初说修路能激活民生,我还不信,现在看来,您说得太对了!这路一修通,咱们县简直像换了个样子!”

    “路通了,人流、物流才能通,经济才能活起来。”风渡墨笑着说,“就像咱们之前整理卷宗,把分类框架搭好,后续的内容才能有条不紊地填进去,这是一个道理。”

    正说着,两人就看到官道旁围了一群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县城里开熟食铺的张老板,正忙着往几辆独轮车上装食盒。食盒上贴着红色的纸条,上面写着“张记熟食,县城直达村镇”的字样。

    “张老板,你这是要干什么?”王大眼好奇地问道。

    张老板擦了擦汗,笑着说:“风先生,王捕头,这不是官道修通了嘛!我想着,乡下的乡亲们平时难得吃到县城里的熟食,我就推出个‘送货上门’的服务,乡亲们提前预定,我每天中午用独轮车送到各个村镇,方便得很!”

    “送货上门?”风渡墨眼睛一亮,这不就是现代的外卖吗?没想到在明朝,居然被一个熟食铺老板给琢磨出来了!

    【作者插话:惊!明朝版外卖小哥上线!只能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风渡墨修好了路,张老板就解锁了新商业模式,这波属于是“基建带动消费升级”,放在现代也是妥妥的经济增长点!】

    张老板点点头,指着车上的食盒说:“是啊!以前路不好走,我这熟食运到乡下,要么凉了,要么洒了,根本没法卖。现在这官道这么平整,我推着车一个时辰就能跑两个村镇,中午送过去还是热乎的!”

    他拿起一个食盒打开,里面装着卤鸡腿、酱牛肉、凉拌小菜,香气扑鼻。“乡亲们只要前一天晚上到我铺子里预定,或者托进城的人带话,我第二天就准时送到村口,收一点点跑腿费就行!”

    围观的村民们都来了兴趣,一个大妈问道:“张老板,我预定一只卤鸡,明天能送到我们村吗?”

    “当然能!”张老板拿出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下来,“您放心,明天中午保证送到,热乎着呢!”

    风渡墨看着这一幕,忍不住笑着对王大眼说:“你看,这就是我所说的‘激活民间活力’,咱们修的不仅是一条路,更是一条商机路。张老板这生意,简直就是咱们县的第一单‘汉代外卖’!”

    “汉代外卖?”王大眼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风先生,您这说法太新鲜了!不过还真挺形象,就像城里酒楼给当官的送菜,只不过这是给乡亲们送,还这么方便!”

    张老板听到两人的对话,好奇地问道:“风先生,您说的‘汉代外卖’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您这送货上门的服务,特别新潮,特别方便!”风渡墨解释道,“以后您这生意肯定能火,说不定还能带动其他商铺也跟着做!”

    果然不出风渡墨所料,没过几天,县城里的其他商铺就纷纷效仿。卖糕点的李记铺子推出了“糕点配送”,卖布料的王记布庄推出了“布料上门挑选”,甚至连开茶馆的都推出了“茶水送到田间地头”的服务,官道上每天都能看到推着独轮车、骑着驴送货的商贩,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者插话:这波连锁反应太绝了!一条路激活了整个县域的“外卖经济”,放在现代就是“交通强国”战略的微观体现!风渡墨这波基建操作,简直是古代版“招商引资”,用一条路撬动了整个县的消费市场!】

    更让人惊喜的是,官道通车后,外地的商贩也闻风而来。以前因为路不好走,很少有外地商贩来县里进货,现在官道通畅,周边县城的盐商、粮商、药材商纷纷赶着马车来县里贸易,县城的集市变得比以前热闹了好几倍。

    户房吏员拿着最新的税收账本,兴冲冲地跑到风渡墨面前:“风先生,好消息!这一个月的商税比上个月涨了三成!尤其是那些做‘外卖’生意的商铺,税收涨得最快!”

    风渡墨接过账本,看着上面清晰的数字,满意地点点头。他想起自己当初用Excel思路做的“税收增长预测表”,当时还担心达不到预期,现在看来,实际增长比预测的还要好。

    “这都是乡亲们和商贩们共同努力的结果。”风渡墨说,“好的政策就像修通的道路,不仅能方便行走,更能激活藏在民间的活力。 咱们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真正创造价值的,还是这些勤劳的百姓。”

    吏员连连点头:“风先生说得对!现在县里的百姓都说,您修的不是官道,是‘致富路’!就连府衙的赵通判都特意派人来表扬您,说您为全县的民生和经济立了大功!”

    官道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以前因为路不好走,乡下的孩子很难去县城读书,现在官道通畅,不少村民都开始送孩子去县城的私塾上学;以前生病的村民很难及时赶到县城看病,现在官道修通,郎中可以骑着驴快速出诊,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

    这天下午,风渡墨正在书房整理官道通车后的总结报告,李大爷带着几个村民,提着一篮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找上门来。

    “风先生,我们是来感谢您的!”李大爷把篮子放在桌上,感慨道,“自从官道修通后,我们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孩子们去县城读书方便了,生病看郎中也及时了,就连地里的庄稼,也能更快地运到县城卖掉,卖的价钱也更高了!”

    一个年轻的村民补充道:“风先生,我现在跟着张老板做‘外卖配送’,每天能赚不少钱,比以前种地强多了!这都是托您修这条路的福!”

    风渡墨看着众人真诚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大家不用谢我,这条路是咱们一起修的,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我就很满足了。”

    他留众人坐下喝茶,聊起了村里的近况。李大爷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外出打工了,纷纷留在村里搞种植、搞养殖,或者跟着商贩做配送,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作者插话:这才是基建的真正意义!不仅改善交通,还能留住人才、激活乡村活力,风渡墨这波操作,简直是古代版“乡村振兴”的典范!只能说,有文化、有思路的人,到哪都能发光发热!】

    就在风渡墨以为日子会这样顺顺利利地过下去,继续用自己的知识为县里做更多实事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找上门来。

    这天上午,县衙门口来了一队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人,为首的是一个面容冷峻的中年男子,眼神锐利如鹰,一看就不是普通人。

    衙役们见状,赶紧跑进去汇报。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看这装扮,难道是锦衣卫?之前吏员说的锦衣卫百户,怎么现在才来?

    他赶紧出门迎接,为首的男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番,开门见山:“你就是风渡墨?”

    “正是在下,不知大人驾到,有失远迎。”风渡墨拱手道。

    “我是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甲字三〇。”男子语气平淡,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听闻你在县里用新奇法子断案、修路,政绩斐然,陛下身边的人都听说了你的名字。”

    风渡墨心里一惊,连陛下身边的人都知道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锦衣卫向来是皇帝的耳目,他们找上门来,不知是福是祸。

    “大人过奖了,在下只是做了分内之事。”风渡墨小心翼翼地回答。

    甲字三〇点点头:“朝廷正在整理诏狱历年档案,那些档案混乱不堪,错漏百出,急需一个懂整理、善分析的人帮忙。经过举荐,陛下特许,调你即刻随我前往京师,协助整理档案。”

    “调我去京师?”风渡墨愣住了,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县城,更没想过要去锦衣卫的诏狱做事,那里可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

    “这是朝廷的命令,不容推辞。”甲字三〇的语气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收拾好你的东西,半个时辰后出发。”

    风渡墨看着甲字三〇冷峻的面容,又看了看身边惊慌失措的王大眼,心里陷入了挣扎。去京师,意味着更高的平台,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留在县里,虽然安稳,却可能永远没有施展更大抱负的机会。

    那么,风渡墨会答应去京师吗?锦衣卫调他去整理诏狱档案,背后到底有什么目的?他的“Excel断案”思路,在京城的权力漩涡中,又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咱们下一章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