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缓而阴郁。武汉三镇虽已光复数月,但笼罩在这座临时首都上空的,并非万象更新的蓬勃朝气,而是一种日益凝重、令人窒息的低气压。迁都带来的权力重组、各派势力的明争暗斗、以及因北伐暂缓而凸显的内部路线分歧,如同无数条隐形的裂痕,在革命阵营内部迅速蔓延、加深。
谢文渊的腿伤在精心调养下,总算勉强能够脱离拐杖,进行短距离的慢行,但阴雨天依旧会隐隐作痛,留下永久性的创伤。他被安排进入设在武昌原两湖书院的军官教导团(为安置伤愈及轮训军官而设)短期学习,名义上是“深造”,实则带有几分观察和“冷却”的意味。这所昔日的千年学府,如今充斥着戎装的军官,朗朗书声被政治辩论和军事研讨所取代,但空气中同样弥漫着那种无所不在的、令人不安的压抑感。
课堂之上,教官们讲授的军事战术、战役分析,谢文渊尚能凝神倾听,并结合自身实战经验加以印证思考。他依旧是那个对军事有着本能领悟力和责任感的军官。然而,一旦课程转入政治理论、时事分析,课堂的气氛便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
支持“激进革命”,强调“工农联盟”、“土地革命”的激昂言论,与主张“稳健秩序”,强调“政治统一”、“限制过火行为”的保守观点,时常在课堂上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教官们的立场也往往隐晦地偏向某一方,措辞谨慎,却又能让有心人听出弦外之音。谢文渊大多时候沉默地坐在后排,眉头紧锁。他听着那些曾经在黄埔军校、在东征北伐路上鼓舞人心的口号,如今却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解读,甚至成了相互攻击的武器,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荒谬感和撕裂感。
他越发频繁地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赵铁柱临死前骂的是“狗军阀”,陈石头高喊的是“革命万岁”,周水生扑向堡垒时想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他们为之献出生命的,是一个清晰而共同的目标。可现在,这个目标似乎正在变得模糊、分裂。如果革命的方向本身都产生了歧义,那么他们流淌的鲜血,究竟浇灌了怎样的果实?
课余时间,他常常独自一人,踱步到书院后院的荷花池畔。池水尚未解冻,残荷枯立,一派萧瑟。他摩挲着怀中那方冰凉的紫石砚,仿佛能从这千年文脉的象征物中,汲取一丝面对现实迷惘的定力。他想起了父亲谢明远,那个在辛亥年变卖家产资助革命的教书先生,若他看到今日革命阵营内部如此景象,又会作何感想?是痛心疾首,还是依然坚信那条“救国”之路?
“文渊兄,好雅兴。”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谢文渊回头,看到王启明不知何时也来到了池边,脸上带着同样挥之不去的忧色。
“启明,你怎么来了?”
“奉命来教导团参加一期短期政工培训。”王启明苦笑道,“现在看来,这培训,怕不只是学怎么做政治工作那么简单。”
两人并肩站在池边,望着冰封的水面,一时无言。寒风掠过,卷起地上的枯叶。
“外面的风声,越来越紧了。” 王启明率先打破了沉默,声音压得很低,“南昌和武汉,电报往来,言辞愈发激烈。我听说,上海那边,工人武装和当地驻军已经发生了冲突,局势一触即发。我们这边,也有人在暗中串联,准备‘清党’……”
谢文渊的心猛地一沉。“清党”二字,像一块寒冰,砸在他的心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彻底的决裂,意味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志,可能转瞬之间就会变成你死我活的敌人。
“非要走到这一步吗?” 谢文渊的声音有些干涩,“北伐尚未成功,军阀未除,帝国主义仍在,我们……我们难道不能先一致对外?”
“有些人认为,内部的‘隐患’比外部的敌人更危险。” 王启明的语气充满了无奈和嘲讽,“路线之争,历来就是你死我活。文渊,你我都不是置身事外的人。你的作战勇猛是出了名的,但你的营里,政治工作也一直没放松过,和农会关系也不错……这些,在某些人眼里,可能就是‘立场不稳’的表现。”
谢文渊沉默了。他想起自己营里那位兢兢业业的政工干事,想起那些帮助过部队的农会干部。如果“清党”的浪潮席卷而来,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而自己,又该如何自处?是随波逐流,明哲保身,还是……
他不敢再想下去。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和彷徨感,如同这冬日的阴霾,将他紧紧包裹。他不怕战场上的明枪明炮,却对这来自背后的暗箭和灵魂的拷问,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疲惫。
“我不知道,启明。” 他最终长长地叹了口气,声音中充满了迷茫,“我真的不知道。我只知道,当兵吃粮,为国为民。可如今,这‘国’与‘民’究竟指向何方,我……我看不清了。”
王启明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复杂:“看不清的,何止你一人。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吧,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在歧路上彷徨前行。但无论如何,保住有用之身,总比无谓的牺牲要强。”
保住有用之身?谢文渊咀嚼着这句话,心中却是一片苦涩。当信念的基石开始动摇,当曾经共同奋斗的道路出现分叉,这“有用之身”,又该用于何处?
教导团的学习生活,就在这种内外交困、心神不宁的状态中持续着。谢文渊努力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纯粹的军事学术上,试图暂时逃避那令人心烦意乱的政治纷争。但他知道,这只是鸵鸟策略。武汉上空积聚的政治风暴,终将不可避免地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包括他这个只想“纯粹”带兵打仗的军官。
歧路当前,彷徨无措。谢文渊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第一次感到,做出选择,远比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要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