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破的欢呼声,如同潮水般席卷全城,却又迅速被更加残酷、琐碎而持久的巷战枪声所淹没。攻克城门,仅仅是占领这座城市的开始。守军残部化整为零,依托熟悉的街巷、坚固的官署、寺庙乃至民居,进行着绝望而疯狂的抵抗。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都可能成为新的战场,收割着双方士兵的生命。
谢文渊因伤势过重和体力透支,在中和门洞被强行送回野战医院。医生看着他再次恶化、鲜血淋漓的伤腿和煞白的脸色,气得几乎要骂人,却也只能摇头叹息,进行紧急处理。这一次,谢文渊没有再挣扎,剧烈的疼痛和极度的虚弱让他连保持清醒都变得困难。他像一具被抽空了力气的躯壳,躺在病床上,耳边却依旧回响着震天的喊杀声和爆炸声,眼前晃动着陈石头决绝的背影和周水生扑向堡垒的身影。
在药物作用下昏沉沉睡去,又无数次在噩梦中惊醒。他梦见汀泗桥的开阔地,贺胜桥的火龙,梦见宾阳门下那吞噬了陈石头和数十弟兄的黑暗坑道,梦见中和门下,那些年轻而恐惧的新兵面孔,呐喊着冲进死亡的街巷……
数日后,当他终于能勉强支撑着坐起来时,武昌城内的枪声已逐渐稀疏,变成了零星的清剿。胜利的消息不断传来:武昌守军最高指挥官刘玉春、陈嘉谟被俘,残部陆续投降,标志着武昌战役以北伐军的彻底胜利而告终。这座控扼长江中游的重镇,终于插上了青天白日旗。
然而,胜利的喜悦,在医院里却显得异常沉默和沉重。担架不断抬进新的伤员,有些伤势过重,没能挺过来。更多的,是阵亡官兵的遗体被陆续收敛,暂时停放在医院后方的空地上,等待身份确认和安葬。那股浓烈的血腥和死亡的气息,几乎凝固在空气中,压得人喘不过气。
谢文渊坚持让勤务兵用轮椅推着他,去看了那片临时停尸场。场面触目惊心。一排排、一层层的遗体,用白布或草席覆盖着,有些甚至残缺不全。负责登记的文书官和卫生兵面色麻木地忙碌着,试图从那些血肉模糊、沾满尘土的面容和残破的军装上,辨认出他们的身份。
他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番号,也看到了他第一师的臂章。他让勤务兵推着他,缓缓穿行其间。他看到了那个在中和门外,被他指派去攀爬残墙吸引火力的排长,胸口被子弹打成了筛子;看到了几个补充到一营不久、他甚至还没来得及完全记住名字的新兵,稚嫩的脸上还凝固着惊恐;他还看到了……陈石头的遗体。
工兵们费了极大的力气,才从坍塌的坑道一侧,找到了他和几名护卫队士兵被震得面目全非、几乎与泥土砖石融为一体的遗骸。他们被并排放在一起,白布下是勉强拼凑起来的身形。
谢文渊让勤务兵停下轮椅,他就那样静静地坐在陈石头的遗体前,久久无言。这个沉默寡言、打仗时却像石头一样可靠的客家汉子,再也不会用那带着浓重口音的声音叫他“营长”了。他想起了陈石头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和新婚不久的妻子,他曾说过,等打完仗,要回家种田,让爹娘过上好日子……
泪水模糊了谢文渊的视线。他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那本浸染了汗渍、血渍,变得厚重而沉甸的花名册,翻到记录着一连官兵的那几页。在“陈石头”的名字后面,他早已画上了一个沉重的符号。此刻,他看着那个符号,仿佛能看到陈石头憨厚而坚定的笑容。他拿起笔,在符号旁边,又用力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两个字:“忠烈”。
然后,他开始一页一页地翻看。赵铁柱、李阿仔、王栓柱、张大山、王小虎、孙福顺、周水生……一个个名字,如同烙印,灼烧着他的心。他在每一个牺牲者的名字后面,都郑重地添上了“忠烈”二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死寂的停尸场边,显得格外清晰而沉重。这本名册,仿佛成了一座用鲜血和忠诚铸就的、无形的纪念碑。
“营长……” 副营长不知何时来到了他身边,声音沙哑,眼窝深陷,显然也经历了炼狱般的几天,“城内的清剿基本结束了。我们营……伤亡统计……初步出来了。” 他递过来一张纸,手微微颤抖。
谢文渊没有立刻去接,他只是缓缓抬起头,望着武昌城内那些依旧冒着缕缕青烟的残垣断壁,望着远处江面上依稀可见的船只。
“说吧。” 他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武昌战役,我们营……参战人员四百二十七人……阵亡……一百八十九人,重伤失去战斗力……七十三人……轻伤……几乎人人都有……”副营长的声音越来越低,最终化为了无声的哽咽。
谢文渊闭上了眼睛。近一半的伤亡!一营,这支从广东一路打出来的功勋部队,几乎又一次被打残了。那些活下来的,也大多带着身心的创伤。
“知道了。” 他依旧平静,接过那张染血的统计表,看也没看,轻轻折好,放入了怀中,紧贴着那本名册。“牺牲弟兄的抚恤,伤员的救治,要尽快落实。活下来的……都是种子,要好好休整,补充。”
他没有说太多的话,也没有流露过多的悲伤。巨大的痛苦已经将他内心的某些部分磨砺得如同铁石。他知道,悲伤无用,唯有带着逝者的遗志,继续前行,才是对牺牲最大的告慰。
几天后,北伐军在武昌城内举行了阵亡将士追悼大会。会场庄严肃穆,挽联如雪,气氛悲壮。谢文渊坚持拄着拐杖,穿着整齐的军装,站在第一师第二团的队列里。当他听着那悼念逝者、激励生者的祭文时,当他看到那无数代表阵亡将士的灵位时,他再次感受到了那份如山般沉重的责任。
武昌克复,两湖底定,北伐取得了阶段性空前胜利。但谢文渊知道,革命之路远未终结。军阀未完全扫清,列强仍在环伺,内部暗流涌动。他和他的部队,在经历了武昌城下这炼狱般的洗礼后,即将迎来新的整补,也必将奔赴新的、或许更加复杂的战场。
追悼会结束,他独自一人,摇着轮椅,来到宾阳门那段被炸开的巨大缺口前。工兵和民夫正在清理废墟,修复城墙。他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看着那片浸透了鲜血的土地,仿佛能看到无数忠魂在此徘徊不去。
这座千年古城,是以无数北伐将士的忠骸为基石,才得以攻克的。而他谢文渊,以及所有幸存下来的人,他们的肩上,背负着这些忠骸的期望,他们的脚下,踏着由忠诚铺就的道路。前路漫漫,烽火仍炽,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负重前行。
忠骸筑城,魂佑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