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到最后几乎是怒吼着发完了心里的牢骚,刺耳的声响让前一秒还在欢庆中的小院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阿木提和其他几个村里的长辈都脸色大变,纷纷放下手里的杯子跑过来打圆场。
“胡乐叔,之前不是已经谈好了吗?这修公路是大好事,有了路咱种的甜瓜和杏子才能卖出去,大家伙才能有钱赚。”
“是啊是啊,而且规划的时候已经很注意要避开农田了,施工便道也就临时用几个月,整个村里只有你家的玉米地会受点影响,这怎么弄嘛?”
“真有点不知好歹,给上海的领导看了笑话,人家是真心实意来帮忙的,你这一闹,不等于打我们村的脸吗?”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劝说名为胡乐的男人要识大体,有的怪他胡搅蛮缠,言语间把事情的经过也描述了大概,让李伟眉头不禁一皱。
原来是在当初规划的时候发现如果想要修建施工便道就必须阻断一截水渠并且直接影响村里的农业用水。
但因为已经临近冬季,大部分村民的农作物早就颗粒归仓,而且便道只会使用三个月的时间,等高速公路的标段完成就要全部拆除,所以在方案公示期间也无人反对。
后来中铁一局的队伍进驻工地,按照规章制度对周边开展“负面影响”调研,结果也不知道是工作人员疏忽了还是胡乐家的玉米地确实不起眼,总之施工方案顺利获得了通过。
新疆本就水资源缺乏,农作物灌溉基本全靠沟渠引流,作为村里唯一的冬季作物,胡乐家种植的玉米无疑陷入了全军覆没的境地。
他找到村委会反馈,甚至还给乡里的主管部门写过信,领导们也很重视,专门派人来找胡乐协商。
当天村里很多德高望重的长辈也在,大家就像今天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劝说要以大局为重。
胡乐一家最后也的确默许了施工便道的建设方案,但这里面到底有多少出于真心,有多少是无奈之举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矛盾”顺利解决,村子里皆大欢喜,这件事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内部消化了,甚至都没有报到巴莎高速公路的上海代建指挥部。
但刺终究还是梗在那,无论用多少花团锦簇的美好未来,也无法阻止它在无人在意时隐隐作痛。
今天饭桌上的所有人都在笑,唯有胡乐心里的结越来越紧,于是几杯烈酒下肚,他爆发了。
事已至此,再无强颜欢笑的可能,胡乐破罐破摔,直接就冲着李伟和另外几名上海援疆干部“开炮”。
“领导,我家那十几亩地确实和高速公路不能比,但你们知道吗?我老婆有尘肺病,我女儿明年就要上中学,我自己这两条腿一到冬天就钻心疼。”
“吃药、理疗、学费……,家里所有的开销都靠着地里的玉米,别人家能等公路修完了再去赚钱过好日子,但我们家不行啊!”
胡乐声嘶力竭,他双眼通红,两只手止不住地颤抖,显然已经将“得罪”李伟的后果置之度外。
其实在巴莎高速公路沿线像这样关于“家园”和“道路”孰轻孰重的讨论并不少见。
很多村民不但要舍弃农田,甚至还要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子,拖家带口搬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安置小区居住。
理论上来说动迁事宜的确应由当地有关部门来协调,上海代建指挥部则是只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和工程质量的监理。
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存在,这“分外事”大部分最后还是得上海援疆的干部来拍板落地。
就比如不远处的乌达力克乡,17户人家原先并不愿意为了高速公路而放弃老宅,最后是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副指挥长“三顾茅庐”,通过真诚的交流才让村民们搬进了政府准备的新房。
还有伊什库力乡“最难缠”的一户,家里90岁高龄的老母亲死活不同意动迁,上海援疆的干部在三个月内就反复上门协商。
恰逢当地古尔邦节,干部们还自掏腰包给老人送了红包,又在她家炕上跟全家人吃羊肉烤馕,这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后完成了搬迁任务。
这些“案例”和“经验”早就在集中培训的时候被反复提起,所以当看到胡乐“发飙”的时候,李伟和其他上海援疆干部并没有慌张,反而显得格外胸有成竹。
“老哥,您说的一点都没错,建公路的确是大事,但农田对大家来说更是大事,哪怕只有一亩地,也不能说牺牲就牺牲。”
“是啊,您放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都是有预案的,待会吃完饭就可以去一趟代建指挥部,请施工方的领导共同想想办法,宗旨就一个:坚决保障您的利益,绝不给您的生活添麻烦。”
李伟和几个同事围坐在胡乐的身边,他们诚恳地为代建指挥部的工作失误道歉,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意料之外”的发展不但让胡乐呆愣在原处,就连在场的其他村民和村干部也都面面相觑,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
插曲之下,这顿便饭很快就临近尾声。
李伟是个急性子,他通过莎车分指挥部直接找到了巴莎高速公路的代建负责人,对方一听胡乐的情况也是非常震惊,当即就派了专人协助处理。
胡乐先前是借着酒劲才敢“口出狂言”,现在冷静下来也是一阵后怕,李伟等人一再安慰和鼓励,他终于原原本本把自己的诉求讲了出来。
“没问题,这是我们之前调研工作没做好,没想到施工便道会影响农田灌溉,今天回去就出个新的图纸,我估计要不了几天就能恢复供水了。”
代建指挥部的专员和中铁一局的工程师先是对着图纸仔细查看,随后又在阿提木的带领下实地观察了被截断的水渠,立马就有了初步的整改方案。
困扰了胡乐那么久的“难题”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同时被打破的还有村民以及乡村干部心里“民要让路”的思维定式。
坐在返程的车上,李伟收到了阿木提的短信,这位冲劲满满的年轻干部在字里行间反省了自己过去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同时也向援疆干部们表达了感谢。
【李哥,我已经想明白了,风积沙填筑的路基撑不起迈向繁荣富强的大道,真正的脊梁永远来源于人民。】
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李伟的嘴角微微上扬,他注意到窗外公路的两侧是密密匝匝、高低错落、惊艳天地的杏树林。
它们清远静美,耸立挺拔,一路绵延,直到远处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