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考生们腹泻基本止住,林闲着才松了口气,开始安置笔墨纸砚。
随后他并未像周遭学子那般,或正襟危坐如临大敌,或口中念念有词临时抱佛脚。
只见林闲先从考篮最底层取出一个小巧玲珑的琉璃瓶——清心醒神露。
他拔开塞子后,一股极其清冽的薄荷混合着顶级冰片的香气,瞬间冲破了号舍的闷浊弥漫开来。
他用指尖蘸取少许晶莹液体,均匀涂抹在两侧太阳穴和人中处。
顿时一股凉意直冲天灵盖,将残存的困倦和周遭的污浊气息一扫而空。
他整个人变得神清气明,思维前所未有的清晰。
这还不算完。
接着林闲又取出一截做工精致的线香——驱蚊安神香(主要成分是陈年艾草、特选香茅和微量沉香)。
“啪”一声轻响,他用小巧的火折子点燃稳稳插于桌角缝隙。
一缕极细的青烟袅袅升起,迅速赶跑了蚊虫,同时中和了号舍的霉味、汗味以及远处茅厕传来的异味。
这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简直如同鹤立鸡群突兀得令人发指,也“奢华”得让人眼红!
对面号舍那个同赵公子关系不错的胖士子,早已被蚊虫叮得满头是包。
忽然,林闲那边飘来的提神香气飘过,随即蚊子都被熏跑隔壁去了。
他惊喜之余,忍不住隔着栅栏哀求道:“喂!对面那位兄台!你点的这是何仙家宝物?香味竟如此霸道提神!小弟快被这蚊虫啃成筛子了,可否……可否借一缕仙气匀给小弟?小弟愿出高价!”
林闲抬头,见那胖士子一脸的生无可恋,不由得莞尔一笑。
他带着一丝戏谑回复:“此乃特制的 文思泉涌加速器与 金榜题名安心香 ,独家秘方概不外售,更不外借。”
他顿了顿,欣赏着对方瞬间垮掉的表情。
随即他促狭补充道:“兄台若觉蚊虫扰人心烦意乱,不妨效法古之贤人多默念几遍《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寄情于月,以无上意念驱之或可心静自然凉,蚊虫自退。”
那胖士子闻言目瞪口呆,嘴里嘟囔着:“《静夜思》驱蚊?”
看着手背上新添的红包,胖考生羡慕嫉妒的泪,终于不争气从嘴角流了下来——那是馋的!
在这诡异的氛围中,三声标志性的鼓响,打破了考场的沉寂!
试卷,开始发放!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策论,乃是科举的重头戏。
题目是:《论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之关系,并试以漕运或农事为例详述之》。
题目一出,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声。
这题看似是老生常谈的“格物致知”与“经世致用”,但后面要求结合具体的漕运或农事实务进行详述。
这就一下子把那些只会死记硬背、空谈性理的酸儒秀才打回了原形,极其考验考生的知识广度、务实见解和真正的治世之才。
顿时不少士子开始原形毕露,抓耳挠腮者有之,额头冒汗者有之,要么只能干巴巴地谈论“格物”如何重要,“致用”如何必要,两者如何相辅相成,空洞无物。
要么就是生硬堆砌一些道听途说来的漕运数据,文章干瘪得像晒干的咸鱼,毫无血肉灵魂。
而反观“玄”字第七号。
林闲在薄荷冰片和艾草沉香的赋能下,心境澄澈如镜思维活跃如泉。
他看到题目的那刻,差点笑场!
——这哪里是考题?这分明是考官拿着喇叭在他耳边喊:“林闲,请开始你的表演!”
他好整以暇铺开试卷,取出一支狼毫小楷。
在早已研好的浓墨中轻轻蘸饱,略一沉吟便落笔如飞,笔走龙蛇!
林闲开篇先是以精炼的文字引经据典,阐明“格物致知”乃是探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真知,“经世致用”则是将所得真知应用于国计民生。
二者关系如鸟之双翼缺一难飞,车之两轮偏废则覆。
其立意高远,基础扎实。
紧接着他以更为复杂、更能体现管理能力的“漕运”为例,开始他的“泥石流”式论述:
“夫漕运之格物,非止于观舟行水上,空谈水能载舟,亦能煮粥之理也。(暗讽空谈者只会说废话)”
随后他层层推进,写得具体而微:
“格一艘漕船,须知其长几许、宽几许、吃水多深,载粮几何,何种船型更抗风浪?此乃格物之基,好比相亲先看家底,不能光听媒婆吹牛。”
“格一季漕粮,须知其何时征收,如何晾晒才能防霉防蛀,仓储损耗几何,押运途中又有多少漂没(巧妙暗示贪腐损耗)?”
“此乃格物之细,好比管家算账,得知道米缸到底有多少米,而不是天天喊勤俭持家。”
然后他深吸一口沉香,开启火力全开:
“若为官者,只知摇头晃脑背诵民以食为天,却不知漕船如何能多装快跑、减少损耗。只空谈轻徭薄赋以示仁政,却不懂如何改革漕运制度、打击层层盘剥、真正减轻百姓负担,那么此等致用不过是 “岸上教游泳——理论巨人,行动矮子” ,于国于民实乃 “太监开会——无稽之谈” !”
批判之后,举例论述何为真正的“经世致用”:
真正的经世致用,当如 “老农种地” 。优秀的老农必先格物(深入研究土壤墒情、气候规律、种子优劣),从而致知(掌握何时播种、如何施肥、怎样除虫),最终方能致用(获得丰收)。
若换成一个庸官,只会对老农拍桌子瞪眼高喊亩产必须过千斤,却不提供良种、不兴修水利、不防治病虫害,那么这位官老爷的致用,就是典型的 “太监逛青楼——空有想法,无能为力” !
最后他结合“格物致知”的理念,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务实、令人耳目一新的建议:
“故欲使漕运真正利国利民,必从格物入手:格物船型(研究流体力学),致知于减小阻力之法,致用于改良漕船,提高航速效率;格物仓储(研究防潮防鼠技术),致知于保鲜减损之道,致用于建造新式粮仓,降低粮食损耗;格物吏治(研究管理制度漏洞),致知于贪腐滋生之由,致用于厘清权责、严惩贪墨,保障漕运畅通。如此方为 “磨刀不误砍柴工” 之真格物致知,方能实现 “漕运畅通,国富民安” 之大道!”
整篇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紧密贴合实际。
既有犀利批判,又有建设性意见。
更绝的是通篇穿插着各种接地气、形象生动、甚至略带“粗俗”却一针见血的比喻和歇后语,将一篇原本可能枯燥无比的经义策论,写得妙趣横生、观点鲜明、建议具体。
读来令人时而忍俊不禁,时而拍案叫绝!
此刻按例巡视的巡场官,面容严肃走过一排排号舍,看到的不是抓耳挠腮就是愁眉苦脸。
当他摇摇头,最终路过“玄”字第七号时,猛地停下了脚步。只见此号舍不仅没有异味,反而清香怡人,那考生更是神采奕奕,下笔如有神助。
他好奇地凑近些,瞥了一眼试卷上的内容。
这一瞥不要紧,正好看到“太监逛青楼——空有想法,无能为力”那句。
巡场官浑身一僵,赶紧用手死死捂住嘴。
他老脸憋得通红,肩膀控制不住地剧烈耸动,差点当场破功笑出声来!
他强忍笑意,深吸几口气勉强平复下来。
再仔细往下看,越看越是心惊!
此子见解之深刻独到、逻辑之清晰缜密、比喻之精妙泼辣、建议之务实可行,实属他监考多年所未见!
这哪里是考生答卷?
这简直是一篇针砭时弊、充满智慧的政论奇文!
他深深地看了林闲一眼,在心中重重记下了一笔:“玄字第七号,林闲……此子非常人也!文章竟能写得如此……如此清奇霸道。真乃科场一股泥石流!”
第一天的考试,就在林闲这爆梗的答题中,拉开了震撼人心的序幕。
他的这份答卷,必将在大周沉闷数百年的科举考场上,卷起一场狂野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