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何方神灵窥探,应该是我浩然正气萌发引来,不过无妨,既然卦象无伤大雅,我也不必紧张!”
此刻李风倒也没有过多紧张,继续开始看书。
其实也不怪杨戬多想,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者,其思维方式绝非寻常人。
他们身处权力的漩涡中心,面对各种明枪暗箭、势力博弈。
到了杨戬的这个层次,站在天庭执法神,肉身成圣,天界战神这个位置上,自然也会有许多的纷争。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力量与长生之处,其斗争只会更加深邃与酷烈。
天界绝非一片祥和的净土,其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和深远性,与人间朝堂又截然不同。
人间争斗,败者不过一死,天界争斗,败者可能身死道消,神魂俱灭,除了真正可以大道逍遥的仙,都会有斗争。
比如人间王朝的更替,来自于天界某个大神下界终结上一个王朝,上个王朝或者皇帝,或许是喜欢道,下个就会崇佛。
很多的和尚皇帝,道士皇帝,儒家皇帝.......特色明显的,基本上都是斗争下的产物而去投胎的。
所以杨戬世界观,是建立在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万事皆有背后因果的基础之上认为,刘彦昌没有底色,但是李风未必没有。
对于杨戬而言,妹妹杨婵,不仅仅是妹妹,更是华山正神,是清源妙道真君、司法天神杨戬在这世间最重要的软肋与逆鳞之一。
李风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男人接近我妹妹,而是一个身负正统纯阳功法,兼具儒家失传浩然正气,潜力巨大,背景成谜的异数,在妹妹情劫将至的精准时间点,以恩人和解惑者的姿态强势介入。
这一连串的要素叠加在一起,如果杨戬还认为这只是单纯的缘分或巧合,那杨戬才不配坐在司法天神的位置上!
所以,杨戬的心思,是合乎情理的更是他身份,地位和阅历所带来的必然反应。
然而,事情的真相,本身就是李风单纯的想要借力而已,却不知道已经把杨戬逼疯了。
而华山之巅,杨婵望着兄长杨戬含怒离去的遁光,心中一阵抽紧。
杨婵深知二哥的脾气与手段,生怕他盛怒之下转道就去寻李风的麻烦,随后化作一道七彩流光,心急火燎地便朝长安城老君观赶去。
不过,杨婵修为不如杨戬,故而杨婵到的时候,杨戬已经离去了!
这番前后脚就是一会儿的功夫而已,现在的杨戬是急急忙忙的返回天界查询李风的来龙去脉,修行功法等等原因。
“李风道友!”
人未至,声先到。
杨婵也顾不上什么礼数,径直推开李风静室的房门,带起一阵微香的清风。
只见李风正安然端坐于蒲团之上,手中还持着一卷《孟子》,周身清光温润,文气尚未完全内敛,显然方才顿悟的收获极大。
李风被这突如其来的动静惊动,讶然抬头,见是杨婵,眼中闪过一丝疑惑,从容起身拱手道:“杨婵仙子?为何如此匆忙?”
见李风神色如常,气息平稳,周身更无半点争斗或受胁迫的痕迹,杨婵高悬的心这才猛地落回实处,紧绷的肩线微微放松。
杨婵按下心绪,美眸流转,仔细感知着四周气息,轻声问道:“没什么……方才,可曾有其他仙神前来寻你?”
李风闻言,心念微动,立时想起显示无伤大雅的卦象,自身也并未感到恶意,便不欲多生事端让杨婵担忧,当即一笑:“仙子多虑了。在下一直在此潜心研读儒家经典精义,体悟浩然之道,并无人前来打扰。”
李风好奇看向杨婵,“倒是仙子行色匆匆,究竟发生了何事?”
杨婵见李风确实不知,更不愿将自家兄长的蛮横之举说出来平添李风压力,便顺势找了个借口:“无事便好。方才我在华山,见一道神光往长安方向而来,气息……颇为陌生,担心有外道仙神扰你清修,故而前来一看。”
李风听闻杨婵是专程为自己安危赶来,心中不由感动,再次拱手:“原来如此。劳烦仙子挂念,李风感激不尽。”
此刻杨婵心中暗想:“看此情形,哥哥应是还未动手,或许是因为我的狠话让他不敢动手,暂时离去。但二哥性子执拗,绝不会轻易罢休……不管如何,不能让李风因为我受到牵连,也二哥平添业力,在李风取得大唐功名,得人道气运护身之前,我需得留在此地方能安心。”
心意既定,杨婵脸上露出清浅而坚定的笑容,对李风说道:“华山之事我已安排妥当,留一缕神念在神像处置俗务即可。我看这老君观颇为清幽,正是读书悟道的好去处。况且,李风道友先前所言甚是,神仙久居洞天,难免与大道隔阂,正该多在这红尘之中行走体悟,方能印证所学。我便也在此处寻一间厢房住下,与你一同读书修行,可好?”
李风虽觉杨婵此举有些突然,但念及她一番好意,也未多想,便欣然应允,拱手笑道:“仙子能如此想,实乃道心精进之兆。长安城乃人间气运汇聚之所,红尘万象,皆含至理,确是最佳的悟道之所。”
“在下刚刚读完《中庸》,其中有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长安城百万生民,喜怒哀乐,贫富贵贱,其气运交织,正是观察中和与偏颇的绝佳道场。道家五贼影响众生也可观之,明日我们便去那市井之间,看看这众生之气,如何演绎红尘大道。”
杨婵听后,顿时眼光一亮,带着期待之色:“我曾坐看华山云起云落数千年,却从未如此细致地观察过人间烟火。就依道友之言,白日观察众生之气,夜晚归来读书悟道,这定是极好的修行。”
杨戬的担忧是杨婵未曾经历红尘,心性连粗浅的劫都无法渡过,若是白日长安游历,倒也算是补全了这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