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西游:从白骨洞开始到纯阳真仙 > 第28章 点明身世

第28章 点明身世

    骊山老母目光温润,看着跪伏于地的白晶晶,缓缓开口道:“你既已生出求道之真心,又得太阴仙基之机缘,可见天道予你一线生机。贫道便传你《太阴清虚玉典》,此法乃混沌初开时一点至阴清灵之气所化道纹衍变,正合你之仙基,修至大成,可化身清月,照彻大千,得大自在。”

    言罢,骊山老母指尖一点清辉没入白晶晶眉心,无数玄奥的经文与观想图自然浮现于白晶晶识海之中。

    随后,老母目光转向李风:“至于你,李风,贫道门下不收男弟子,汝的机缘,不在贫道处。”

    李风闻言,神色平静,毫无失落之意,反而恭敬地深施一礼:“弟子明白,晶晶能得蒙大仙垂青,收录门墙,已是她天大的造化,晚辈不敢再有奢求。”

    李风心中却对老母先前所言升起好奇,忍不住问道:“晚辈斗胆,方才听闻大仙言及晶晶仙骨化形……不知大仙可否明示,晶晶此前世究竟是何来历?这仙骨又是何故?”

    骊山老母微微颔首,似早知他有此一问,淡然道:“她之前世,本是天庭披香殿中一尊司职掌录的玉女,因其本体便是一块通灵宝玉,受天庭清气滋养,故成仙骨。后因情下界,落于那白虎岭。仙骨灵性未泯,故能吸纳日月精华,重聚灵识化形。然白虎山乃大凶煞地,其灵识初开,懵懂无知,长居污浊之地,如明珠蒙尘,难免被煞气侵扰本心,迷失了先天灵性,才渐成后来之妖魔心性。”

    一旁的杨婵见李风面露疑惑,便轻声解释道:“披香殿,并非寻常殿宇,乃是天庭珍藏诸天秘册,道籍玉章之重地,内中典籍记录着三界诸多玄奥秘辛。其中司职仙官玉女,皆需根脚清静,灵性纯净者方可担任。”

    李风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如同一道闪电划破迷雾!

    “原来如此!怪不得……怪不得她将纯阳天仙诀给自己,定是她前世在披香殿当值时,将其带出,这才跟雌雄仙剑,成为她出世就有的宝物!”

    原本李风就猜到了,如今骊山老母稍微解释,李风顿时明白了。

    要知道寻常的凡人白骨根本不能成型,就算是成型,需要修多少年,才能跟猴哥过两招?

    这样的法力,就不是凡人骨头能成型的,仙骨化形,才是情理之中。

    那么一切就明确了,因情下界,就是想要下界找奎木狼,因为天庭无法动情,结果下界后三灾到了,肉身烧没了。

    然后魂魄转世,奎木狼随之下界,就在白虎山西方的宝象国,掳走了百花羞。

    当然了,这已经是两个人了,原本的披香殿玉女跟现在的白晶晶是完全两个人。

    李风想通了此节,又立刻关切地问道:“大仙,既然如此,那如今的晶晶,与前世那位披香殿玉女,可还有因果牵连?”

    骊山老母微微摇头,语气带着看透轮回的淡然:“形神俱灭,因果已断。昔日玉女已陨于三灾之天火,魂魄早入轮回。如今的白晶晶,不过是那具无主仙骨重聚灵识所化的全新生命,与前世再无瓜葛。如同薪尽火传,火仍是火,却已非旧薪。”

    此言一出,李风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消散了。

    白晶晶更是听得心潮澎湃,终于知晓了自己真正的根脚,也明了自己为何会从妖邪重回仙途——那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仙骨本源的清与浊的激烈抗争,这也是为什么苛求长生跟改变,幸而得遇贵人,方使灵台复明。

    白晶晶再次深深叩首,声音坚定而清澈:“弟子白晶晶,叩谢师尊解惑传法之恩!弟子定当勤修《太阴清虚玉典》,不负师尊再造之德!”

    骊山老母神色温和,指向侍立一旁的白素贞与另一位气质英武的女童,对白晶晶道:“既入我门,当知同门。这便是你两位师姐,首徒白素贞,你已见过,乃是白蛇之身,这位是你二师姐,人族樊梨花。”

    白晶晶闻言,对着白素贞与樊梨花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揖礼:“白晶晶,拜见大师姐,二师姐!”

    虽然两个还是女童,但是先入门就是师姐。

    此时的白晶晶,心中却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欣喜猛地炸开,瞬间涌遍四肢百骸!

    先前,尽管已得太阴仙基,褪去妖身,但内心深处,总还残留着一丝身为妖魔的自卑与不安,尤其在面对杨婵,李风这等根正苗红的修士,乃至面对师尊这般大能时,拥有自卑,还有对自己曾经的不堪入目。

    可此刻,师尊亲口点明前世乃披香殿玉女,是受天庭清气滋养的仙骨!

    这便如同一个流落民间,受尽白眼的孤儿,忽然被告知,你非但不是野种,反而是流淌着皇族血脉,只因变故流落民间的公主!

    那份陡然升起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才是让白晶晶高兴。

    “原来……我的根脚并非污浊不堪……我本是仙玉化生,灵性天成!如今在李风的牵引下……迷途知返,重归仙途!”

    这道理也是对的,若是没有这个跟脚,累死李风也无法让她走正途的,因为根就是坏的。

    李风见白晶晶机缘已定,心中既为她欣喜,亦不忘自身道途。

    李风自然不能错过机会,深知眼前这位上古金仙的指点珍贵无比,当即上前一步,恭谨地行了一个大礼,恳切询问。

    “晚辈李风,冒昧再扰大仙清静。晚辈修行至今,于道、儒、乃至佛理皆有所涉猎,每每研读经典,自觉有所领悟,然一旦付诸身心,却总感隔了一层,如雾里看花,水中捞月,知其然,而未能融汇于心,贯通于行。此隔靴搔痒之苦,日夜萦绕,恳请大仙为晚辈指点迷津!”

    而杨婵听后,也立刻聚精会神听骊山老母讲解,因为杨婵发现,自己纵然法力超群,但是这都属于继承,对于悟道连李风都不如。

    骊山老母静静听完,目光如古井深潭!

    “汝可知求道之路,亦有阶梯?非一蹴而就。粗略而论,可分五重境界。”

    “其一,问道境。此是入门,诵读《道德》、《南华》等无上经文,揣摩文字义理,积累知识见闻,汝已过此境。”

    “其二,历劫境。此时入世,须将所知所学,投入红尘万丈,于世事纷扰、人情冷暖中反复锤炼,方能知道非空谈。你正在此境中打磨。”

    “其三,知命境。此是转关,能洞察自身与万物之气机流转,明了五行生克、因果承负之网。你点破刘彦昌之劫气,助白晶晶转化妖躯,已初窥此境门径,故能看透五贼,诸相非相。”

    老母话语微顿,目光陡然变得深邃,直指李风核心困境。

    “然你此刻,便卡在这知命境之门槛!汝可知,何为真知命?”

    李风听后,立刻诚心听讲,李风仅仅是穿越者,不是真正悟道的仙人,虽然有方向,知晓一件事怎么做可以成功,但是却不知如何真正的融汇与本心。

    “非是旁观,而是融入!非仅用眼看,更需以身受,以心感!”

    李风稍微思索问道:“敢问大仙,可否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而跨越此境?”

    李风的这番话刚刚说完,骊山老母反而怔住了:“贫道竟无法解答与你,竟有此等想法倒也大胆,三界尚无由此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