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开局三妻,从寒门到九元及第! > 第八十一章 出发京城!

第八十一章 出发京城!

    她把包裹里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不停的说着:“这是防风寒的,每天泡水喝。这是提神的,读书累了就闻闻。”

    “这个是治拉肚子的,外面吃东西不比家里,万一吃坏了,用这个煮水一喝就好。”

    “还有这个,是提神醒脑的。会试连着考好几天,最耗精神,你读书累了就闻一闻,很管用。”

    她像个小管家婆,把每一种草药的用法都说的清清楚楚。

    齐文昊看着桌上那十几个小纸包,心里一暖,笑着点头:“都记下了,我们家瑶儿现在是大夫了。”

    一旁的李云兮也挪了过来,手里捏着一个崭新的蓝色荷包,有些不好意思,红着脸,一直没递过来。

    “兮儿,你给姐夫准备了什么?”李云婉停下针线,笑着问道。

    李云兮的脸更红了,这才鼓起勇气,将荷包递到齐文昊面前,声音小的像蚊子叫:“姐夫,这个……给你路上用。”

    齐文昊接过来,感觉荷包里鼓鼓囊囊的。他刚想打开看看,李云兮却慌忙按住了他的手。

    “别……别看。”她小声说,“就是……一点心意。”

    原来,李云兮把自己攒了半年的碎银,都偷偷缝进了荷包的夹层里,想给姐夫当盘缠,又怕他嫌少不收。

    李云兮想把荷包塞进齐文昊的行囊,因为太紧张,荷包上的丝线竟然缠在了齐文昊的手腕上,怎么也解不开了。

    她越急越乱,小脸憋得通红,连声说:“对不起,姐夫,我……我不是故意的……”

    齐文昊看着她手忙脚乱的样子,不但不烦,反而觉得有些好笑,温和的说:“没事,慢慢来。”

    两人凑在灯下解了半天,那丝线却越缠越紧。李云婉和李云瑶看着妹妹那副窘迫的模样,都忍不住捂着嘴笑了起来。

    就在这片笑声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突然响起。

    “咚!咚咚!”

    声音又快又重,来人明显有急事。

    齐文昊皱了下眉,走过去拉开门。门外站着一个仆从打扮的汉子,满身风尘,神色却很严肃。他一见齐文昊,就从怀里拿出一封用火漆密封的信件,双手奉上。

    “齐举人,我家侍郎大人密信,请您亲启。”

    是李侍郎的心腹。

    齐文昊心里一紧,接过信件。火漆完好,他撕开信封,展开了信纸。

    屋里的李云婉三姐妹也围了过来,看到齐文昊的脸色在看信的时候,沉了下来。

    信上的字不多,笔力却很强劲。

    内容是提醒他,王御史背后的势力是当朝丞相,而这次会试的副考官,也是丞相的人。乡试没能得手,对方很可能会在京城会试中,用更阴险的手段等着他。

    这已经不是私人恩怨,而是朝堂上的党派之争。他们针对的,恐怕不止是齐文昊一个,而是所有没背景却有才华的寒门学子。

    “怎么了?”李云婉看着丈夫紧锁的眉头,担忧的问道。

    “没事,一些官场上的事。”齐文昊将信纸收起,脸上恢复了平静,但眼神深处,却冷了下来。

    动手脚?他倒要看看,他们能动什么手脚。

    他脑海中忽然闪过村里建学堂时,那堆积如山的石灰。一个念头,在他心里闪过。

    他安抚了妻女几句,只说想起还有些村务要交代给父亲,就借口走了出去,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里。

    齐文昊没有去找齐大山,而是直接去了村外那座废弃的石灰窑。

    他借着月光,在石灰堆里仔细翻找,最后用一块布,包起了一包像面粉一样细的石灰粉末,小心的藏进了自己行囊深处。

    做完这一切,他才回了家。

    屋里,三个女人还在等他,见他回来,才放下心。

    齐文昊将那张写着警告的信纸,仔细折成一个小方块,贴身藏进了李云兮之前送他的那件软甲的夹层里。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京城,丞相,会试……

    齐文昊的眼神,在黑暗中像刀一样锋利。

    这趟京城之行,看来,注定不会太平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东边刚有点光。

    齐文昊推开门,背着塞满东西的行囊,想悄悄离开。

    可他一抬头,整个人都愣住了。

    院子外面,村口的大槐树下,黑压压的站满了人。

    全村老少几百口,一个不少,全都在这儿。

    没人说话,也没人点火把,就在天亮前最黑的时候,他们安静的站着,眼睛都望着齐文昊家的方向。

    看到这副场景,齐文昊心头一震。

    齐文昊鼻子一酸,脚步也沉重起来。

    他一步步走到人群前面。

    村里唯一的老秀才颤颤巍巍的从人群里走了出来。他头发花白,腰都快直不起来了,手里却宝贝一样捧着一本旧书,书页泛黄,边角都卷了。

    “文昊…这是…这是我当年进京赶考时,自己抄的《会试策论解析》。”

    老秀才的声音沙哑,他把书递过来,齐文昊看到,上面用朱砂笔密密麻麻的写满了批注。

    “我没本事,当年就输在策论上。”老秀才脸上有点苦涩,“这里面,都是我当年答错的地方,还有一些自己想的心得…你拿去,路上看看,说不定能有点用。”

    这本书里,是一个读书人一辈子的遗憾和寄托。

    齐文昊郑重的接过书,对着老秀才深深鞠了一躬。

    “先生,学生记下了。”

    这时,村里的王二也抱着东西挤了过来。

    “文昊!饿了吧?俺家婆娘刚烤的红薯,还烫着呢!”

    他把两个冒着热气的烤红薯往齐文昊怀里塞。

    可能是太急了,一个没拿稳,一块滚烫的红薯泥蹭在了齐文昊新棉袍的袖口上,留下了一块黄色的印记。

    “你这笨蛋!”

    跟在后面的李云瑶一看,当场就急了,两手一叉腰,眉毛都竖起来了。

    “哎,没事没事。”

    齐文昊却笑了起来,他看着袖口那块污渍,一点没生气,反而大声对大家说。

    “这叫开门红!沾点咱们村的烟火气,到了京城,才好中榜!”

    村民们也跟着笑了起来。

    一个妇人走上前,把几个热乎的煮鸡蛋塞进他的行囊。

    另一个老汉,把一包硬邦邦的烙饼也塞了进去。

    接着,一个又一个村民默默的走上来,往他的包里塞东西。

    他们不说好听的祝福话,只是用这种最实在的方式,想把全村最好的都让他带走。

    齐文昊看着这些朴实的脸,看着那个快被塞爆的行囊,胸口发堵,眼眶也热了。

    他猛的后退一步,整理了一下衣服,对着眼前的父老乡亲,深深的弯下了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