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阳光透过“青岚设计”的落地窗,落在姜晚办公桌上那本泛黄的民国《良友》画报上。画报里穿月白旗袍的女子正捧着青瓷茶杯,与她手边外婆留下的民国薄胎瓷杯遥遥相对——这是她为“金陵旧梦”项目准备的灵感素材,项目旨在为南京十家民国老字号做文创焕新,从银楼首饰到茶社包装,都要藏着老金陵的魂。
“姜主管,评审会定在下午三点,客户那边会派负责人过来。”助理小陈把打印好的方案册放在桌上,眼神里藏着佩服,“上次您说的民国‘缠枝莲纹’,我查了博物院的资料,果然和您画的一模一样。”
姜晚指尖抚过方案册上的纹样线条,想起三个月前接项目时的场景。当时公司里有五位设计师竞标,李娜拿着厚厚一叠现代文创案例,说要“让民国元素年轻化”;而姜晚带的,是外婆 1948年在颐和路帮佣时记录的生活手册——里面画着主人家银楼里的錾刻花纹、茶社里的青花茶杯纹样,还有她小时候外婆教她叠的民国纸鸢样式。
“民国不是猎奇的符号,是要让现在的人摸到当年的温度。”评审会上,姜晚把纸鸢样式印在笔记本封面上,“比如宝庆银楼的吊坠,我用的是民国‘平安锁’的形制,锁芯刻‘金陵’二字,用的是 1930年代的錾刻工艺,这样既保留记忆,又能日常佩戴。”
客户代表是民国老字号“同和茶社”的第三代传人周老先生,当时就拍了板:“姜设计师懂民国的魂——我父亲当年给客人倒茶,茶杯沿的青花要刚好对着客人,这细节,你方案里写了。”
这话像根刺扎在李娜心里。她在公司做了五年民国主题设计,去年还因为“民国月份牌”设计拿过奖,却没想到被刚晋升主管的姜晚抢了风头。散会时,李娜路过姜晚工位,瞥了眼那本民国生活手册,语气带酸:“靠家里老物件凑灵感,也算本事?”
姜晚没接话,只是把手册放进抽屉——她知道李娜的不甘心,但设计不是争高低,是对得起那些沉淀的岁月。可她没料到,这份退让会换来更大的风波。
下午评审会开始前半小时,姜晚突然接到周老先生的电话,老人声音带着急:“姜设计师,你们发过来的最终方案,怎么把银楼吊坠的‘平安锁’改成爱心形了?还有茶社的包装,青花纹样怎么成了卡通图案?”
姜晚心里一沉,立刻打开电脑里的方案文件——屏幕上的设计图果然被改得面目全非:民国“海派花鸟纹”变成了网红款雏菊,茶社包装上的“同和”二字从民国楷书改成了加粗黑体,连她标注的“薄胎瓷杯壁厚 2毫米”都被改成了 5毫米,备注写着“成本更低”。
“周老先生,您先别着急,我马上查清楚。”挂了电话,姜晚手指飞快地点开文件属性,修改记录显示,昨天下午四点十五分,有人用内部账号登录过她的设计端——那段时间她去了档案馆,为了确认民国茶社的桌椅形制,临走时没关电脑。
“姜主管,客户都到会议室了,您怎么还不去?”小陈慌慌张张跑过来,“李娜姐已经过去了,说帮您先介绍方案。”
姜晚攥紧了鼠标,指甲泛白。她打印出修改前后的对比图,快步走向会议室——推开门就听见李娜的声音:“这次方案调整,主要是考虑到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比如这个爱心吊坠,比老气的平安锁更受欢迎。”
周老先生脸色铁青,手里捏着自家传下来的民国银锁:“这不是调整,是糟践!我爷爷 1925年创茶社时,包装上的青花是请珠山八友的弟子画的,你这卡通图案,对得起当年的匠人吗?”
经理也皱着眉,看见姜晚进来,语气带着责备:“姜晚,方案怎么回事?客户说和之前沟通的完全不一样,现在要求赔偿五万块,还要换设计师。”
会议室里的目光都落在姜晚身上,李娜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姜晚深吸一口气,把对比图放在桌上:“经理,周老先生,这份修改后的方案不是我做的。你们看,原稿里银楼吊坠的錾刻纹路,参考的是 1935年《工商半月刊》里宝庆银楼的工艺记载,每一笔都有依据;而修改后的爱心形,根本不符合民国时期的首饰形制——民国银饰讲究‘意形合一’,不会用这么直白的现代符号。”
她又翻到茶社包装那页:“还有这个青花,原稿用的是‘淡描青花’,是民国茶器的典型风格,我还特意去南京博物院查了同和茶社 1940年的老照片,杯子上的纹样和我画的一致;修改后的图案,发色浓艳,是现代工业青花的特点,和民国工艺完全不符。”
李娜立刻反驳:“你怎么证明是别人改的?说不定是你自己改了想推卸责任!”
“我有证据。”姜晚打开公司的设计系统,调出操作日志,“昨天下午四点到四点半,我的账号在设计部二号电脑登录过,修改了方案。那段时间我在江苏省档案馆,有工作人员可以作证,而且二号电脑是李娜的工位。”
李娜脸色瞬间白了,却还嘴硬:“登录记录不能说明什么,可能是系统出错了!”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傅沉舟手里拿着一个锦盒,身后跟着一位穿中山装的老人——是南京博物院的民国文物研究专家陈教授。“抱歉打扰,我来给姜晚送点东西。”傅沉舟把锦盒递给姜晚,“你昨天说要找民国錾刻工具的实物图,我请陈教授帮忙找了。”
姜晚打开锦盒,里面放着一套民国银匠用的錾子,还有一张 1943年的银楼工艺说明书。陈教授凑过来看了眼桌上的方案,指着修改后的吊坠图案说:“小伙子,你这设计不对啊。民国时期的银锁,锁梁都是‘如意形’,寓意平安如意,你改成爱心,既没历史依据,也丢了传统纹样的韵味。”
周老先生眼睛一亮,拉着陈教授:“陈先生,您也觉得原稿好?”
“当然。”陈教授指着姜晚的原稿,“你看这缠枝莲纹,花瓣是‘五瓣式’,是民国中期的典型样式,我在博物院藏的民国旗袍扣上见过一模一样的;还有茶社包装上的‘回纹边’,间距是 3毫米,符合当时的印刷工艺,修改后的间距太宽,一看就是不懂老工艺的人改的。”
李娜站在原地,手指绞着衣角。傅沉舟看着她,语气平静却有分量:“李设计师,我知道你也喜欢民国文化,去年你做的‘民国月份牌’设计,我看过,很有想法。但文化传承不是争输赢,是要对得起那些老匠人留下的东西。你现在承认错误,把方案改回原稿,赔偿的费用我可以帮公司承担,要是继续狡辩,周老先生手里有民国老物件作为证据,我们可以走法律程序,到时候不仅是赔偿,你的设计生涯也会受影响。”
李娜的眼泪终于掉下来,声音带着哽咽:“是我改的……我不甘心,我做了五年民国设计,却不如姜主管刚接手就得到认可……我想让方案更‘受欢迎’,没想到反而毁了它。”
经理这才明白过来,连忙给姜晚道歉:“姜晚,对不起,是我没查清情况就批评你。公司会扣除李娜三个月绩效作为赔偿,这个项目还是由你负责。”
周老先生也松了口气,拍着姜晚的肩膀:“姜设计师,委屈你了。就冲你对民国文化的这份用心,我们同和茶社以后的文创,都交给你做。”
当天晚上,姜晚在办公室修改方案,傅沉舟坐在旁边帮她整理资料。台灯下,外婆的民国生活手册摊在桌上,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是外婆 1950年写的:“做事要像錾银,一锤是一锤,不能急,不能假。”
“其实我今天挺害怕的。”姜晚靠在傅沉舟肩上,“万一找不到证据,说不定真的要被开除。”
傅沉舟摸着她的头发,指腹划过手册上的字迹:“你外婆说得对,做事要靠真本事。你看陈教授带来的錾子,每一把都有使用痕迹,那是老匠人一辈子的功夫;你的设计,藏着你听外婆讲的故事、跑档案馆查的资料,这些都是别人偷不走的底气。”
几天后,“金陵旧梦”项目的首批文创产品上市——银楼的平安锁吊坠卖断了货,茶社的淡描青花杯成了网红款。姜晚在设计说明里写:“所有纹样都来自金陵的旧时光,是外婆记忆里的温度,也是老匠人手里的传承。”
李娜后来主动找姜晚道歉,还把自己收藏的民国《图案学》送给她:“以前我总想着赢,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设计,是让文化活下去。”姜晚收下了书,还邀请她一起参与下一个民国建筑修复的设计项目——她知道,职场不是战场,是一群人一起,把值得的事情做好。
夕阳下,姜晚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行人手里拿着她设计的文创产品,心里忽然想起外婆说的,当年在颐和路看到的景象:“那时候的人,做一件衣服要绣半个月,做一个茶杯要烧三次窑,慢是慢,但每件东西都有魂。”
她想,自己现在做的,就是把那些“魂”找回来,用设计的方式,让更多人看见金陵的旧梦,也看见做事的初心。而这份初心,就是她在职场上最硬的底气,也是傅沉舟一直守护的,属于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