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空白的画图纸。
    陈常在已经静静的坐在他的工作台前,有一个多小时了。
    在之前,他告诉了警卫员和王玲,自己不出来,谁也不许进来打扰他。
    吃的准备好就行。
    此时的他,虽然没有在图纸上画出来一根线条。
    但是在他的脑海中,却有着一把通用机枪在慢慢的成型。
    首先这把通用机枪使用的子弹,还是和现在使用的步枪子弹通用的7.92×57㎜步枪弹。
    它还需要和现在新定型的那款红一型步枪一样,可以发射轻重尖弹和圆头弹。
    这是这款通用机枪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这款通用机枪必须制造简单,要方便制造维修。
    第三个,它的故障率必须要低,要皮实耐造,在各种环境下都能适应。
    第四个,它需要有强大的火力,但是还不能有太快的射速。
    最低射速五百发每分钟,最高射速控制在八百发每分钟以内,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把枪还是需要射速调节器。
    当这挺机枪,在陈常在的脑海中大概成型了之后。
    他便开始在图纸上落下来了第一笔。
    为了这挺机枪制造简单,维修方便,皮实耐造。
    陈常在首先选用的是长行程导气式活塞。
    长行程导气式活塞,自从出现那一天开始,就是以简单可靠著称,所以它也就成了陈常在的第一选择。
    而闭锁机构,陈常在却没有采用后世普遍使用的,旋转闭锁机构。
    虽然旋转闭锁机构更可靠。
    但是它的加工制造难度却相对较大,那个枪机螺旋头想要加工出来,还是比较费时费力的。
    所以他采用了鱼鳃式闭锁机构。
    所谓的鱼鳃式闭锁结构,简单的说就是在基座上,左右两边有两块弹性卡铁。
    当枪机被复进簧向前推动时。
    枪机头部冲进卡铁槽,卡铁在弹性的压力下,卡进了枪机头部左右两边的卡槽里。
    这样就完成了闭锁动作。
    等到子弹发射完成,冲进导气孔的高压气体推动导气活塞后退。
    活塞推动枪机从鱼鳃式卡槽中退出。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击发动作。
    鱼鳃式闭锁机构,最早是一个人瑞典人发明的。
    但最先将其成功应用在枪械上的,却是苏联轻武器设计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
    他的经典之作,DP28轻机枪,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大盘鸡。
    就是使用的鱼鳃式闭锁机构。
    后世国内设计生产的,77式高平两用12.7㎜重机枪,也是使用的这种闭锁结构。
    作为一挺通用机枪的核心,现在已经在图纸上成型了。
    但是陈常在却没有完全抄袭DP28轻机枪。
    因为DP28之所以作为一挺轻机枪,没有发展成为一挺通用机枪。
    就是因为它最初的设计理念,就没有考虑过让它当重机枪。
    比如它的供弹系统,和它那难以更换的枪管。
    所以在枪管更换上,他采用了捷克式ZB26轻机枪的快换枪管。
    这种枪管,现在自己这边已经在大量生产,而且它更换快捷,非常实用,现存量还大。
    虽然它的准星位置和新机枪不同。
    ZB26的准星在左上方,新通用机枪的准星在正上方。
    但是这些都不是大问题。
    只需要调整一下准星箍卡槽的位置就行了。
    后世国内的80式通用机枪,也就是仿制的苏联PKM通用机枪。
    使用的就是和捷克ZB26差异非常小的,几乎相同的提把式枪管结构。
    在确定了枪管之后。
    对于供弹机构,陈常在却选用了MG42的简易式供弹导轨结构。
    不管是80式通用机枪,还是苏联的PKM通用机枪。
    他们的供弹结构中,相对于MG42通用机枪,都多了一个拨弹滚轮带动弹链运动。
    还有它们的进弹槽也相对复杂。
    而相对于这种结构。
    MG42通用机枪,是由枪机动作带动的斜向导轨,则是更简单,也更可靠一些。
    但是在弹链选择上。
    陈常在则没有选择用帆布的软弹链,或是现在很多弹链供弹机枪使用的,金属链接弹链。
    他反而选择了金属链接可散式弹链。
    他之所以会选择这种弹链,也是有着他的思考。
    可散式弹链。
    顾名思义,就是它的弹链是可分散的。
    这种弹链,也是后世绝对主流的弹链。
    它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哈奇开斯机枪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虽然也有应用,但却并不普及。
    可是在后世它却几乎是一统天下。
    相比较来说。
    帆布弹链供弹,它的故障率太高了。
    在一场战争中,想让帆布弹链持续供弹,中间不出故障。
    那只能靠老天爷保佑。
    尤其是使用过两三次的帆布弹链更是如此。
    如果帆布弹链存放的时间长了,它还会发霉长毛。
    严重的,弹链还会被突然撕断。
    这样的事故,在战场上是不能被允许的。
    而全金属一体式弹链。
    首先不说它的重量。
    如果是在卧式或是三角架式射击时,它的问题还不是那么明显。
    但如果你是在抱起机枪快速前进,或是射击,或是跑动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那根长长的,已经没有了子弹的空弹链。
    时不时的,就可能会把你给绊个跟头。
    如果你想要在行进中进行射击,那么空弹链给你带来的外部惯性力量,就根本不是你能抱着机枪控制的。
    这对于需要快速跟进部队的机枪手来说,可是太不友好了。
    而可散式弹链就没有这个问题。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
    就是一个左右两边有着,一凸一凹的两个大半圆环的小钢片。
    它们中间的链接,靠的是子弹的链接。
    那个子弹,就像是坦克履带链板之间的链接销轴。
    当子弹被打出去之后,这个链接也就分开了。
    虽然它的缺点就是,在战斗时,它分散开的弹链链接环会散落一地。
    但是这也并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要在抛弹口的位置放一个筐,或是放一个麻袋。
    那么这些弹壳和弹链,也就全都可以进入到收集袋里。
    如果需要快速跟进部队,进行行进中射击时,机枪射手也不会受那个,多余出来的空弹链所影响。
    如果战斗胜利了。
    那么任何弹链节,哪怕是弹壳,都可以回收回来。
    如果失败了。
    那就什么都别想了。
    机枪和人都可能没了,还想着什么回收弹链。
    至于射速的控制,这对于陈常在来说并不是很复杂。
    他完全可以通过,对导气孔活塞的压力控制来调节射速。
    这也是通用机枪调节射速的通用办法。
    在导气活塞室的管道上是有着大小不同的排气孔的。
    通过封堵住不同的孔,就可以调节导气活塞压力室中的气压。
    这样就可以最简单的,控制这挺新通用机枪的射速。
    也许是灵感来了。
    陈常在也不知道自己画了多长时间的图。
    反正他就是在他自己的那个工作台上,不停的在画图,不停的在计算数据。
    然后再根据数据,对图纸进行修改。
    写写画画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可是窑洞外,却有一帮人人急得都要跳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