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止血药有哪些

文章目录

一、口服止血药有哪些二、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三、止血药的止血原理

什么是口服止血药物

1、口服止血药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受损毛细血管末端收缩止血。代表性药物包括卡巴唑铬和卡巴唑铬磺酸钠。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和腹泻。使用时,应仔细选择患者。纤溶亢进必须明确识别,否则出血性疾病将变成致命的血栓性疾病。老年病人应该特别小心。那些有血栓形成倾向和栓塞血管史的患者应予以禁止。

2、口服止血抗纤溶药物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通过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纤溶酶原不能被激活。代表性药物包括氨基己酸、氨基甲苯酸、氨甲环酸、抑肽酶等。其中,6-氨基己酸因其作用强度弱、维持时间短、副作用大而使用较少。这种药物对一般慢性出血有很好的疗效,但对癌性出血和创伤性出血效果不佳。

3、口服止血药物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

用于改善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的药物包括维生素k1,维生素k1是参与肝脏凝血酶原合成的必要物质。因此,本品适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低凝血酶原血症、梗阻性黄疸和胆瘘患者,具有术前和新生儿出血素质。由于本品能选择性作用于胃肠平滑肌,故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和胆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有解痉止痛作用。止血剂(止血抑制素)可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其聚集和粘附,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加速血凝块收缩,增强毛细血管阻力,降低其渗透性,减少血液渗漏。因此,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外科出血、紫癜以及脑、肺、肝、消化道、泌尿道、眼底、牙龈等出血。

止血药物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止血药物的特点是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临床应用必须使用适合药物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

2.止血药物是姑息性药物,临床应用时应结合相应的退热药、温经药、活血化瘀药、滋补药等药物,标本兼治。

3.凉血止血药一般不宜用于虚寒证,温经止血药不宜用于热盛证,收敛止血药主要用于长出血无瘀证,以避免血瘀兼邪的弊端。

4.对于大出血,无论何时出现气血两虚、阳消阴消的症状,都应首先考虑补元气、救阳益气,以免延误发病。

5.止血药物的用量和用法是不同的,包括那些需要用木炭油炸的(艾叶),那些不需要油炸的(三七),那些主要用于煎服的(蒲黄),那些直接磨成粉末吞咽的(白芨),以及那些需要大量使用的(仙鹤草),当每种药物根据药物的性质使用时。

止血药物的止血原理

这些原则包括血管的凝结和收缩,以及物理和生理原则。侧柏叶和白茅根,它们的原理是生理性的,有些出血是由血热引起的,它们有凉血的作用,所以有一个平衡来达到止血的效果;三七的作用原理与肝脏有关,也应该是生理性的。

白芨止血的原理应该是物理的,这与其胶体成分有关。创面可形成保护膜,与红细胞凝集形成血栓,达到止血效果。槐花的作用原理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蒲黄、仙鹤草、血炭、艾叶、地榆和棕榈具有凝血功能。

止血药物具有不同的性质,如寒凉性质、凉血功能和止血作用,适用于血热出血。药性温,温经止血,适用于虚寒出血。具有祛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瘀血出血。药性收敛,功能收敛止血,可长期用于出血。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