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出现于什么时候?其发现有何意义?

中国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它的名字来自重庆市巫山县的大溪遗址。东至鄂中南部,西至川东,南至洞庭湖北岸,北至汉江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两侧。根据放射性碳的年代测定和校正日期,大约是公元前4400年到公元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个区域性文物,它主要由红陶和彩陶组成。

大溪文化遗址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到6000年前,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象征之一,从已故的母系氏族到萌芽的父系氏族。该遗址位于三峡库区巫山县,是中国最早发现大溪文化的遗址,也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

大溪文化最初可以分为两种区域类型。鄂西和川东沿长江的遗迹,如大溪、红花岛和关庙山,可称为大溪型。长期以来,有许多碳陶瓷、沙陶瓷和白陶瓷。有许多环形脚板和陶器。典型的容器是彩陶圆柱瓶。不同种类的印记在环脚上很普遍。

大溪文化,以大溪类型为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早期:红色陶器,有大部分碳夹,简单而小的印记,很少彩陶,以肩折叠和脚环绕的壶、三脚架、鼓形支架等为代表。中期:邮票印刷发达,彩陶欣欣向荣,内部有折叠脚盘、图形用户界面、高柄豆类、折叠腹盆、弯曲腹杯、圆柱瓶等。很常见。晚期:泥质陶器占绝对优势,灰色和黑色陶器急剧增加,如细颈壶、折叠口碗和脚碗等。

大溪遗址位于长江瞿塘峡南侧。它在1959年和1975年被挖掘了三次。同时,在西陵峡也发现了几处类似的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种遗迹通常被称为大溪文化。迄今发掘的其他主要遗址包括湖南省黎县的红花岛、枝江关庙山、江陵毛家山、松子桂花树、公安王家岗、三元宫和丁家岗、安乡县的唐家岗和华成岗,以及其他10多个遗址(见关庙山遗址和三元宫遗址)。

>>>>全文在线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整理抑或网友投稿,本网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编辑,是出于信息流通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本站文章和转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