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光弼是平息安史之乱的第一人?这是许多读者关心的问题。接下来,我会和所有的读者一起了解它,并给你一个参考。
虽然世界对郭子仪更加熟悉,但平定叛乱的头号贡献者确实是李光弼。李光弼一直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将领。他的军事能力在当时是最强的。常山县的收复、太原之战、合阳之战、袁超之败都是李光弼的功绩。因此,《新唐书》称李光弼是“中兴之战的第一人”。
李光弼曾是王中寺的部下,王中寺是我们派往四镇的使者。当时,王中思非常重视李光弼,认为“光弼必须接替我的位置”。后来,王中四被李福临陷害致死,而李光弼在749年被朔方参谋长安·司舜推荐为朔方副参谋长。起初,李光弼很感激安司舜,但后来,安司舜想拉拢李光弼,所以他想把女儿嫁给李光弼。李光弼因病辞职回家。后来,我们的龙游使者高树涵认为李光弼是个人才。他把上表给了李隆基,并把李光弼召回长安。
755年,三镇首领安禄山造反。李隆基急需军事将领。郭子仪向李隆基推荐李光弼,李光弼成为河东区的副大使。他知道该做什么,这实际上是河东区。李光弼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是收复常山县。李光弼率领5000名朔方部队进攻常山,俘虏了石思毅。在史思毅的建议下,李光弼以四种方式打败了史思明的两万骑兵。叛军损失惨重。常山县基本恢复。此后,李光弼和郭子仪率领军队在嘉善战役中取得胜利,河北大部分地区被收复。
虽然李光弼取得了一些胜利,但长安很快就会沦陷。李隆基逃到四川,长安很快就会沦陷。此后,恒力王子篡夺灵武王位,朝拜李光弼和郭子仪,授予大臣职位,并仍然担任我们的特使。李光弼奉命守卫太原,阻止叛军。757年的第一个月,太原战争正式开始。史思明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太原,想在太原开洞,然后进入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的士兵总数还不到一万人。士兵们在战斗前很害怕,想建造防御工事以避免被动战斗。李光弼认为在最后一刻临时抱佛脚根本不可行。主动防御时最好有选择地攻击。当时,李光弼要求一名士兵在墙上安装石炮攻击叛军,并要求另一名士兵直接挖地道到叛军营地。10,000多名叛军同时被杀。此外,当时的叛乱分子遭受内乱。安清旭杀了安禄山,史思明带领少数士兵回到范阳,留下大部分士兵面对李光弼,李光弼被李光弼组织的7万多名精锐部队杀死。太原战争是少花钱多办事的典型例子,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为大唐收复两个都城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759年香洲战争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领导人率领20万大军进攻史思明的5万大军,但唐骏却遭到惨败,因为唐骏没有统一的指挥,只有太监余朝恩监督指挥。余朝恩将失败归咎于郭子仪,郭子仪的军事力量被撤回。李光弼接任郭子仪:朔方节度使和世界军事力量副元帅。成为反叛乱最主要的将军,在随后的合阳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最大程度上遏制了史思明的主力。在这场战争中,李光弼的部下李宝玉和顾怀恩都表现出色。
随着李光弼战功的不断积累,太监余朝恩开始担心李光弼的功劳太大,于是四处奔波。在随后的邙山战争中,唐骏因为余朝恩和普古怀恩的私利而遭受重创,但这次唐肃宗更理性,没有追究李光弼的责任。李光弼得以继续带领军队镇压叛乱。打败袁超后,绝望的史朝义于763年战败自杀,结束了安史之乱。
李光弼从安史之乱开始一直战斗到安史之乱结束,这是值得评价的“战功晋升中兴之巅”。然而,像抛弃郭子仪和被诬陷致死这样的事件完全吓坏了李光弼的太监们。因此,安史之乱后,李光弼退守徐州。无论唐代宗如何召唤他,需要他,他都不敢见皇帝。虽然这是李光弼的被动救生,另一方面,其他人认为这是雇佣军的自尊。甚至他以前的下属也这么看他,不再尊重他。这让他很不开心,他于764年去世,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