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籍和记录中,有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死于坏疽”的记录。一个普遍的规则是,没有多少古代人死于这种疾病,但是许多政治人物死于这种疾病。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位历史学家对死亡真正原因的书写和借用。
这种说法首次出现在《历史学家记录》中。从那以后,历史书提到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常发生这种死因。那些能出现在官方历史传记中的人都是当时杰出的英雄。这种疾病的重要前提是历史人物灰心丧气,没有天赋,不可重用,突然倒下。它们已经成为后世历史记录的典范。
《三国演义》第097回“为吴伟州侯再表破曹蒋冰魏诈献书”:
蜀汉王朝建立六年的秋天和九月,魏国总司令曹休在石亭被东吴的鲁迅打败。所有的车辆、马匹和军事装备都耗尽了。别这么害怕,你的愤怒会变成疾病。当你到达洛阳时,你会死于坏疽。魏主曹睿下令重葬。
在早期的中医经典著作《灵枢痈》中,据说热得很厉害,皮肤凹陷,筋骨枯萎,内脏相连,血气枯竭。当痈出现时,骨骼和肌肉没有好肉,所以生命被称为痈。如果你生坏疽,你头上的皮肤就会变得坚硬,你头上的皮肤就会像牛的皮肤一样。
中医认为坏疽性痈是由内脏不规则引起的,内脏不规则容易导致坏疽和痈。脏腑不规则,风寒感染,血气凝结物,浓厚肿块为坏疽,浅薄有光泽肿块为痈。医学书籍《刘娟子鬼方》也说:头发在背后,皮肤薄如痈,皮肤坚如坏疽。
一些严格遵守风热理论的中医认为,皮肤病是由风邪或邪热伤害皮肤和肌肉引起的。自近代以来,中医已经西化,溃疡的原因被确定为细菌、真菌、病毒、肿瘤等。
例如,范增、曹秀、徐达、孟浩然等人遭受了政治打击,他们的抵抗因抑郁而减弱。原本无法杀死的疮疖开始溃烂,但后来导致败血症,然后死亡。内源性坏疽,外源性疼痛。如范增生坏疽发背,大概是心吹郁,积不解,发又死于坏疽。张守杰的《史记·正义》也引用了崔郝云的话:坏疽,伴有骨痈。古人说治疗浅表感染。碳水化合物是无害的,因为它是肤浅的。相反,坏疽极其有害,发病后难以治愈,死亡率很高。
隋代袁超方关于证候的专著《各种疾病的来源和症状总论》指出坏疽比痈更严重,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时死亡。同时,经络专家认为膏体的两点位于肩胛骨的内侧,坏疽性毛发的背部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宋代石红在《痈疮党后记》中说:
这种疾病也被称为糊盲。
古代医学专家已经讨论了坏疽和死亡的许多诱因。李逊的《计燕北方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天,瘦弱气滞二,怒气三,肾气不足四,饮酒,吃油炸食品,吃药,热毒五。元代的杨庆苏也在《成仙传外科方子集》中说,有五个来源:一是天人合一;第二是七种情绪中的抑郁。第三,身体虚弱和外源性;第四,体热胜于风寒;五是吃炒菜,喝法国酒,带史丹等有毒热量。换句话说,天气、情绪、体质和饮食可能会诱发这种疾病。
根据《明代徐达传》,17年,太阴犯法,皇帝心恶。爸爸在北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皇帝派他的长子回族去寻找归途。明年2月,他病危,享年54岁。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死亡来看,他们都死于坏疽,两人都非常担心和怨恨,气郁而病。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大,导致情绪内伤和死亡。
现代中医综合了古代的说法,即痈只是中医的一种普通外科疾病,其病因有三:情志内伤、气滞火阻。房室结缺失,疲劳损精气,导致肾失水,邪火盛。高亮味浓,脾胃运化异常,湿热火毒内生。出生在背部的人被称为“头发背”。大多数是由糖尿病引起的。
由于一些重大变化,历史人物产生了愤怒、悲伤、恐惧和恐慌等情绪,导致五脏失调发展为病理性变化,以坏疽的形式出现在背部,从而丧失生命。“生坏疽而死”强调的不是死亡的结果,而是死亡前的精神状态。一方面,它是对诸如“大怒”、“愤怒”和“担心和愤怒”等抽象情绪的具体描述。
在古代政治形势和权力转移的变化中,许多著名人物死于这种疾病并不奇怪。然而,历史学家总是不厌其烦地提到这种疾病的原因,这往往不仅是一个“事实记录”,而且具有特殊的意义。
事实上,类似于足部疾病,这种疾病反映了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丧失或斗争失败已经超出了疾病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