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说法,项羽不想过河,但没有机会过河。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乌江项羽之死考》一文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春秋》对项羽之死的描写。他指出,《史记》中关于项羽之死的所有著述,除了两条相关的乌江之外,即“项羽王想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想留在船上”,其余都提到了项羽在乌江的自杀。相反,它明确提到项羽“死在身体的东侧”,并“使骑将关颖在城市的东侧追赶项羽”。他还通过《国弟志》和《江彪传》等章节对地理位置进行了考察。经过实地调查和考证,项羽确实死于东城,即今天安徽省定远县,距乌江120公里。对于《项羽本纪》中对乌江的两次描写,冯至认为司马迁的叙述是错误的,导致了以下错误的报道。
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根据《史记》、《汉书》中的《关颖传》,纪正山认为项羽不是在乌江“自杀”,而是在定远东城“自杀”。项羽在盖夏之围中惊慌失措,率领800余军逃往江东。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和他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武王芮和临江王公伟仍然服从项羽的命令,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公的家人。项羽死后,他们一直忠于王祥,抵抗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河,他可以彻底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次打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是当他逃到东边时,他被汉军包围了,并在混战中被关颖杀死了。乌江离东边120公里,所以项羽没有机会过河,也没有自杀。
然而,这种说法也充满了猜测和臆测,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玉环记》等资料,汉代的东城县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县,位于江淮之间。从现在定远东南的赤河中游,穿过江淮分水岭,包括楚雄县西南边陲、肥东县东边陲、全椒县西南边陲,到今天的和合县乌江河畔地区。六年后,金泰康在东城县的边界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吴江县。章学诚曾在《国志·补遗》中指出:“秦魏九江县溧阳与东城吴江阁……金太康元年,属淮县,东城溧阳与吴江阁不变。”换句话说,在楚汉战争期间,东城是一个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被纳入东城县。因此,司马迁所说的“东城病危”和“乌江自杀”并不矛盾,而是避免同义反复的描述方法。
就这样,项羽真的死在了乌江。司马迁生活在离楚汉战争只有70年的地方,有很多第一手资料。此外,他的研究非常严谨,不应该对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进行推测。项羽拒绝渡河,选择自杀而死,这真是一场性格悲剧。傲慢、冷漠、固执、专横和缺乏忍辱负重的毅力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尽管他的死显得慷慨而英勇,并为后世反复吟唱,一代霸主遗憾地结束了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