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60替嫁:娇妻莫慌,我有空间吃穿不愁 > 第一卷 第322章 做手套

第一卷 第322章 做手套

    赵水生卖的这些东西有一个特点。

    外人绝对查不出来,这些东西的源头。

    好像是凭空变出来的一样。

    这一点,也彻底杜绝了很多人继续追查下去的信心:一般遇到这种情况,不会认为是赵水生有问题,而是认为他的背景很强,相关资料都保密了!

    这也能完美的解释,为什么只有他能拿出来这么多好东西。

    在大家都缺粮的时候,他能拿出来大量的粮食;大家都缺肉的时候,他能拿出来很多肉。

    现在冬天了,大家都缺棉花,赵水生就有棉花!

    非常强大的能力,加上神秘的背景。

    由不得别人不多想。

    就算真有人好事儿调查,也会很快就碰壁,不得不放弃。

    所以,赵水生自己也从来不担心,会因为这种事情闹出来麻烦。

    和王桂英商量好之后,他就乐呵呵的和李厂长一起离开被服厂了。

    和他这种高兴的样子不一样,李厂长依然有些发愁。

    “你说这可咋整啊?”

    李厂长为难的说:“整整少一千副手套,总不能一部分人不给发吧?”

    赵水生想了想:“第一被服厂不行,还有其他的地方呢,咱们去其他地方问问呗。”

    “你是说,街道的被服厂?”

    李厂长明白赵水生的意思:“但那规模更小,要猴年马月才能做出来!”

    “算了,咱们先去问一问再说!能解决一点是一点。”

    两人拐了几个弯,来到了一处临街的旧院子。

    这和国营大厂没法比了,把几个民房给打通了做成的小工厂,门口只有一个小牌子:“宏光街道被服厂。”

    这种被服厂,是如今这个年代特有的特色之一,也同样算是集体产业。

    只不过,不归属国家和领导直接管辖,而是由街道、社区创办的。

    主要目的是给一些事业的青年,还有家庭妇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另外,很多大企业做不完的活就会外包给他们,一些小企业也会委托他们来加工生产。

    不少职工家庭,也会请他们帮忙做一两件衣服,修修补补之类的。

    类比一下,如果说刚才的被服厂是公交,那眼前的街道被服厂,就是共享单车。

    虽然小,但是什么都能做。

    走进胡同,这里空间狭小的很,到处都堆着蓝色绿色的卡其布和劳动布,院子里传来一阵缝纫机敲打的声音,和大家聊天的欢笑声。

    甚至还有不知道谁家的小孩,正嬉笑打闹,从旁边窜了过去。

    “来人了!”

    李厂长喊了一声,过一阵子,就有一个中年妇女探出头来:“做啥的?”

    “做棉花手套,给工厂用的。”

    李厂长一边说着,一边跨过地下的布条,走进了工作间。

    所谓的工作间,其实就是原来的一个民房客厅改造的,墙上还挂着街道办的通知。

    角落里,甚至还有个菜篮子。

    有好几个大娘,正守着缝纫机做围裙。

    另外几个则是在加工袖套,还有一个写着供销社的布袋子,显然这是供销社的订单。

    刚才的家庭妇女拿过一个小本本来;“做手套啊,没问题,一共要多少个?”

    李厂长期待的说:“一千个,能做不?”

    客厅顿时寂静了一下,专心做事的大妈们纷纷抬起了头看着他。

    随后发出一阵哄笑!

    “哈哈哈!一千个!”

    “这老头,在这胡说八道什么呢?”

    “一看就没干过活,一千个手套,要做到猴年马月去!”

    李厂长被这些大妈气的脸色涨红,都憋成了猪肝色。

    偏偏他还没办法反驳,他一个老头面对这些大妈,那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天生被对方彻底克制!

    还好赵水生站了出来,解释说:“大姨大姐们,我们肯定不做这么多,就是想问问一星期之内你们能做出多少来?”

    “剩下的那些,我们自己再想想办法。”

    嘲笑声这才停止,一个大娘看着赵水生:“你看,还是人家小伙子机灵,一开口就知道是办事的人!”

    另一个大娘也附和:“就是啊,长的也精神!不像那老头,一把年纪了还不懂事呢。”

    李厂长气的牙关咬紧,拼命在心里劝自己,千万不能发火。

    赵水生和他们交涉了一下,最终得出结论:“以宏光的能力,一周之内只能做二百套左右,你看……”

    李厂长叹了口气,事到如今还能咋着呢?

    “行,那就让他们做二百套!”

    离开了宏光被服厂,李厂长的麻烦并没有解决:还有八百套,不知道如何是好。

    走在路上,赵水生想到一种可能性。

    “三大爷,你看这样行不?”

    “反正现在也是农闲,生产队的人,可都没事干。”

    “村里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虽然不是专业干这个的,但手工活好的也多了去了!”

    李厂长一听,顿时紧紧抓住赵水生的肩膀:“对,我咋就没想到呢!”

    “还有生产队,还有公社呢!”

    “水生,你是生产队长,这件事就麻烦你了!你帮我回公社里协调协调,那么多生产的好手,一周做八百,绝对轻轻松松!”

    “全靠你了!”

    赵水生也没觉得麻烦,相反的,这对他而言反而是一个机会。

    他这相当于,给整个生产队都带来了赚外快的机会,让大家今年又多赚不少,村民们感谢他还来不及呢!

    而且,这也算是一份功劳,之后对提干有好处的。

    他告别李厂长之后,骑着车子,马不停蹄的回到了公社。

    找到杨书记一说这件事,杨书记立刻表示同意:“这是好事啊!”

    “和农机厂搞好关系,说不定明年还能多申请一台机器,方便生产!”

    “水生,你这个主意出的可太好了!这样,这件事情要是成了,本月的总结报告上,我肯定给你记一大功,到公社帮你申请先进个人!”

    之后,他们在生产队的大喇叭里,播报了这条消息。

    做一副棉手套,工费也不便宜,李厂长给每个手套两毛钱加工费。

    听起来好像很少,但对于村民们而言,这已经相当于一个壮年劳力一天的工资了,能极大的改善生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