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逃荒有空间,全家魂穿古代搞事业 > 第488章 废弃牧场招工计划

第488章 废弃牧场招工计划

    他指了指本子上的草图:“八月份,咱们牧场那边要大规模招工,清理草场、修建围栏,需要不少人手。这人来了,吃饭住宿都是问题,得提前规划好。”

    他又翻过一页,上面画着村道的简图:“趁着招工,人手充足,我也想着把主村道的绿化给搞起来,两边都种上桃树。等来年春天,桃花一开,那才叫好看。另外。”

    他用笔点了点另一处:“砖瓦厂那边积攒的碎砖石和废砖也不少了,是时候安排人手,把从咱们村连接到官道的那段土路,硬化成砖石路面。不然一下雨,泥泞不堪,太闹心了。”

    谢秋芝今天下午吃了不少莲子,觉得有些口干,一边端着一杯凉白开“咕咚咕咚”地喝着,一边听着谢广福的说话,好奇地问:

    “爹,牧场那边打算招多少人啊?还有,那些外来做工的人,打算怎么安排他们住和吃呢?总不能都挤在村里吧?”

    谢广福也给自己倒了杯凉白开喝了一口,解释道:

    "牧场六千亩,听着吓人,其实主要是清理荒草、修补栅栏,属于轻度清理,活不算特别精细,但架不住面积大。我估算着,少说也得要一百人,连着干上三十天,才能干的完。"

    他笔尖在"用工"二字上点了点:"这人手一多,吃住就是头等大事。总不能让人家天天往返县城,或者散落在村里借住,既不方便管理,也容易扰民。所以,搭设临时工棚,集中供饭,是最稳妥的办法。"

    他抬起头,看向谢秋芝:"打完谷子,等石灰窑和木炭窑试窑成功,就该姚大去管着了,施工队就得优先赶建一个能容纳百人左右的集体宿舍,还有配套的伙房、茅厕。"

    谢秋芝听得认真,追问道:"爹,那这集体宿舍,您打算建成什么样?就跟咱们刚来这里的窝棚似的吗?"

    "那不能。"

    谢广福果断摇头:"窝棚是应急的,这回建的,虽然说也是临时住人,但得考虑得更长远些,也要更实用、更规整。"

    他指着草图:"选址嘛,我初步定在淮月楼往牧场方向去的不远处。具体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距离青川河大约三十到五十步,取水方便,但又不能太近,防止汛期被淹。第二,地势要略高一些,最好是南向或者东南向,这样采光好,通风佳,屋里干燥不潮湿,人住着也舒服。第三,要靠近清川桥,这样交通方便,后期万一这宿舍不用了,改作别的用途也方便,比如租给往来客商当临时仓库或者廉价客栈,都行。"

    他顿了顿,在草图旁边又画了一个虚线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选址时,旁边要预留出一片扩展的空地。这百人宿舍只是眼下应急。万一以后牧场经营起来了,需要更多人手,或者咱们村发展得更好了,外来务工、经商的人多了,这地方完全可以加建。甚至,"

    他语气带着一丝向往:"如果以后这里人气旺了,原地建成一个小型的集市,也是极好的。位置好,基础在,怎么改造都方便。"

    谢秋芝听得眼睛发亮,忍不住赞叹:"爹,您想得可真远!连以后可能改成集市都想到了!这样一来,就算牧场清理完了,这宿舍也不会荒废,还能继续给村里创造价值!"

    谢广福笑了笑:"咱们既然要做事,就不能只看眼前这一亩三分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在多想想,多规划一步,以后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也能为村子留下更多发展的可能。"

    他低头看着本子上的草图,目光悠悠,仿佛已经看到了那片土地上,即将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

    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发出噼啪的轻响,李月兰一边麻利地翻炒着锅里的青菜,一边侧耳听着父女俩的讨论。

    听到谢广福连未来集市的规划都想到了,她手下动作不停,笑着问道:

    “他爹,你这心思也飞得太远了些。集市?那得是何年何月的事儿了?咱们这儿现在拢共才多少人烟?又不是交通要道。”

    “月兰,这不叫想得远,这叫提前铺路。咱们这儿想正儿八经开集市,眼下确实不行。即便咱们现在有人、有货、有砖石路,可没有官府的批文许可,一切也都是空谈。我现在的规划,首要还是给那些外来做工的工人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安身之所,让他们能安心干活。”

    他又喝了一口凉白开,继续道:“但咱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等牧场清理完,这百十号人走了,那些宿舍难道就任由它荒废、烂掉,最后宣布报废吗?那太可惜了。现在多花点心思,选好址,建得牢固些、规整些,将来哪怕不做宿舍,也能有别的用处——比如我方才说的,租给往来客商当临时落脚点,或者改成仓库。这叫‘物尽其用’,不让投入白费。”

    谢秋芝听得连连点头,接口道:“娘,爹说得有道理。您想啊,等咱们村的砖瓦厂、石灰窑、木炭厂,还有以后的果园和牧场都发展起来,需要的人手肯定越来越多,来往的客商估计也不会少。而且还有隔壁的桃溪村,他们有荷塘、鱼塘、菜地和大果林,前景也很不错。以后咱们这两个村人气一旺,说不定还真能促成官府同意咱们开集市呢!”

    她顿了顿,又有些疑惑地看向谢广福:“不过爹,您之前不是在村里也规划了大家伙的前院做商铺门店吗?怎么现在又想着在河边另起炉灶,规划集市了?这两处会不会……互相抢生意?”

    谢广福闻言,脸上露出一个成竹在胸的笑容,他将本子往桌中间推了推,用笔在上面画了两个圈,又用一条线连起来,开始了他的“授课”时间。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这其实啊,是‘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他指了指代表村里商铺的那个圈:“这一条腿,是对内的,我叫它‘常火’。”

    “咱们村自己将来的铁匠铺、豆腐坊、杂货铺、服装店、小吃摊,还有可能有的医馆、书店,还有你的画室,张秋笙家的竹制品店,这些是扎根在村里的,面向的是咱们桃源村、桃溪村上下千把口人,解决的是日常所需,补的是生活日用里的‘缺口’。这些铺子,求的是一个‘稳’字,细水长流,天天都开门,首先服务的是左邻右舍,赚的是安稳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