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从山寨老头乐,到工业霸主 > 第184章 许总你太直率了!

第184章 许总你太直率了!

    这话一出。

    许易微微一怔。

    涉及造车领域,星辰还很少遇见采购被拒绝的情况。

    不过对于激光雷达东西,仔细想想其实是可以理解。

    毕竟星辰现在追求的也不单单是造车了,而是真正要起步和全世界的那些巨头科技公司,搞同一领域的高精尖科技,要同台竞技的那种。

    像自动驾驶这个层面。

    无论是硬件、芯片、人才…各个方面都是很难搞的。

    而国产激光雷达,现在也才刚起步没几年。

    硬件都是最新研发出来的。

    又能指望产能有多少?

    ——

    尽管星辰汽车体量不小。

    而禾赛科技这边,也有好几个固定的大客户。

    其中就包括百度Apollo、蔚来、小鹏、以及长安、吉利这几家传统车企自动驾驶测试车的采购。

    百度Apollo的订购量是最大的,目前在各个城市跑数据的无人车,达到了六七十台之多。

    其他几家的用量尽管不大。

    也把剩余的订单量分得差不多了。

    李一帆说能挤出几十台的产能,都算是得知星辰汽车的意图后,想办法扩产,在后面两个季度给榨出来的。

    在他们看来,已经“诚意满满”了。

    “产量等到下季度才能交付?”

    许易显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他想了想又问:“那贵公司这个季度的产能都给谁了?”

    李一帆很诚恳的表示:“前两个季度的订单都供给百度Apollo团队了,那边也是我们的老客户。”

    国产激光雷达公司的客户,主要都来自于科技公司的测试车。

    在星辰没来之前,双方就建立了长期供给的联系了。

    毕竟产能也不大,利用低成本优势订单很快就能出完。

    听闻是百度把这自己的订单截胡了,许易不奇怪。

    毕竟国内近两年跑自动驾驶的真不多。

    但以这家公司的尿性,每次起了个大早,结果又赶了个晚集,占用这笔订单实在是浪费行业资源。

    要知道40线-60线的激光雷达,这玩意就算跑到国外去订货,也不是马上能拿到的。

    目前全世界也就那么几家,产能都很有限,订单也都供给高精尖的科技公司了。

    许易问:“贵方前两个季度的订单,都签订供应合同了吗?”

    李一帆沉吟:“虽然还没有,但……”

    “那我打算先投一个亿呢?”

    “啊?”

    ——

    这突如其来的转折。

    属实给禾赛科技的几名负责人给整不会了,当即也是呆了一下!

    许易呵呵一笑,换了个说法:“我的意思是贵公司缺融资吗?我看贵方在研发方面和产线扩产上,资金似乎是否有点吃紧?”

    “研发上是有点缺,但是许总您……”李一帆语塞。

    “那不就得了,我们星辰一向是很喜欢扶持供应链的。”许易拍板道。

    “许总您太直率了!”

    …

    李一帆僵硬过后,很快做出了最符合从心的选择!

    牢牢握住许易温暖的大手!

    一个亿啊!!

    好吧。

    ——这转折是有点硬。

    但刚好正中靶心。

    禾赛科技目前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

    订单是不缺,但研发资金和用于扩产的资金却非常缺乏。

    毕竟就这个产量,哪怕都卖出去,指望养活一家高精硬件公司后续的研发,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他们内部,其实也正在想法设法的准备B轮融资。

    禾赛科技首轮融资规模并不大,且本来做的是推进激光气体遥测业务,不被投资人看好。

    直到近两年转型,做出国产激光雷达,才慢慢有了订单量,引起了一些投资人的兴趣。

    但说实话。

    自动驾驶目前都没任何一家公司拿出成果,作为自动驾驶的硬件层面,激光雷达将来有多大前景,这也是相当渺茫啊。

    不说无人敢投,大资本肯定不太看好。

    李一帆目前内心稍微有把握的,其实也就两家机构。

    一家是光速华夏的合伙人宓群,在创业之初结过缘,对方较为看好激光雷达的未来。

    还有一家就是百度资本。

    在国内对他们激光雷达的采购量最大。

    自然是将百度的供应订单排在首位。

    然而现在。

    却突然杀出个星辰汽车。

    眼前这位许总的眼神更清澈,目的感却强到令他们有点不知所措了!

    “其实我也相当看好国产激光雷达发展,星辰以后会往自动驾驶的方向继续做大,前期测试的激光雷达硬件对我们来说相当关键……禾赛这边的百度激光雷达订单,现在能提前腾给我们星辰吗?”

    许易的目的很简单。

    截胡百度的激光雷达,顺便把禾赛科技这家将来极有潜力的激光雷达龙头企业给拿下。

    国内能踏踏实实研发硬件的真不多。

    更何况是激光雷达这种前沿硬件。

    李一帆与旁边联合创始人向少卿、孙恺,三人一阵眼神交流。

    “当然,如果能解决资金问题,禾赛的激光雷达可以优先供给股东!

    其实百度那边情况有点复杂,短期内无人车项目可能搁置了。”

    李一帆肯定的说道。

    一句话,直接给合作了一年多的百度给抛在脑后了。

    但这也不能怪他们。

    Pandar40这颗四十线激光雷达宣布量产后,百度那边的自动驾驶事业部就有变动了。

    据说正在进行内部重组。

    要将原先的Apollo团队强行分成了两块,以率先获得车企订单,销售高精地图、云计算盈利为主。

    这也就导致了原核心团队的成员和负责人的出走了。

    所以这批激光雷达的订单合同,反而因此搁置了。

    至于融资计划,恐怕至少也要等到百度内部这轮变动之后,重新定性智驾的战略地位才能着手。

    按照禾赛科技当前的年营收约3000-5000万元,A轮的估值已从2亿元上涨至3-4亿元,星辰科技投资一亿可轻松占据20%股份。

    有了这笔资金扩建产能还是其次,他们后续的研发计划,就能得到很大保障。

    ……

    许易一听这话就笑了。

    哪怕不用细说,他都猜得到百度现在是个怎么回事。

    归根结底,还是李彦泓和百度核心的这帮人自始至终以来的劣根作祟。

    太重视短期利益。

    明明每次都起了个大早,偏偏就是赶不上集。

    自动驾驶算法到硬件方案都没成熟,安全性未得到完全验证,就上赶子想盈利。

    这和庄稼在地里都没熟,就把根拔出来叫卖有什么区别?

    “不光是前期的激光雷达,等后续后续研发和量产成本下降后,到高端车型可以接受的时候,星辰汽车依然可以提供稳定的订单采购,把自动驾驶算法从高端往下验证。”

    许易又抛下一颗定心丸。

    这次是真正的定海神针。

    凭目前高科技无人车的采购,一年到不了三千颗。

    而星辰汽车能提供的,则是更长期的量产订单捆绑。

    只要后续国产激光雷达成本能降至一万左右,那么就可以正式启动装车了。

    这是其他任何一家投资机构都无法比拟的。

    李一帆几人闻言,浑身更是一震。

    “是,产能只是制约激光雷达发展的一部分,我们认为机械式的激光雷达依然不是很稳定,且零件成本高,寿命有限…

    目前我们在尝试以半导体工艺制造振镜,来取代大电机和旋转部件,这么一来能将机械式激光雷达的量产成本大幅降低,做出更高性能的半固态激光雷达。”

    李一帆当即抛出他们下一步研发的目标。

    这个研发路线他们酝酿已久。

    若有充足资金支持,一年时间搞出样品也不是不可能。

    “嗯,40线的激光雷达垂直角分辨率和点云密度毕竟有限,若是做到单颗128线以上的性能,对复杂场景与点云稀疏区域会更有准确率,实现城区智驾场景的把握会更大……”吴新宙开口道。

    激光雷达目前的问题还不单单是造价昂贵。

    其实性能上也有明显短板,前途未卜。

    32线激光雷达对超过100米外的行人和物体,反馈的点云数据相当稀疏。

    近距离的小目标又容易被噪声算法排除,角分辨率低的问题,对于相邻小目标通常会出现误识别。

    “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不过百度那边也采购过一批velodyne公司的64线激光雷达,但在Apollo方案中,相比32线并没取得突破性的效果。”李一帆接话道。

    “海量的点云数据对算力的要求很高,即使将点云稀疏化再投影建图,融合摄像头、毫米波多模态感知也是一大挑战,需要消耗更多的计算资源,况且非数据层融合过滤了太多信息……Apollo尚解决不了松散融合的维度差异,更别说应对复杂的城市场景。”

    吴新宙微微摇头。

    目前无人车上的这套东西,用一种抽象的形容。

    就是“肢体”和“大脑”。

    假如把算法比作大脑,算力比作脑容量,那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就是肢体和眼睛。

    现状就是大脑运转很迟钝且有巨大先天缺陷。

    脑容量小如核桃。

    眼睛和肢体传递过来的信息更是各管各的,繁杂无章,还需要过滤以及漏掉大部分信息,再塞进脑袋里处理。

    要提升也是整体提升。

    多方位发展,才能修出个人形来。

    “对了,你和百度智驾核心的这两班人马都熟悉?”

    激光雷达是一方面。

    许易很快就从李一帆的上一句话品出味儿来了。

    他指的是Apollo团队上一批离职的,和这批还在岗的人马。

    心里有点发痒啊。

    星辰汽车目前的智驾班子刚刚成立,还欠缺大量核心精英。

    而百度作为华夏智驾行业的黄埔军校,含金量自然不用多说了,人家都是挥起金锄头从硅谷谷歌那些地方挖来的,甚至还为此成立了个“少帅计划”。

    说精英都小觑了,很多在后世其他新能源车企都是独当一面的人物。

    这机会不就来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