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那货带去的景区能修仙考古! > 第442章 一棵树

第442章 一棵树

    总之,毛骧能想到的运用场景,徐达、李善长等大明顶级智囊自然也瞬间想到了其在军事布防、城防管理、乃至情报收集方面的巨大潜力。

    毛骧忍不住直接看向江叶,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江先生,此等神物,若带回大明,可能使用?”

    江叶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他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现实的答案。

    “摄像头本身,我可以提供一些。但是……”

    他话锋一转,“这东西要发挥作用,需要稳定的电力供应,需要配套的线路铺设,还需要专门的显示屏幕和存储设备来查看和保存影像……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以大明目前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恐怕难以独立支撑和维护。”

    “最多只能在极小范围内,比如皇宫核心区域,依靠我提供的发电机和全套设备短暂使用,无法大规模推广。”

    这个答案让毛骧等人火热的心冷却了几分,但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后世的科技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建立在庞大而坚实的工业体系之上的。

    带着朱元璋一行人体验了风驰电掣的高铁,那平稳的速度与窗外交替变幻的城镇风光,引得众人惊叹连连。

    抵达北京时,已是晚上十点。

    出了灯火通明的高铁站,早有等候在此的大巴车接上他们。

    车子并未驶向酒店,而是朝着一个方向而去。

    江叶在车上卖了个关子:“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特别的节目,不过,可能需要熬熬夜。”

    朱元璋闻言,浑不在意地一摆手:“三日不睡,于我等亦不打紧。”

    其他众人也纷纷点头,兴致勃勃,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

    当大巴车最终停下,众人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夜幕下巍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以及远处那一片沉静肃穆的宫殿剪影。

    江叶引着众人向前,声音在寂静的夜色中格外清晰:“陛下,诸位,眼前这片宫殿群,便是后世所称的‘故宫’,也就是……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倾力建造的皇宫。”

    朱元璋一行人驻足,仰望着这座在历史中屹立了六百年的宫阙,神色复杂,心中涌起万千感慨。

    月光勾勒出飞檐斗拱的轮廓,与记忆中应天府的皇城既相似又不同。

    朱榑看着那比他想象中更为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忍不住小声嘀咕了一句:“四哥他……还真是……”

    话未说尽,但语气里混杂着难以言喻的惊叹与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

    徐达、李善长等一众老臣亦是神色各异,目光深邃,仿佛能透过这红墙黄瓦,看到那段皇权更迭、父子兄弟间的往事风云。

    因为早已特殊报备过,原本夜晚不对外开放的故宫,此刻却为他们一行人敞开了大门。

    就连江叶也是第一次在如此静谧的深夜踏入这座古老的宫城,能享有此等殊荣的人,只怕少之又少。

    夜晚的故宫,褪去了白日的喧嚣与游人的足迹,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

    皎洁的月光如水银泻地,流淌在空旷的广场和漫长的宫道上,两侧朱红的高墙在夜色中显得愈发深邃肃穆。

    殿宇楼阁的轮廓在星空下静默矗立,飞檐上的吻兽成了剪影,仿佛守卫着百年的秘密。

    只有他们一行人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轻轻回响,更添几分寂寥与神秘。

    空气中弥漫着古木、石砖与岁月交织的特殊气息,宁静,却沉重,仿佛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悲欢离合与权力更迭。

    江叶在心底里可惜,可惜南京的那个明皇宫不在。

    若是在的话,不知道当年的主人,穿越六百年后,踏入那座皇宫,会是何等光景。

    夜游故宫结束后,时间已近凌晨。

    江叶带着他们转道去了不远处的景山。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他引着众人登上一处平台,手指向那座在夜色中显得平平无奇的小山丘,以及山丘上那棵在风中微微摇曳的、轮廓模糊的树。

    “那棵树……”

    江叶刚开了个头,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朱元璋一行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几乎是在瞬间,所有人都明白了。

    那棵树,是什么树。

    那是大明江山,最后的……终点。

    一股沉重而压抑的氛围,无声地笼罩了每个人。

    白日里在纪念馆感受到的悲愤,与此刻面对王朝终局的苍凉感交织在一起,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无人开口,只有夜风吹过树梢的细微声响。

    江叶转过身,面对着神色凝重的朱元璋等人,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力量。

    “我曾有幸,去过三百年前的明末,见过……崇祯皇帝,朱由检。”

    这个名字让朱元璋的眼睫微微一颤。

    “在那个世界,大明不会灭亡。”江叶继续说道。

    他的目光落在朱元璋那双饱经沧桑,此刻却流露出复杂情绪的眼睛上。

    “它会延续下去,带着新的希望,走向另一个未来。”

    他语气变得郑重,仿佛在陈述一个庄严的事实。

    “陛下,您的曾曾曾曾曾曾曾孙子,朱由检,他在仅剩的时间里,没有放弃。”

    “他在努力地力挽狂澜,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中,咬着牙,用他单薄的肩膀,拼命想要撑起那片即将倾塌的天空,想要为大明……争得一线生机。”

    月光下,江叶的话语描绘出一幅悲壮而坚韧的画面。

    那个孤独的、在末日里挣扎的年轻皇帝的身影,仿佛穿越了三百年的时光,清晰地呈现在这些大明开创者的面前。

    他没有享乐,没有逃避,而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中,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只为延续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线条在月色下显得柔和了些许。

    他沉默了片刻,那双看透世情的眼睛里,没有责怪,没有愤怒,只有一丝深沉的、跨越血脉的疼惜,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

    “好。”朱元璋的声音有些低沉沙哑,却清晰有力。

    他也是做过皇帝的人,从微末中崛起,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才打下这片江山。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面对一个积重难返、风雨飘摇的烂摊子时,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巨大痛苦,那种想要力挽狂澜却处处掣肘的绝望与艰难。

    “他没有堕了咱朱家的风骨。”

    朱元璋抬起头,望向夜空,仿佛在与那个未曾谋面的后世子孙对话,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

    “也没有丢了汉家男儿的血性。”

    这简短的评语,出自明太祖之口,是对那位亡国之君挣扎与坚守的最高认可。

    夜风吹过,带着凉意,却吹不散这一刻,跨越时空的传承与理解所带来的深沉感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