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日,天空蓝得像一块透明的水晶,但阳光却没有丝毫温度。
    詹姆斯·安德森裹着厚厚的军大衣,脖子上挂着莱卡相机,呼哧呼哧地爬着八达岭长城。
    作为《时代》周刊派驻北京的摄影记者,他最近的日子过得很郁闷。
    能拍的东西太少了。除了千篇一律的街道、自行车流和穿着一样颜色衣服的人群,他很难找到什么能让大洋彼岸的读者感到兴奋的画面。
    “该死的天气。”詹姆斯嘟囔着,在烽火台的背风处停下来休息。他从背包里掏出早晨在北京饭店花高价买的一罐可口可乐。
    就在他准备拉开拉环的时候,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引起了他的注意。
    那是一个七八岁的华夏小男孩,穿着一身不合身的绿色旧军装,戴着一顶略显宽大的棉帽子,脸蛋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
    他正躲在父母身后,好奇地盯着詹姆斯手里那个红色的铁罐子。
    在那个年代,外国人对于普通华夏人来说,就像外星人一样稀奇。
    詹姆斯笑了。他看出了孩子眼中的渴望——那不是对外国人的恐惧,而是对新鲜事物最纯粹的好奇。
    鬼使神差地,詹姆斯没有自己喝,而是走过去,蹲下身,把那罐可乐递到了小男孩面前。
    “给你的。”詹姆斯用生硬的中文说道。
    男孩愣住了,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父母。
    那一对朴实的华夏夫妇也显得有些局促,但看着外国记者友善的笑容,他们还是轻轻点了点头。
    男孩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冰凉的红罐子。詹姆斯帮他拉开了拉环。
    “嘶”的一声轻响,冒出的白色气体把男孩吓了一跳,但他马上又被那种甜甜的气味吸引了。
    他试探着喝了一小口。
    碳酸气泡瞬间在口腔里炸裂,从未体验过的刺激感直冲鼻腔。
    男孩皱起了眉头,打了一个响亮的嗝,紧接着,他的脸上绽放出一个无比灿烂、毫无杂质的笑容。
    就在这一瞬间。
    “咔嚓!”
    詹姆斯的职业本能让他举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镜头里,古老沧桑的长城烽火台,穿着绿军装的华夏男孩,手里鲜艳的红色可乐罐,以及那个因为味蕾受到“文化冲击”而绽放的纯真笑容。
    这一刻,历史与未来,东方与西方,封闭与开放,在一张底片上完美地交汇了。
    ……
    一周后,美国。
    这一期的《时代》周刊摆上了全美各大城市的报摊。
    封面上,正是那个站在长城上喝可乐的华夏男孩。
    标题只有一行大字:《红色华夏的新味道》。
    这张照片像一颗深水炸弹,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他们脑海中的“红色华夏”是灰暗的、严肃的、充满敌意的。
    但这个男孩的笑容,那罐他们最熟悉的可口可乐,瞬间击碎了这种刻板印象。
    “看啊,他们也和我们一样!”
    一位俄亥俄州的家庭主妇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指着杂志封面即使对身边的朋友说,“那个孩子笑得多可爱,就像我的小比利第一次喝可乐时一样。”
    华尔街的精英们则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这意味着那个庞大的市场正在打开大门。”
    一位投资银行家在早餐会上挥舞着杂志,“如果他们开始喝可乐,接下来他们就会需要福特的汽车,还有我们的贷款!”
    民意,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逆转。
    最新的盖洛普民调显示,支持华美关系正常化的比例,在一周内飙升了十五个百分点。
    ……
    然而,大洋彼岸的北京,气氛却骤然紧张起来。
    “这是什么?这是出洋相!出到了全世界面前!”
    还是那个熟悉的会议室,还是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干部。他手里挥舞着那本空运来的《时代》周刊,气得浑身发抖。
    “一个华夏的孩子,站在我们的万里长城上,喝着美国人的饮料!这成何体统?这是在宣传什么?宣传我们向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投降了吗?”
    这一次,压力直接传导到了最高层。
    保守派的声音甚嚣尘上,要求立刻停止可口可乐在华的一切销售活动,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中粮”那边也顶不住了,给陈山发来了紧急电报,表示可能不得不暂时将剩下的可乐全部封存。
    香港,和记大厦。
    陈山看着桌上的《时代》周刊,并没有惊慌。相反,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危机,就是转机。”
    他拿起那部直通白宫的红色电话。
    “文辉,给我接基辛格博士。”
    电话很快接通了。
    “博士,您看到那张照片了吗?”陈山的声音冷静而坚定。
    “看到了,陈。非常精彩。”基辛格的声音里透着一丝兴奋,“它比我们发表一百篇声明都管用。国会里那些反对派现在的声音小多了。”
    “但是,博士,北京这边的压力很大。”陈山话锋一转,“有人试图把这解读为一种‘文化入侵’的屈辱。”
    “我们需要您那边的配合。”
    “怎么配合?”
    “让白宫发言人,在今天的例行记者会上,主动提这张照片。”
    陈山早就想好了对策,“不要说这是美国生活方式的胜利。要说,这是华夏自信和开放的表现。”
    “只有伟大而自信的民族,才敢于接纳外来的事物。”
    电话那头的基辛格沉默了几秒钟,随即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陈,你真是个天生的外交家。你比我们更懂得如何跟北京打交道。”
    “这只是第一步。”陈山看着窗外风起云涌的天空,握着话筒的手微微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