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386章 时代变了!

第386章 时代变了!

    他这番话引经据典,却又犀利无比,如同一记记耳光扇在文官们的脸上,不少人脸色顿时变得极为难看。

    赵彦章却不管不顾,转身恭敬地向朱由校行礼,然后缓缓陈述道:

    “禀陛下,五军都督府之前身旧制,臣在此便不赘述了。臣等谨就陛下重建军事统帅机构一事,参酌古今,拟定条陈如下:”

    “其一,旧有五军都督府名号不足以彰显陛下重振武备、统御天下兵马之决心,亦难以涵盖新增之水师及远征事务。

    故,臣等建议,擢升并整合为‘大明帝国都督府’,由陛下您亲自担任最高统帅。天下一切兵马,皆属陛下直接统领,向陛下效忠。”

    “其二,于大明帝国都督府之下,分设七大督府:

    禁卫都督府:统帅由京营及天子亲军整编而成之禁卫军。此军乃国之锐器,不仅宿卫京畿,更应作为机动劲旅,轮驻于天下要害之地,或奉旨出征。

    其各部需定期换防,使之常保锐气,亦使将不知兵,兵不专将,如此方能震慑四方,强化中央对地方之掌控。

    东、西、中、南、北军都督府:此五军都督府,分别改编并统帅大明两京一十五省范围内的卫所、营兵及所有地方驻防武装力量。

    水师都督府:统辖全国所有内河及外海水师舰船,并负责主要港口、海防之安全。”

    “以上七大督府,仅掌统兵、练兵之权,各级武将负责日常管理、训练、作战指挥。调兵之权,则由陛下掌管,非战时,无陛下虎符或特旨,任何督府、将帅不得擅自调动调动部队。”

    简单的做了一个图,大家参考看一下!

    “其三,为应对开疆拓土及特定方向之征伐需要,可于七大督府之外,临时性或常设性地分设区域性督府,如南洋都督府、远东都督府等,专司征伐、镇抚事宜,事毕或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常设。”

    “其四,”赵彦章声音提高了一些,“革新卫所,行‘战守分途’之策。”他环视众人,尤其是那些面色凝重的文官,继续道:

    “太祖设立卫所,本意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然时至今日,卫所数量庞大,管理混乱,军户困苦,战力堪忧。臣等建议,对天下卫所进行清查精简。”

    “具体而言,可令各都督府从其辖下卫所中,抽调精锐,组建常备战兵。此部分兵员,脱离屯田,专司操练、征战,由朝廷按月足额发放饷银,配给精良器械,使其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战事。”

    “而其余未被选入战兵之卫所军士,则转为守备屯田兵。彼等闲时照常屯田,按制缴纳粮赋,亦可领取部分粮饷以补家用;战时则听候征调,负责守城、协防、转运粮秣等辅助事宜。”

    “如此,‘战兵’专攻伐,可得精兵;‘守兵’务屯垦,可省冗费、固地方。二者相辅相成,既减轻朝廷全额供养所有卫所之沉重负担,又能确保有一支随时可用的精锐常备军,应对内外威胁。”

    “其五,鉴于以往‘以文驭武’之弊,常导致外行掣肘内行,且每逢战事,庙堂之上争论不休,甚或因党争而泄露军政机密,贻误战机。故,臣等建议,组建‘御前参谋司’。”

    “此司仿效唐代军中参谋之制,并参考历代贤明君主咨询军机之成例,精选兵部中通晓军务之干员、熟知舆图地理之谋士、以及有实战经验之名将宿勋,共同组成。

    员额暂定十人以内,专司职研讨国家军政要务、拟定战略方略、提供决策咨询、协调各督府作战事宜。其成员由朝堂举荐,陛下决议,议事皆于宫禁之内,确保机宜不致外泄。

    如此,既可集思广益,避免权臣擅专,又能确保军国谋略之专业与机密,使陛下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

    众人听着赵彦章一条条陈述这缜密至极的条陈,心中无不凛然。这套方案,将天下兵权彻底收归皇帝之手,通过七大督府分掌统兵,皇帝独揽调兵权;

    又设立“御前参谋司”以谋略辅佐皇帝,分割了兵部的战略谋划之权;更提出“战守分途”的卫所改革,直指军制根本。

    如此一来,兵部除了管理武官选授、图籍、驿传、后勤等日常事务,其核心的统兵、调兵、谋略之权将被剥离殆尽,确确实实被架空了。

    朱由校听罢,微微颔首,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道:“赵爱卿所陈,条理尚算清晰。大体框架,便依此议。

    至于其中具体细则,诸如各都督府辖地划分、卫所如何精简抽丁、战兵员额粮饷如何定额、参谋司如何遴选运作等,便由即将组建的‘御前参谋司’会同相关各部,详细商议后,再拟订具体章程,报与朕知。”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毕自严面露凝重,出列慎重地问道:“陛下,臣有一事不明。按此‘战守分途’之策,守备屯田兵需依靠屯田所得。

    然时过境迁,各地卫所军田,多有被地方豪强、士绅侵占者,以致卫所无地可耕,军户无以自存。这……被侵占的军田,该如何处置?若无法收回,此策恐成无源之水啊。”

    朱由校闻言,脸上露出一副仿佛听到什么奇怪问题的表情,他侧过头,目光平静地看着毕自严,语气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冷冽:

    “毕爱卿,卫所之地,朝廷自有鱼鳞图册存档,一亩一厘,皆有记录。这有何难处?”

    他顿了顿,声音不大,却字字如冰珠砸落在寂静的大殿上:

    “自然是,谁强占了,就由谁给朕原封不动地吐出来。难不成,朕还要下一道圣旨,去表彰他们巧取豪夺、侵吞国帑、瓦解军屯的‘功劳’吗?”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那股冰冷的杀意,虽未明言,却已让许多人脊背发凉。他们知道,陛下要动的,绝不仅仅是军制而已。

    朱由校不再给任何人质疑的机会,目光扫过熊廷弼、几位阁臣以及勋贵代表:

    “此事,就此定下。御前参谋司成员,由兵部举荐通晓边务者一人、都察院举荐一人,户部举荐一人、勋贵中推举晓畅军事、素有威望者两人,再从天枢、天策军。禁卫军中遴选战功卓著、谋略出众者五人,名单速速呈报,由朕最终裁定。”

    “着其尽快成型,依今日所定方略,详加规划,克日奏报!”

    “退朝!”

    随着陛下的身影消失在屏风之后,乾清宫内的气氛骤然一变,方才压抑的寂静被一种复杂的躁动所取代。一众文武的状态泾渭分明,可谓冰火两重天。

    勋贵们相互交换着眼神,眉宇间难掩振奋之色。他们不仅亲眼见证了文官集团的节节败退,更从陛下重组都督府、倚重勋贵的姿态中,看到了重掌兵权的明确希望。

    反观文官队列,则是一片愁云惨雾。许多人面色灰败,眼神中充满了挫败、忧虑,甚至是一丝难以言喻的惶恐。他们今日在陛下的步步紧逼和“掀桌子”般的威胁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不仅开海、南征之事未能劝谏成功,就连维系了百年的“以文驭武”格局也被彻底打破,兵部权柄几乎被架空。

    他们突然感觉到,龙椅上那位年轻的天子,仿佛一夜之间褪去了最后一丝犹疑与青涩,变得前所未有的决绝与强硬。

    那份不容置疑的威势,那步步为营的手段,都明确地告诉他们——时代,已经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