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五彩绫镜 > 第215章无声战场

第215章无声战场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数据安全部略显陈旧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空气里漂浮着细微的灰尘,混合着老式服务器运转时散发的、若有若无的电子元件气味。这里位于龙胆科技大厦的副楼,与主楼研发中心的明亮现代相比,显得格外安静,甚至有些沉闷。

    林晚抱着一个不大的纸箱,站在部门入口处。她的调岗流程走得异常迅速,昨天下午提交申请,今早九里香的批复就下来了——"同意。即日生效。"效率高得让她几乎怀疑背后是否有人推动。

    部门内部的格局是开放式的,但工位之间用磨砂玻璃隔板做了半人高的分隔。大部分工位都空着,只有零星几个员工戴着耳机,专注地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对这位新同事的到来似乎毫无兴趣。

    一个看起来三十出头、头发有些凌乱、穿着格子衬衫的男人从最里面的独立办公室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一个印着动漫角色的马克杯。他是数据安全部的负责人,杜仲。

    "林晚?"杜仲推了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语气平淡,没什么热情,但也算不上冷淡,"我是杜仲。你的工位在那边角落。"他随手指了一个靠窗,但阳光被外面空调外机挡住大半的位置。"内网权限和部门资料库的访问密钥已经发到你邮箱了。我们这里没什么太多规矩,按时完成交代的任务,别惹麻烦就行。"

    言简意赅,没有欢迎,也没有多余的寒暄。交代完毕,杜仲便端着杯子转身回了办公室,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例行公事。

    林晚走到自己的工位前,放下纸箱。桌面上很干净,只有一台标准配置的台式电脑,显示器边框有些宽,看起来是前几批采购的设备。她默默坐下,开机,登录系统,下载安装必要的专业软件。

    周围的同事依旧各忙各的,没有人过来打招呼,也没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这种被彻底无视的感觉,与她刚入职研发部时那种被暗中观察、试探的氛围截然不同,却同样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里,她需要完全靠自己站稳脚跟。

    她点开杜仲发来的邮件,里面除了一些基础的工作流程文档,还有几份待处理的"日常任务"——检查防火墙日志中的异常访问记录,审核部分非核心业务系统的权限变更申请,以及整理上个月的安全事件报告。

    都是些繁琐、基础、边缘化的工作。

    林晚没有流露出任何情绪,只是平静地开始着手处理。她很清楚,这是每一个"空降"或调岗人员必经的阶段,尤其是像她这样带着"前科"的人。信任,需要靠时间和行动来赢得。

    时间在键盘敲击和屏幕光标的移动中悄然流逝。午休时分,其他同事陆续结伴去食堂,林晚以"熟悉资料"为由留了下来。她打开自己带来的私人笔记本电脑,接上加密U盘,调出了那份昨晚在消防通道里开始撰写的《关于构建公司级动态数据安全防御体系的初步构想》。

    文档还只是一个粗糙的框架,但核心思路已经清晰:摒弃传统被动防御的模式,利用她在潜伏和反追踪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行为分析算法,构建一个能够主动感知、预判、甚至诱捕内部和外部威胁的动态防护网络。

    她知道这个构想很大,甚至有些超前,以她目前的身份和资历提出来,很可能被视为异想天开。但她必须开始做点什么,不能真的沉沦在这些毫无挑战性的日常事务里。

    下午,杜仲召集了一个简短的部门周会。会议内容主要是同步各个项目的进展,大部分时间都在讨论某个业务部门因"访问不便"而要求降低安全等级的事情。杜仲的态度显得有些消极,更多的是在协调和妥协,而非坚持安全原则。

    "安全是为了业务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一个老员工嘟囔道。

    杜仲揉了揉眉心:"我知道,但底线还是要守住。林晚,你刚来,也听听。以后这类扯皮的事情少不了。"

    林晚点了点头,没有发表意见。她感觉到,数据安全部在公司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更像是一个成本中心,一个时常需要向业务部门让步的"绊脚石"。

    会议结束后,杜仲单独把林晚留了下来。

    "你的简历我看过了。"杜仲靠在椅背上,目光透过镜片审视着林晚,"之前在研发部,跟过'星链'和'五彩绫镜',还……经历过一些事情。"他措辞谨慎,没有点明,但彼此心照不宣。

    林晚坦然迎向他的目光:"是的,杜经理。"

    "那些经历,对你做数据安全,有什么想法?"杜仲问道,语气听不出是随口一问还是别有深意。

    林晚沉吟片刻,决定部分坦诚:"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威胁可能来自的方向,尤其是内部漏洞和社交工程方面。传统的边界防御可能不够。"

    杜仲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想法不错。不过我们部门资源有限,首要任务是保证现有系统不出大乱子。那些……前瞻性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他顿了顿,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递给林晚,"这里有个活儿,业务部门报上来的,说某个内部数据分析工具响应速度慢,怀疑是我们这边的安全策略太严格了。你去跟一下,看看是不是我们的问题,如果是,评估一下风险,给个优化方案。"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擦屁股"任务。既要满足业务部门对效率的要求,又要确保安全底线不被突破。

    "好。"林晚接过文件,没有多问。

    回到工位,她开始研究那个数据分析工具的安全策略日志。很快,她就发现响应速度慢并非安全策略导致,而是该工具自身的代码存在冗余和低效查询的问题。同时,她在梳理其数据访问权限时,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异常:该工具的一个测试账户,在过去一个月内,有多次在非工作时间、从非常用IP地址访问核心客户画像数据的行为。

    这个发现让她的神经立刻绷紧了。测试账户、非工作时间、非常用IP、核心数据……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透着诡异。

    她没有声张,而是调取了更详细的访问日志和网络流量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她发现这个测试账户的访问行为模式,与正常的数据分析工作流程存在明显偏差,更像是一种有目的的、小心翼翼的探查。而且,这些访问尝试都巧妙地避开了安全策略中设置的主要告警阈值。

    这不是普通的技术问题,这很可能是一次隐蔽的内部数据窥探。

    林晚没有立刻向杜仲汇报。她需要更确凿的证据,也需要考虑如何汇报才能引起重视,而不是被当作小题大做或者"新人过于敏感"。

    她利用自己对新版"五彩绫镜"加密协议的理解(这是她在研发部参与项目时掌握,但按理说调岗后不应再频繁使用的知识),编写了一个微小的监控脚本,悄悄地部署在了该数据分析工具的后端。这个脚本不会影响工具性能,但能更精细地记录下该测试账户的所有操作细节和上下文环境。

    同时,她开始反向追踪那个非常用IP地址。这需要更高的权限和更复杂的网络分析工具,她目前的账户权限不足以完成。她想到了姚厚朴。这位技术天才虽然寡言,但在之前的危机中,他曾展现出强大的追踪能力,并且,他似乎对纯粹的技术挑战更感兴趣,相对不那么在意她的过往。

    犹豫再三,林晚给姚厚朴发去了一条加密的内部通讯消息,内容很简洁,只说明了发现异常访问模式,并附上了那个IP地址的部分信息,请求他协助进行更深度的溯源分析,并隐晦地表示希望暂时保密。

    消息发出后,她有些忐忑。她不确定姚厚朴是否会回应,甚至不确定他是否会因为她的"越界"行为而感到不快。

    处理完这些,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办公室里的同事早已走光,只剩下她工位上的台灯散发着孤零零的光晕。

    她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数据安全部的工作,远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平静。这里同样是一个战场,只是更加寂静,更加考验耐心和洞察力。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志记录背后,可能就隐藏着致命的威胁。

    她点开那份《关于构建公司级动态数据安全防御体系的初步构想》,在"内部威胁感知"的章节下,补充了刚才发现的这个案例。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而她已经踏出了第一步。

    关闭文档时,她注意到内部通讯软件上有一个未读消息的提示。

    是姚厚朴回复的。

    只有一个字:"查。"

    紧接着,又发来一条:"权限已临时提升。用完收回。"

    没有多余的询问,没有质疑她的动机,只有最直接的技术支持。

    林晚看着屏幕上那简短的回复,心中微微一暖,随即又被更强烈的责任感取代。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坐直身体,双手放回键盘。

    无声的战场,她已经踏入。接下来,就是找出那个隐藏在正常业务流量下的幽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