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 第197章 砸了读书人的饭碗!

第197章 砸了读书人的饭碗!

    “梁校长、陈校长,你们两位怎么有空过来总统府做客?”李崇文看着面前两位老人家说道。

    梁校长和陈校长是民国时期的读书人,是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却又不同于南华国内的民主人士和民国大师,他们更像是“传统士大夫”这一阶层的代表人物。

    “总统先生,我们听说国会最近通过了全民教育相关的法律。”梁校长有些忐忑的说道。

    “没错,全票通过。”

    “全民教育的事情,前几年已经在铺垫了,有什么好惊讶的?”李崇文觉得实行全民教育这件事,这些来到南华共和国的民国“士大夫”应该有所准备。

    梁校长和陈校长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难道要他们问说,以为李崇文会像蒋总统一样,全民教育只是喊喊口号而已。

    真正到落实层面,政府对全民教育的推进也只是“形式化”,多为“应付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没有实际效果,缺乏真正的投入与支持。

    就像民国政府一样,虽制定了普及教育的政策,但经常会因为经费不足、师资短缺等原因,始终没有进行下去,甚至连扫盲都没做到。

    但不久前梁、陈二人发现李崇文对南华实行全民教育态度是认真的。

    不仅通过国会立法,确立了全民教育的政治地位,还从日本赔款中,拿出50%搞教育,再加上从日本获得教育资料。

    李崇文已经为全民教育扫清了主要障碍,全民教育势在必行。

    对他们这些本就因为政治理念和教育理念不同,而来到南华共和国的民国时期知识分子而言,全民教育是不可接受的。

    过去的这段时间,南华共和国的民国“传统士大夫”们如同坐了一趟过山车一般。

    李崇文对民主人士的下手,吓到他们了,但李崇文没有杀人,被他们“士大夫”认为,这是李崇文遵循刑不上大夫的另一种形式。

    他们对实行资本主义的南华共和国,有着极大的期望,希望南华政府能够和民国、甚至和鹰酱等西方国家一样实行精英教育,可结果却让所有来到南华共和国的民国知识分子失望了。

    在实行全民教育前,李崇文重视工业,重视理工科人才,他们都无话可说,毕竟工业化强国已经南华的共识了。

    甚至把理工科人才的待遇排在最前面,被南华政府特别优待,大家也都能接受。

    毕竟李崇文是一国领袖,为了南华的发展,把理工科人才和“工匠”(技术工人)的待遇排在他们的前面,这无可厚非。

    可是真的当全民教育要落实的时候,南华所有民国“士大夫”都震惊了。

    这简直是想砸了他们所有读书人的饭碗,如果南华共和国全都是读书人,那么读书人的清贵又在哪里?

    和工匠、泥腿子、丘八凑在一起,那不得憋死大家伙?

    可李崇文颁布出来的全民教育模式,让他们这些民国知识分子感到恐惧。

    如果南华政府真的通过大规模扫盲和推广义务教育,把那些工匠、泥腿子和丘八培养成读书人,培养出了十万、百万,乃至上千万的读书人,那不就是改天换地了?

    关键是李崇文不仅让国会通过全民教育的政相关政策和法律,还开始了试点,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南华共和国全面铺开。

    这些年,南华政府就一直都有对老百姓扫盲,而国防军更是强调识字,还有南华学校不再收取学生的任何费用,这都说明了,李崇文是真的想要普及教育。

    这相当于,他们在李崇文的心里将变得不再重要,这怎么行!

    在民国知识分子的眼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士”(精英阶层),而非面向全体民众的普及教育。

    “总统阁下,全民教育的模式,是万万不可行的,只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实行精英教育,才能让南华共和国强大起来。”

    “总统阁下,我们明确反对全民教育这样一刀切的模式,教育应植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南华共和国这样的移民国家。”

    “全民教育会让老百姓失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对于南华的汉化融合政策是不利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读书识字,而是培养有道德、有技能的建设者,而非全民教育。”

    梁校长一直认为全民教育是贬低了知识的价值,将教育异化为政治工具或形式化的扫盲运动。

    “总统阁下,梁校长说得非常好,全民教育忽视了文化的传承,只有传统儒家的修身齐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而全民教育只注重识字,忽略了人格培养。”

    “全民教育会让老百姓只学了几个字,却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反而加剧了南华的文化断裂。”

    陈校长更担心的是全民教育对他们这些“士大夫”的影响,全民教育的政策和法律真的落实下去的话,特别是国家对学校有了主导权。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国家在干赤裸裸的干预学术自由,这直接侵犯了他们这些“士大夫”在教育上的权威。

    他们这些“士大夫”本就因为兔子在中原实行了毛熊的教育模式,把工匠和泥腿子拉进校园,才来到南华共和国的。

    但现在南华共和国也要实行类似的政策,把教育普及到每一个老百姓身上。

    来南华之前,他们这些“士大夫”要面对普及教育政策的“压迫”,来到南华后,他们还要面对全民教育的“压迫”,那他们不是白来了。

    在梁、陈二人的心,读书为仕的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地位,民国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读书是为了考科举、做官,而非为了提高自身素质。

    南华的民国知识分子中,许多人仍持有精英教育的观念,认为教育是精英的特权,而非全民的权利。

    “总统阁下,全民教育是政府为了控制民众而推行的政策,而非为了民众的利益。”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全民教育模式是不可取的!”梁校长坚定的说道。

    “还有,政府对大学的强制干预也是不可取的,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课程自主才能为南华带来更多的人才。”陈校长对于政府获得大学的主导权的行为,是激烈反对的。

    以前,南华的大学是教授治校,现在却要受政府管辖,那他们以后怎么对某些学生实行“包容”政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