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人都是有好奇心的。
    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懂得写歌也就算了,居然还……特么的……会写剧本?
    他拿的那个小包,就像是有魔力一样。
    掏出来的都是好东西。
    刘得华反正已经没钱了,于是决定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怕穷地问道:
    “什么样的剧本,你打算邀请我出演吗?”
    投资是不可能投资电影。
    从今往后都不会再投资电影。
    电影狗都不投!
    “演怕是不太合适了。”
    你太老了,就没有见过这么老的牵牛。
    “那你是让我投?”
    不好的预感成了现实,刘得华差点抽过去。
    幸好不是在银行里谈事情。
    附近也没有什么借高利贷的。
    他感觉遇见苏超,比他成立天幕公司还要费钱。
    “对啊,这部电影我打算拿去香江制片,肯定要找人合作的,制作方面我打算找韦家辉或者王晶,投资的话我想多找几家。”
    苏超既不打算和银河映像绑定,也不打算和王晶绑定。
    前者过于执拗,后者过于市侩。
    拿出一部注定——至少是大概率能够卖钱的电影,在开工越来越少的香江电影市场,苏超纯粹是用来打通人脉关系了。
    再过几年,香江电影就越来越不行了。
    然而,香江电影不行,并不代表港资没钱。
    事实上,正因为香江市场不行,港资才更容易成为合作的对象。
    还有这些大牌明星,也都纷纷转型成为资本。
    刘得华的穷只是一时的。
    他以后会越来越有钱,多破产几次也不会伤筋动骨。
    重生的另外一个优势,知道谁将来会特别有钱,知道什么时候才算雪中送煤球。
    刘得华现在就属于最低谷。
    “这么自信啊……你居然认识这么多人。”
    刘得华还真就被勾起了好奇心。
    他还以为苏超和王晶很熟的,如果和王晶很熟,还真有可能把电影做出来。
    不管王晶口碑怎么样,做事情那是妥妥的,不管是制片还是上映,他都有不少门路。
    “我等会和张何平先生打电话,大概会约在明天或者后天,他那边也需要沟通,你也知道……效率通常会很慢,如果华哥您不急着回去,这个剧本可以好好看一下,我还是那句话,看完了之后再做决定……”
    苏超把掏出来的剧本递给刘得华。
    《我的野蛮女友》。
    这一次,他想要借助刘得华的人脉关系。
    如果银河映像对剧本不感兴趣——这是极大概率的事情,那苏超就去找王晶。
    但是王晶这个人特别奸猾。
    哪怕苏超是重生的,也很容易着他的道。
    而且在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就算吃了亏苏超也只能捏着鼻子认,说不定还要强颜欢笑。
    所以,找个合适的中间人就很有必要了。
    刘得华比韦家辉更合适。
    “行,我看看,但是我手里没多少钱了……”
    别说现在欠了一屁股债,就算没欠债,也架不住你这种小妖精无休止的索取啊。
    苏超把钱先放在严思远的保险柜,明天送去存银行就行。
    他在严思远的办公室给张何平打了电话。
    张何平对他印象深刻。
    而且张何平也确实安排了后天去现场监制片尾曲的行程。
    就是监制苏超唱片尾曲。
    印象深刻不代表他对苏超就有多包容。
    如果苏超唱的不行,他还是会另寻更合适的歌手,这部《宰相刘罗锅》是他的任务,倾注了他不少心血,能不能更进一步,就看出来的效果了。
    苏超简单的把情况说了一下。
    他没有直接说他把歌卖给刘得华了。
    提都没提。
    只说自己有感于祖国日渐强大,在学校爱国教育的激发下,有了创作出一首歌的想法。
    经过了两年的酝酿和反复修改。
    目前终于创作了出来。
    张何平下意识的就觉得这是小孩子在玩闹。
    虽然苏超一句词帮他解决了大问题,但是在他的印象里,苏超还是一个小群演。
    将来或许有点前途,但是现在微不足道。
    直到苏超说录出了小样。
    红星生产社老板陈健添听了小样之后,建议他交给有需要的人。
    张何平这才严肃了起来。
    作为文化局主管之一,陈健添他当然知道。
    这位香江人曾经是beyond的前经纪人,还发掘了王妃和黑豹,从香江跑到内地来成立了红星唱片公司。
    这说明什么?
    说明文化环境正在逐渐变好,陈健添的红星生产社和刘卓辉的大地唱片就是文化局工作出色的佐证。
    然后,苏超就提议在电话里先听一听小样。
    这年头电话信号不好,很容易受干扰,所以张何平听得很费力,勉勉强强听了个大概。
    足够了!
    张何平是著名作词家,一级编剧,有足够的欣赏能力。
    他还知道93年成立的预委会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
    预委会是筹委会的前身,做一些更前期的准备工作。
    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如果他能够搞定这个需求……那他是不是就能进筹委会了啊!
    苏超不清楚张何平心里想啥。
    但是敏锐如他,已经能够听得到电话另一端的人,连呼吸都有些杂乱了。
    张何平又让苏超放了一遍。
    他听完了之后,才慢悠悠的对苏超的创作能力予以了肯定。
    矜持的夸了几句好话。
    总的来说,就是苏超创作的这首歌……不错!
    何止是不错啊。
    简直好的超乎想象。
    其实最让张何平心惊的是“度”。
    体制内的人,玩的就是一个度,你只有事事合“度”,才有可能事事顺遂。
    很多人混个十来年,都未必能够参透这个“度”字。
    一不小心栽个跟头,整个生涯就没了。
    然而,苏超一个小孩子,弄出来的这首歌,竟然完美的契合了张何平理解的“度”。
    没有太多的过界,却又把该表达的都表达了。
    比他都要强!
    《天地之间有杆秤》这首歌填词的过程中,张何平和陈晓奇都犯了文青病,歌词被打回来修改了好几遍。
    搞得陈晓奇甚至丧失了署名权。
    而《中国人》这首歌比《天地之间有杆秤》还要敏感,毕竟是特殊场合要用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斟酌。
    让他来创作,他都不敢说能把握好这个“度”。
    可苏超做到了。
    这个歌词,肯定不会有太大问题。
    旋律也非常到位。
    张何平是个专业人士,长期从事文化创作和管理工作,所以更清楚苏超这首歌多么——合适!
    合适比优秀更重要。
    “我怕我写哪里不对,还需要您这样的行业权威把把关,您看您什么时候有空,能不能指导指导我?”
    苏超被夸了之后,就开始得寸进尺。
    这叫做给领导递梯子。
    总不能让领导主动要求指导你吧。
    “咱们录主题曲的时候,你把歌带过来……算了,明天吧,明天我正好没什么事。”
    张何平语气平淡,但是内心却躁动不已。
    只要踏进来,就没有人不想着进步。
    “我这首歌创作的时候,想着给刘得华唱,您觉得怎么样?”
    苏超直到这个时候才扯上刘得华。
    “那肯定行啊,但是他估计不会愿意唱吧。”
    张何平知道预委会那边的想法。
    就是要搞一首合适的歌,找个影响力很强,形象又好的香江歌手来唱。
    影响力强,比刘得华强的没多少。
    形象有好,这个形象好肯定不是长得好看。
    要的是形象正面。
    毕竟是如此意义重大的时刻。
    张何平越想越觉得刘得华合适。
    脑海里过了一遍诸多知名的香江歌手,竟然找不到比刘得华更合适的了。
    比他会唱歌的没他会演戏,比他会演戏的没他会唱歌。
    而且刘得华热衷于慈善,对内地抱有极其热忱的感情。
    他脑子里率先浮现的就是刘得华为了内地赈灾胸口碎大石那一幕。
    “我们老板陈健添和刘得华是好朋友,跟刘得华提过这首歌,他觉得非常荣幸,很迫切地想要唱这首歌……”
    苏超信口开河。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
    “真的假的啊,他就不怕吗?”
    张何平不太相信。
    “您知道他来内地谈演唱会吗?现在人还在内地呢,要不明天我让我老板把他请来,您当面问问他行不?”
    苏超绝口不提十万块钱的事。
    谈什么钱啊!
    都是缘分!
    “行,明天咱们约在……你老板那边行吗,唱片公司是吧?”
    张何平很爽快的就答应了。
    拜托,都是业(zheng)绩啊!
    找到这样一首歌是一个大业绩,请到刘得华来唱,同样是一个大业绩。
    两个大业绩加一块,他想不立功都难。
    苏超简直就是他的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