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王师范召集军将,商议此事时,诸将闻言,顿时炸开了锅,有人主张立刻加固城防,死战到底,有人则认为以青州之力,死战不过是徒增伤亡。
当然,说死战的人也不敢明说是要降了,相反,军议上,没有一人说降,这些人只是提出问题,却绝口不说这问题该怎么解决。
而这个问题就是青州城中如今的情形,死守的话,恐怕是守不住,而且,卢弘数万军卒全军覆没,大部被俘,若是王猛以降兵攻城,又当如何是好。
以降军攻城,这是基本操作,陈从进打魏州时,大量使用降卒填城,而如今的城中守军,和城外的降军,多少有些沾亲带故。
十六岁的王师范,此时整个平卢镇的决策都在自己的手中,初尝权势的王师范,那心中自然是不舍丢弃平卢镇。
于是,王师范再次遣使者,这次王师范的意思更直白,平卢可以效仿振武军节度使王卞一样,听从武清郡王的号令。
甚至,再次一等,那就是仿成德王镕例,军队的调度权也可以归幽州调度,但他自己还是要坐镇平卢,人事,财权,他都要把控在手。
当王猛再次听到使者的转述后,才发觉自己是有些误会王师范的意思了,原来他不是要降,而是要和自己谈条件。
而一旁的李籍则私下建议王猛可以接受这个条件,只要能把王师范忽悠的把城门一开,到时候怎么办,还不是王猛决定。
王猛听闻李籍的话后,眼神有些怪异,这个李籍怎么和张蟾一样,老是坏自己的名声。
想起张蟾,王猛气就不打一处来,他那歪计,不知道怎么泄露的,此时那些降军中已经知道了军中产生痢疾,是张蟾倒了大量的粪水,污染了水源。
这几日,降军中那股躁动的气息,王猛都能察觉出来,说难听些,要是这些降军手里有兵甲,那很大可能就会直接爆发兵变。
在细细考虑后,王猛是直接了当的拒绝了李籍的建议,随后召来使者,直言道:“平卢军已经全军覆没,困守孤城,老子担保王节帅富贵,已经是善心大发了,若再讨价还价,则即刻攻城,等青州城破后,条件,就不会这么优渥了。”
谈判,至此告终,王猛明确的给出了最后通牒,降了,王师范可以去幽州享受富贵,平卢军可以进行改编,汰弱留强,要是不降,那就没什么好说的,战场上见真章吧。
正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王师范和王镕一样,都是少年节镇一方,而成德镇实力比平卢镇要强的多,且王镕当上节度使位置的时间要更长。
但是王镕在事实上是彻底降了,而王师范的局面更恶劣,其却拒绝投降,而是决意死守。
在龙纪元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除夕当日,王师范登城楼,聚诸将而盟誓道:“王猛言,本帅降,则徙幽州,苟全富贵,不降则兵戈相见,玉石俱焚!
师范虽年齿不及诸位叔父,但也非贪生怕死之辈,不愿存一人之富贵,而坏万千将士之生计。”
说到这,王师范又鼓舞道:“今平卢虽危,但吾观东平郡王雄才大略,我等固守坚城,东平郡王之援兵,旦夕必至,吾誓与青州共存亡,城在人在,城破之日,以师范为先!”
众军闻言,皆感其志,齐声应道:“愿随使君死战,绝不投降!”
随后,王师范尽开青州府库,以及王敬武留下的私财,悉数赐于士卒,以示坚守青州之心。
王猛闻师范不降,怒而大笑:“竖子,竟然不心怀感恩,还敢以卵击石!”
随即下令大造云梯,冲车,井阑之属,唯一的小问题,就是这次出征,没带上大王的专用匠作司,用来打造配重式投石机。
岁旦刚过,寒气未消,至龙纪二年,正月初六,王猛已经打造出大量的攻城器械,只是此时的时间,已经大大超过了王猛答应的二十天攻下平卢的狂言。
当然,在王猛的口中,下雨耽误的时间不算,过年休息的时间也不算,打造器械也没算的话,时间倒还充足。
正月初七,王猛亲临城下,鸣鼓聚将,下令大举攻城,王猛以先前归降的平卢旧部为前驱,对卢弘言道:“此辈若肯死战,则悉恕其罪,且有厚赏,若敢有异心,立斩无赦!”
只是王猛也知道,张蟾狗贼的奸计,让这些降兵心中极为恼怒,王猛在这个时候,也算是粗中有细,下令每次只驱五百降兵攻城,配备兵械。
王猛令下,五百降兵被驱至青州城下,皆手持简陋兵械,面无血色,卢弘看着这一幕,脸色是极为难看,用奸计害的军中产生疫病,现在又驱降兵攻城。
只是卢弘既然降了,他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他现在要敢有什么异动,立刻就会身首异处。
望楼上,令旗挥动,鼓声大作,在后方幽州军的威慑下,降兵只能是推着攻城器械,慢慢的靠近青州城。
刚开始,只是试探进攻,王猛是从北城方向进攻,先打一天看看情况,等明天正式开打,那就是围三阙一,三面围攻,日夜不息。
都打起来了,王师范和自己新提拔上来的军将都知道眼下已经没有了转圜的余地,更不可能顾及城下的降兵中,是不是有自己的亲朋好友。
当然,隔着这么远,城上城下如此混乱,正常情况下,基本上也是认不出来的。
“弩箭,射!”
一时间,城头上的巨弩开始发威,不过,隔得距离还有些远,在盾车的掩护下,这些弩箭并不能造成什么大的伤害。
这样的结果,只是开始,随着距离愈发接近,壕桥,云梯,进入了城头守军的射程后,这些降兵的伤亡也就开始出现了。
而王猛见已经逼近了,当即下令,第二波降军,往前冲,为了增加战斗力,这支降军还配备的五十副铁甲,同时王猛已经在军中许诺,攻下青州,不吝厚赏,先登者,赏钱五百贯,并擢升为副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