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 第533章 水成这样、审核什么

第533章 水成这样、审核什么

    胡金平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是贴着话筒在说话。

    “老板在开常委会呢,一会我联系你。”

    刘清明应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他不急。

    黄文儒是云州市的一把手,整个城市的掌舵人。

    一天到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各种各样的会议,各种各样的接见,这才是他的工作常态。

    如果他随时都有空,那才叫不正常。

    而且,胡金平那句话里,信息量很大。

    常委会。

    会不会是自己之前提的那个庞大构想,已经被黄文儒正式提上了市里的最高决策会议。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没过多久,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门开了,陈默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走了进来,因为文件太高,几乎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小心翼翼地把文件放在刘清明桌子空着的一角,动作很轻,生怕弄出太大动静。

    “刘处,这是以前计委时期,咱们国家搜集到的关于《瓦森纳协定》的一些原始文件和内部的分析报告。”

    陈默站得笔直,像一棵小白杨。

    “档案室的同志说,有些更早的资料还在整理,让我先拿这些过来给您看。您先看着,我再去催,再去找。”

    刘清明点点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下说。辛苦你了。”

    他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很勤快,也很有眼力见。

    “我们这个项目组,不只你一个人吧?怎么就你一个人在跑?”

    陈默闻言,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他有些拘谨地在椅子上坐了半个屁股,双手放在膝盖上。

    “徐哥他们……因为您一直不在岗,前段时间工作比较多,处长就把他们先调到一组去帮忙了。”

    刘清明瞬间就明白了。

    自己这个挂名的处长长期不在岗,他这个一把手心里有想法是正常的。

    把自己手底下的人调走,既是给别的组补充人手,也是在变相地削弱自己这个小组,让它名存实亡。

    而陈默,这个刚分来的新人,没背景没资历,自然就成了被“剩下”的那一个。

    被人排挤,坐冷板凳,这是部委里最常见的生态。

    刘清明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什么都没说。

    官场之上,只做不说,或者多做少说,才是生存之道。

    他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知道了。”

    陈默看到刘清明这个反应,心里反而安定了不少。

    这位年轻的领导,似乎比他想象的要沉稳得多,也通透得多。

    刘清明不再理会这些办公室政治的细枝末节,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桌上那堆小山似的文件吸引了。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本,翻开了封面。

    一股陈旧的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味道扑面而来。

    《瓦森纳协定》。

    对于这个东西,刘清明再熟悉不过。

    前世,他从事的就是IT行业。那个年代,一台电脑里,CPU、内存、硬盘这三大件自不必说,就连主板上的许多元器件,乃至小小的风扇,都几乎是进口货的天下。

    西方世界卡住华夏脖子的手,就是通过这一个个冰冷的限定文件来执行的。

    从冷战时期臭名昭著的“巴统”,到96年最新出台的这个《瓦森纳协定》,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协定的缔约国名单里,就连后世被西方世界轮番制裁得死去活来的俄国,都赫然在列。

    而一度与西方关系相当不错的华夏,却被冷酷无情地、始终如一地排除在外。

    可以说,这份协定,从诞生之初,就是为华夏量身打造的。

    因为其他那些被限制的国家,无论是遥远的古巴,还是中东的两伊,亦或是那个半岛上的邻国,都没有足够的份量,让西方世界如此严阵以待。

    刘清明首先看到的,是协定的具体内容。

    那是一份长得令人发指的商品和技术清单。

    限制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

    这里面,又细分出了九大类别:先进材料、材料处理工艺、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和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

    而这九大类下面的每一个具体限制项,又详细分列了设备和组件、测试和检验设备、材料、软件、技术等五项说明。

    第二类,则是纯粹的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以及作战平台等,总共二十二项。

    这份清单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刘清明手上这份,是去年的最新版本。

    他随意地翻了翻,许多在前世看来已经十分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在这份清单上,却被标注为高度敏感。

    他甚至在其中看到了盾构机的相关技术。

    刘清明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波澜。

    他清楚地记得,在前世他重生的那个年代,华夏的盾构机技术,早已经通过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取得了全面的突破,甚至反过来成为了全球产量最大、质量最顶尖的国家。

    到了那个时候,西方想限制也限制不了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华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

    他相信,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手中这本厚厚的册子,只会变得越来越薄。

    到那时,这每一年度不同版本的协定,本身就会成为一部史书,成为华夏在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最好注脚。

    刘清明一边看,一边在心底感叹。

    华夏这个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

    在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在被全面技术封锁的绝境中,硬生生地靠着自己的血肉和智慧,杀出了一条通天大道,最终成为了这个星球上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一极。

    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灵活的外交手段、务实的政治态度,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后来网络上许多人嘲讽的“忍辱负重”的十几年,又怎么可能换来后来扬眉吐气的一天?

    闷声发大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这背后,是何等清醒的认知和何等坚韧的战略定力。

    他手中的这份清单,英文原版长达七百多页,加上中文的注释和说明,超过了一千三百页。

    厚得像一块砖头。

    这就是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西方心态。

    他们即便同意让华夏加入WTO,也只是想把华夏永远地限制在一个只拥有初级加工业和庞大消费市场的人口大国地位上。

    遏制华夏的崛起,才是他们从始至终、从未动摇过的核心想法。

    不管坐进白宫的那个人,是什么肤色,是什么性别,是什么党派,这一点,永远都不会改变。

    那些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人,不是蠢,就是坏,没有第三种解释。

    刘清明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这次的代表团,会陷入一个思维误区。

    那就是完全从技术的角度去和欧洲人谈判,天真地希望他们能够发发善心,把套在脖子上的绞绳稍微松一松。

    当然,这种严格的限制,也有好有坏。

    好的一方面,是外部的巨大压力,能够极大地刺激和促进国内的自主研发,倒逼着华夏在各个被“卡脖子”的领域,一点一点地追赶,直至最终完成超越。

    而坏的一方面……

    对自己这个重生者来说,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自己脑子里那么多领先时代二十年的黑科技,在这样严密的封锁之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这还怎么装逼?怎么让读者爽?

    刘清明看入了神,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期间,下属陈默又悄无声息地进来了两次,将新找到的各种相关资料,分门别类地摆放在他的桌上。

    为了避免打扰到他,陈默的动作轻手轻脚,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直到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猛地将刘清明从沉思中惊醒。

    他拿起手机,屏幕上跳动着两个字。

    胡金平。

    刘清明迅速摁下了接通键。

    “老胡。”

    电话那头传来胡金平压低了的、快速的声音。

    “你等会。”

    随即,电话那头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然后,一个沉稳而有力的声音响了起来。

    是黄文儒。

    “小刘啊,刚才在开会,找我有事?”

    “黄书记,”刘清明坐直了身体,“上次跟您说的那件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黄文儒的声线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

    “我刚刚还在常委会上提到了这件事,会上讨论了一下,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小刘,你得给我个准话,这件事,是不是真有戏?”

    黄文儒加重了些许音量。

    “我可是已经向吴省长做了专题汇报的!”

    吴省长。

    吴新蕊。

    刘清明微微一笑。

    他这是在向自己表示决心,这件事,他会不惜一切。

    刘清明没有丝毫犹豫,只说了两个字。

    “相信我。”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黄文儒了解刘清明的行事风格,言出必践,从不放空炮。

    他说“相信我”,那就意味着,他有相当的把握。

    黄文儒的呼吸似乎都顺畅了许多。

    “好!小刘,那你具体跟我说说你的计划。”

    “事情是这样的,”刘清明组织了一下语言,用最简洁的方式,将整个计划的核心盘托出,“岛内的积架公司,他们实验室里掌握了一项非常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

    “但这项技术,还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没有办法转化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他们本来想与日本的尼康、佳能这两家光刻机行业的龙头合作,共同开发。但是日方经过评估,认为技术风险过高,投入产出比不明确,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刘清明语速平稳,吐字清晰。

    黄文儒听得极其认真。

    他对于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并不关心,他只想知道,这件事,值不值得做,以及,究竟能不能做成。

    刘清明很清楚他的关注点,直接跳过了繁琐的技术细节,切入了正题。

    “现在,这家积架公司,正在欧洲寻求新的合作伙伴。根据我得到的情报,如果没有意外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和一家荷兰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这家荷兰公司,在行业内一直被日本的两家巨头压制,市场份额很小。他们迫切地希望通过改变生产工艺,实现技术上的弯道超车。但是,他们的资金并不雄厚,而且,他们的美方股东对于这次高风险的合作,还在犹豫。”

    刘清明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道。

    “黄书记,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电话那头,黄文儒的呼吸陡然急促了几分。

    他立刻抓住了关键。

    “你的意思是,我们要想办法引进这项技术,让它落户到我们云州?”

    “对。”

    刘清明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但随即又泼了一盆冷水。

    “但是,难度非常非常大。这里面牵涉到太多复杂的因素,商业谈判、技术转移、还有……地缘政治。”

    “综合评估下来,我只有四成把握。”

    刘清明把话说到这里,停了下来,然后,他抛出了那个最关键的问题。

    “黄书记,这样的风险,您愿意干吗?”

    四成把握。

    这是一个极低的成功率,近乎于一场豪赌。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刘清明甚至能清晰地听到,黄文儒那变得粗重起来的呼吸声,一下,又一下,敲击着他的耳膜。

    这个决心,并不好下。

    一旦失败,投入的巨额资金打了水漂不说,对于黄文儒个人的仕途,也必然会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但刘清明知道,黄文儒有他的追求。

    他不想永远活在自己那个无比强势的前任,也就是吴新蕊的光环之下。

    他渴望在云州这片土地上,真正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烙上属于他黄文儒的独特印记。

    良久之后。

    就在刘清明以为他要放弃的时候,黄文儒的声音,再度从听筒里响起。

    他的声音不再有任何犹豫,变得无比坚定。

    “怎么干?”

    刘清明心中一定。

    成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