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 第510章 新人事、新作风

第510章 新人事、新作风

    将云岭大药房的事情彻底托付给陈爽,刘清明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驻京办的能量,他有所耳闻。

    有陈爽这位长袖善舞的主任亲自出马,后续的选址、招聘、办证,想必会顺利许多。

    这比让陶丽梅和陈满仓两个对京城一无所知的老实人去瞎闯,要强上一万倍。

    车子驶离清江大厦,刘清明将陶丽梅二人送回招待所,又仔细叮嘱了几句,让他们安心等待,一切听从陈爽的安排。

    看着两人既激动又忐忑地走进招待所大门,刘清明才发动汽车,朝着家的方向驶去。

    京城的疫情依然没有看到拐点。

    街上的车辆和行人都很稀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肃穆的气氛。

    他和苏清璇,一个在全国防指,一个在新闻一线,每天都奔波在各自的战场上,聚少离多。

    回到家,往往都已是深夜。

    两人能做的,就是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沉沉睡去。

    新的一周,很快到来。

    按照组织部的通知,刘清明要去他新的工作单位报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这个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国家经贸委等机构合并而成的庞然大物,刚刚在西城区计委原来的办公大院挂上了崭新的牌子。

    刘清明驱车来到这片熟悉的区域。

    门口的警卫换了新面孔,查验证件的流程却更加严格。

    还附带上了体温检查等卫生防疫措施。

    他停好车,走进这座充满了五十年代苏式风格的建筑群。

    红砖墙体,高大厚重,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国家计划时代的辉煌与历史。

    空气中,似乎都飘着一股权力的味道。

    刘清明拿着组织部的介绍信,轻车熟路地找到了人事司的办公室。

    推开门,里面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堆积如山的档案,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你好,我来报到。”刘清明走到一个办公桌前。

    工作人员头也不抬。“介绍信。”

    刘清明递了过去。

    对方接过来,看了一眼,然后抬起头,似乎是确认一下来人和介绍信上的人是否一致。

    也就在这时,办公室的另一头,一个正在抱着文件的男子,也恰好抬头看了过来。

    两人的视线在空中交汇。

    刘清明认出了他。

    丁奇。

    当初在体改办综合司,一起战斗过的同事。

    丁奇显然也认出了刘清明,脸上闪过一丝欣喜。

    他指指自己,用口型给他打了个招呼。

    意思是下班后电话联系。

    刘清明点点头示意自己收到了,然后收回视线。

    人生的际遇就是如此。

    当初的同事,如今却分到了不同的部门。

    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

    有什么可感叹的呢。

    “刘清明同志是吧?手续我们收到了,你稍等一下,我们马上为你办理入职。”工作人员的态度客气了不少。

    显然,介绍信上的职务,让他明白了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分量。

    等待的时间不长。

    大约半小时后,一张崭新的,带着红色封皮的工作证,递到了刘清明面前。

    他打开看了一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司,机械装备处,副处长,刘清明。”

    下面还贴着他的一寸免冠照片。

    从今天起,他正式成为了这个国家最核心经济部门的一员。

    “刘处,您的办公室在三号楼二层。”工作人员指引道。

    “谢谢。”

    刘清明收好工作证,离开了人事司。

    产业司所在的办公楼离着并不远,同样是一栋老旧的红砖楼,一共五层,连电梯都没有。

    楼道里光线有些昏暗,踩在水磨石的地面上,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响。

    他刚刚走到二楼的楼梯口,就看到走廊里站着好几个人。

    这些人穿着打扮都十分得体,一看就是干部模样。他们或站或坐,脸上都带着一种焦急而又耐心的神情,时不时地朝着走廊深处张望。

    刘清明注意到,尽管疫情如此严重,春节也才刚刚过去,但已经有外省的领导干部,不远千里地赶来京城,在这里“上门蹲守”了。

    这就是发改委的能量。

    一个项目的审批,关系着一个地区未来几年的发展,关系着无数人的饭碗,也关系着主政官员的政绩。

    没人敢怠慢。

    刘清明从他们身边走过,正准备寻找机械处的牌子。

    一个看上去五十多岁,风尘仆仆的男人,忽然站了起来,快步走到他面前。

    或许是看刘清明太过年轻,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

    男人脸上挤出热情的笑容,拉着他问道:“小同志,你好,打扰一下。”

    “请问,刘处什么时候能回来?”

    刘清明愣住了。

    刘处?

    他反应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对方口中的“刘处”,可能就是自己。

    他有些错愕地看着对方。“您是?”

    “哦哦,你看我这记性。”男人连忙从口袋里掏出名片夹,抽出一张递过来,“我叫陆荣炳,宁远省工业厅的。”

    刘清明接过名片。

    “宁远省工业厅厅长,陆荣炳。”

    一个正厅级的干部,竟然在这里堵着门,还对自己这个“小同志”如此客气。

    刘清明心中愈发觉得怪异。

    “陆厅长,您找刘处有什么事吗?”他不动声色地问。

    “哎!”陆荣炳一拍大腿,满脸的愁容,“还不是为了我们省里奉机集团打算收购德国西斯公司的事情。”

    “这项目,我们调研了两年,省里市里都高度重视,部里也都过了会,可就卡在你们计委这里,说是要等机构改革。”

    “这一等,就等到现在。好不容易等到你们发改委挂牌了,我们就想来问问,这事儿,究竟什么时候能上会研究啊?”

    刘清明大概听明白了。

    一个重大的海外并购项目,卡在了审批的最后一关。

    “那……您为什么一定要找刘处呢?”刘清明问出了心里的疑惑。

    陆荣炳理所当然地说:“你们机械处的高处长说的啊。他说这事儿,现在归新来的刘处长负责,需要他先审阅,拿出初步意见,才能提交会讨论。”

    “我这不就专门来等他了嘛!”

    刘清明彻底明白了。

    他连自己办公室的门朝哪边开都还不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那位素未谋面的高处长。

    就已经把一个烫手的山芋,一个能让正厅级干部亲自上门蹲守的大项目,直接甩到了他的头上。

    好一招“甩锅大法”。

    高处长肯定知道自己目前被借调在卫生部的全国防指,根本不可能正常来处里上班。

    让陆荣炳来等一个根本等不到的人,这拖延的借口,找得真是高明。

    看着陆荣炳那双充满血丝,满是期盼的眼睛,刘清明心里五味杂陈。

    这就是他即将面对的工作环境吗?

    “陆厅长,”刘清明想了想,决定还是先稳住对方,“刘处长去部里开会了,我是他的助理。”

    “这样好不好,您先把材料留下,等他回来,我第一时间转交给他。”

    陆荣炳脸上闪过一丝犹豫。“那……我能不能在这里等等他?”

    “他这个会,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今天估计是回不来了。”刘清明半真半假地说道,“要不,您明天再来?”

    听到这话,陆荣炳脸上的失望掩饰不住。

    他叹了口气,似乎也知道这么等下去不是办法。

    “那……那好吧。”他从随身携带的黑色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

    他双手捧着,郑重地递给刘清明。

    “小同志,这是我们厅里,还有奉机集团,组织专家调研了两年的全部资料,光是去欧洲就跑了两趟,用了大把的外汇。”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恳求。

    “如果……如果领导们觉得项目不行,也千万别扔了,麻烦你退给我,好不好?”

    刘清明伸出双手,接过了那个沉甸甸的文件袋。

    “您放心,陆厅长。我一定亲手交到刘处长手上。”

    就在文件袋交接的一瞬间,刘清明忽然感觉袋子下面,还压着两个方方正正的硬物。

    他还没来得及开口。

    陆荣炳已经不由分说地松开手,转身快步走掉了,只留下一句“那就拜托你了,小同志!”

    刘清明低头,将文件袋翻转过来。

    袋子底下,用透明胶带,整整齐齐地粘着两包烟。

    红底烫金的华子。

    刘清明拿着文件袋和那两包烟,站在走廊里,有些哭笑不得。

    追上去肯定又是一番拉扯,被人看到了影响不好。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只能先找到机械处的办公室。

    处里一共四间办公室。

    最里面的一间门上挂着“处长室”的牌子。

    刘清明拿着东西,走到门前,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一个沉稳的男人声音。

    刘清明推门而入。

    办公室不大,一张办公桌,一套待客的沙发茶几,一个顶到天花板的书柜,陈设简单而严肃。

    办公桌后,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抬起头。

    看到刘清明时,他似乎也有些惊讶于对方的年轻。

    刘清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打量。

    他主动开口:“您好,我是刘清明,今天来报到。”

    男子立刻站起身,脸上露出热情的笑容,快步绕出办公桌,伸出双手。

    “哎呀,刘清明同志,可把你给盼来了!”

    刘清明与他握了握手。“这是我的工作证。”

    “我知道,我知道。”男子扶了扶眼镜,“只是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忘了自我介绍,我叫高峰,勇攀高峰的那个高峰。”

    “高处长好。”刘清明称呼道。

    “快坐,快坐。”高峰热情地把他让到沙发上,又亲自去倒水。

    他从自己的办公桌上拿出一包拆开的烟,抽出一根递给刘清明。

    “来,抽一根。”

    刘清明摆了摆手。

    “谢谢高处,我没有烟瘾。”

    他顿了顿,顺势将手里的东西放到了茶几上。

    “刚才在外面,有位同志塞给我两包烟,搁我这儿肯定是浪费了。您看这?”

    刘清明把那两包崭新的华子,推到了高峰面前。

    高峰的动作停了一下。

    他看了一眼那两包烟,又看了一眼刘清明。

    “宁远省的陆厅长?”

    “对,就是他。”刘清明又把那个厚厚的牛皮纸文件袋放了上去,“还有这份材料。”

    高峰坐回沙发上,拿起文件袋掂了掂,又看了一眼那两包烟,没有马上表态。

    “这事我知道。”他缓缓开口,“部里之前讨论过,有不少同志有不同的意见。不过当时正好赶上机构改革,事情就搁置了,没有形成最终决议。”

    他叹了口气,似乎有些头疼。

    “老陆这个人,有点轴,认死理。来了多少趟了,我能有什么办法?这事又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

    刘清明安静地听着,这事的来龙去脉虽然还不清楚,但大致上已经明白了。

    “他明天肯定还来。”刘清明说,“总不好一直躲着不见吧。”

    “所以我干脆就把事情推到你头上了。”高峰看向刘清明,说得很直接,“你不是还要回全国防指那边上班吗?他找不到人,这事儿就只能先这么挂着。什么时候有明确的风向了,再通知他。”

    原来如此。

    刘清明心里一片了然。

    来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就亲身见识到了这个传说中“天下第一部”的行事风格。

    能让一个正厅级的干部,像个小学生一样天天在门外罚站,还不敢有一丝怨言。

    这就是发改委的能量。

    只不过,刘清明一点也不喜欢这种推诿扯皮的工作氛围。

    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点了点头。

    “高处,既然这事推给我了,那这份材料,我能带回去先看看吗?”

    高峰似乎有些意外他会这么说,但还是点了点头。

    “当然可以。按分工,你负责的那一块儿,本来就包含了宁远省。先熟悉熟悉情况也好。”

    “我一定认真研究。”刘清明表态。

    高峰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开始关心地询问起他的个人情况。

    “听组织部的同志说,你已经结婚了?”

    “是的,我爱人是京电的在职研究生。”刘清明一一作答。

    “那就好,那就好。年轻人,还是要先成家,后立业。”高峰点了点头,“等过段时间,疫情缓和了,司里党组要开民主生活会,你作为新来的党组成员,可一定要参加。”

    “好的,高处。”刘清明愉快地答应下来。

    高峰表现得十分热情,嘘寒问暖,完全是一个关心下属的好领导模样。

    因为是特殊时期,例行的处室见面会也就省了。

    刘清明办完报到手续,下午还要回卫生部那边开会。

    他拿着那个沉甸甸的文件袋,起身告辞。

    “高处,那我先回去了。”

    “好,路上注意安全。”

    高峰一直把他送到办公室门口。

    刘清明转身离开,高峰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

    他回到办公室,看着茶几上那两包没有被动过的华子,陷入了沉思。

    他站了一会儿,拿起那两包烟,拉开自己办公桌最下面的一个抽屉。

    随手扔了进去。

    抽屉里,已经码放着好几条未开封的各种高档香烟。

    对于他们这种手握审批大权的部门来说,收点烟酒茶葉,都算不上什么。甚至就算是现金,只要想收,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这个刘清明……

    报到的第一天,就把别人硬塞的烟,原封不动地交给了自己。

    他这是想说明什么呢?

    是想表明自己两袖清风,不屑于此?

    还是在用这种方式,向自己这个新上司表态,划清界限?

    又或者,是更深一层的意思?

    高峰有些不确定。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从上锁的柜子里,拿出一份密封的档案袋。

    档案袋上,写着“刘清明”三个字。

    他拆开封条,抽出里面的档案。

    这份档案,他已经看过很多遍了。

    从一个普通民警,到省委书记的座上宾,再到下放贫困乡,做出惊人成绩,最后被破格调入京城……

    这履历,堪称传奇。

    此时,高峰再次看着档案上那张年轻而英气的照片,似乎又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这个年轻人,或许并不像他的年龄那么表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