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落时何去何从。
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并非末日。
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如果你要让丘吉尔回答,他只会告诉你,历史将会善待我。
因为我打算亲手撰写它!
伴随着这句话音落下天幕上一个个画面不断闪过。
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被浓缩到了短短的一分钟之内。
留到最后的画面是在手心合拢的缝隙中,不知将飞向何处的一架飞机。
天幕下。
秦始皇年间。
“真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啊~”
“恨不能...”
嬴政看着这一幕用力握紧了拳头,感觉自己的血液加速喷张。
这一幕在他的眼中也实在是太美了,作为一个皇帝他无法拒绝这样的场景。
他并不懂摄影,也不懂光线、站位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就是单纯的觉得这个画面很震撼,符合他的审美。
那一刻丘吉尔的身上真的像是带着光,让人毫不犹豫的相信他下定了决心要去干一番大事。
他真的恨不能也让后人给他按这样的形式拍几张照片出来。
可是嬴政不知道的是,他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丘吉尔是这样一番感触,觉得此时的丘吉尔魅力十足。
但在朝上的群臣看来,这只不过是嬴政的日常而已。
一般而言,人其实很难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朝堂上这些大臣来说,天幕上发表着振奋宣言的丘吉尔,迎着漫天的票纸走出去的那一刻的确让他们心中澎湃。
他们感受到了这位代英首相身上的人格魅力。
这种在逆境中仍不放弃,并且力挽狂澜的猛士总是让人欣赏的。
但是如果跟台阶上,头戴冕旒,身着黑金色玄鸟龙袍,整个人都带着无尽威势,被后人称做祖龙的千古一帝嬴政比起来。
丘吉尔那点威势算的了什么啊!
他们这些年早就看习惯了!
嬴政倒也不是觉得别的,而是为那个时代感到着迷。
正如后人所说,优秀的匹配机制。
代英有丘吉尔,汉斯有希尔,毛熊的斯大林,再加上华夏的那位!
那些心怀壮志,有着滔天手腕的能人猛士在这个时期扎着堆冒了出来!
如果能加入其中,光是想象都让人觉得澎湃。
他当年灭六国,纵观整个过程,说实话也就是楚国给大秦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其他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
这种感觉让他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这些人越菜越有利于他一统天下。
但事后却又觉得有些怅然若失,觉得不够尽兴。
贞观年间。
“你们看到没有,都看到没有!”
“这就是投降的下场!”
“这个高卢在二战投降后,一直被后人记到了现在!”
“哈哈哈哈!”
李世民看到这里笑的十分开心,后人总算是不完全只针对他一个人。
他的玄武门被后人念念不忘,时不时就要提一嘴,高卢这事也不例外,只要说到这段历史少不了阴阳他们。
“这便是投降了的下场啊,二战高卢看似因为投的早少死了很多人,代英纸面上的伤亡远比他们要更加惨烈。”
“但代英好歹是挺着胸膛是站着死去的。”
“活下来的高卢却被打碎了脊梁!”
“这其中的得失是无法用人命的伤亡去计算的!”
“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了想要再找回来难如登天,这个代价远比想的还要沉重!”
李世民笑过之后目光严肃的看向了群臣。
从丘吉尔和民众的那番交谈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强盛的帝国给了民众何等的骄傲和自信。
但这份骄傲需要用几代人数百年的时间去培育,毁掉他却只要一瞬间!
他宁愿他的大唐站着死,也不想他跪着生!
一如那末代皇帝溥仪一般!
各时空朝堂在短暂的沉默后也爆发出了剧烈的热议。
这一刻他们对于这个日不落帝国的警惕和看重程度又增添了几分。
不少人的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
虽然跟华夏各方面的情况都截然不同,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
他们有自己的骄傲,有自己的历史,并且他们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
单凭这一点就已经足以让人重视。
海上霸主、蒸汽革命、日不落帝国...
华夏在那段时期悄然不觉失去了这么多的东西。
难怪乎后人每每提到此处便痛心疾首。
便是他们现在再回过头去看,都觉得这些事情没有参与进去简直是天塌了!
【文化和历史是支撑着一个国家反对压迫走向未来的底气,正是那虚无缥缈的人心将一个国家所有人紧密的绑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棒子会如此不遗余力,无所不用其极创造虚假历史的原因,哪怕我们都知道这些事假的,甚至于他们本国也有不少人知道,但他们仍要梗着脖子嘴硬到底】
【归根结底,一个没有自己辉煌历史,无法为自己历史骄傲的国家是十分脆弱且可悲的】
【这种精神在我们华夏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我们谓之为...殉道精神】
战国年间。
“殉道精神吗?”
“有点意思。”
“后人又是如何看待殉道呢?”
“生或死?”
“到了后世那个时期,还有人信奉这种精神吗?从他们无法无天的性格来看,不像是还会信这些东西的。”
“他们现在推崇的不应该杨朱学说吗,用后人的话来说是利己。”
“我倒是有不同意见,后人处于那样一个和平的时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直面生死困境的可能,谁也不敢保证,等到那一天真的来临时,他们又会做出何等选择。”
许多先贤坐而论道诉说着自己的看法。
就如同后人喜欢研究历史发生过的那些事,研究先辈。
先辈们现在知道了未来发生的事情,也通过后世的历史,后人说的话来研究后人。
不少人在研究许久后都得出了一个结论,那便是后世正处于一个礼乐半崩塌的时代。
他们知道的东西很多,好似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或许是因为吸取的知识太多的缘故,也导致了他们对很多事情的了解都流于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思想深刻,说出来的观点让他们也眼前一亮的人。
然后就是戾气有些重,很多人对于人生的态度看似得过且过,但却又带着不甘。
这种变化让不少先贤都十分好奇,并且深入的思考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