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公子不好惹 > 第四百零八章 战前

第四百零八章 战前

    随着蓟州百姓一窝蜂的涌进了幽州城,城中的气氛变得比前几日更加凝重和肃杀了。

    城里的百姓能不出门就绝不出门。

    几乎不用衙署下净街令,街面上就变得空荡荡了。

    李叙白走在街巷中,生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来。

    分明才不过短短三五日的功夫,那个热闹喧嚣,烟火气十足的幽州城,已经换了一副天地。

    从古至今,战争都是最残忍最惨烈的存在。

    战火烧到哪里,哪里就是哀鸿遍野。

    在蓝星时,李叙白从来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没想到穿越到了这个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朝代,竟然能亲身走一遭战场。

    李叙白慢慢的走回了知州衙署,刚刚看到衙署的大门,就看到郑景同焦急的翘首以盼。

    他赶忙迎了上去:“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郑景同急切道:“大人,出事了。”

    李叙白慌了一下:“出什么事了?你慢慢说,别着急。”

    郑景同平静了一下:“咱们的人手都撤出去之后,耶律乌珠和萧山戎那就没人看管了,属下就没管他们,任由他们逃了出去,但是属下派人跟着他们了,他们今日混入了收容从蓟州逃出来的百姓的窝棚里,那里守卫很严密,没有知州大人的手令,咱们没有办法进去探查。”

    李叙白想了想:“走,去找卫大人。”

    卫沧澜从城楼上下来,便直奔议事厅。

    他心里很清楚,在辽人重兵的铁骑之下,蓟州城被攻破只是迟早的事情。

    他必须早做打算,必须保住幽州城。

    即便保不住,也要保住这满城的百姓,避免被屠杀的命运。

    至于他自己,顶多就是殉城而已。

    他正想着,外头传来一阵脚步声。

    转头看到李叙白和郑景同走进议事厅。

    于沧澜心事重重的问道:“李大人,怎么了?”

    李叙白将耶律乌珠和萧山戎的来历说了,他又想了想,将山遇惟亮疑似叛逃辽国的事情也说了,心事重重道:“于大人,现在那两个人疑似混在蓟州百姓中,包括山遇惟亮一行人,都有可能趁乱混进了蓟州百姓中。于大人,我怀疑,辽人出兵,也跟山遇惟亮叛逃有关。”

    于沧澜的神色格外凝重。

    这是个多事之秋,辽人兵临城下本就让人焦头烂额了,现在又出了这么个岔子,他简直应接不暇。

    他深深的叹了口气,提笔写了个手令,交给了李叙白,语气沉重的说道:“辽人大军压境,我实在难以兼顾,辽人探子和山遇惟亮一事,既然是李大人最先发现的,那这件事情就交给李大人料理吧,善始善终。”

    李叙白郑重其事的接过手令,凝重道:“于大人放心,我一定将此事料理清楚,绝不会拖累于大人的。”

    于沧澜微微点头:“辛苦李大人了。”

    幽州城城南有一大片荒废之地,一座座简易的窝棚拔地而起,窝棚的四周都有衙役把守着,窝棚前有两口大锅,用来一日两顿的施粥。

    李叙白和郑景同赶到的时候,正赶上排队施粥的时候。

    李叙白暗喜。

    这可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他们躲在混杂的蓟州百姓之中,一个个的辨认着实不易。

    但是他们总不能不吃不喝,只要他们出来领粥,李叙白就有把握将他们揪出来。

    李叙白和郑景同对视了一眼,一左一右的躲在了暗处中,死死的盯着那两队蜿蜒的长队。

    从蓟州逃出来的百姓个个都是轻装简行,能逃命就算是不错了,根本顾不上带身外之物。

    只能依靠知州衙署这一日两顿的施粥勉强活命了。

    李叙白目光如电,在排队的人群中一个个的审视着。

    耶律乌珠和萧山戎很好辨认。

    但是他们并没有见过山遇惟亮,要从这些人中找到这个人,并不容易。

    山遇惟亮是血统纯正的辽人,和大虞子民长得截然不同。

    而且他常年养尊处优,就算是逃亡了这些时日,身上的贵气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被消磨干净了。

    这样的人,方才一群穷困潦倒的难民中,还是很容易辨认出来的。

    李叙白一个一个的仔细察看。

    果然发现了几个长相颇具异域感的男子,与大虞子民截然不同。

    而其中一人身形高大健壮,面庞成古铜色,站在人堆儿里格外显眼。

    长年累月身居高位养成的威压感在不经意间便流露了出来。

    贵气难掩。

    李叙白朝郑景同使了个眼色。

    郑景同微微点头,不动声色的招呼了几个衙役,一同慢慢的围了过去。

    那身形高大的男子极为的机警,察觉到不对,他慢慢的后退。

    他身边的几个辽人背靠着背,胡成犄角之势,将那男子护在了中间。

    郑景同顿时觉得棘手。

    若强行抓捕的话,一定会彻底惊动了这波人,不但有可能失手,还有可能从此再也找不到他们的下落了。

    毕竟现在的幽州城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他们这几个人随便找个犄角旮旯,都能躲过这一时。

    郑景同下意识的看了李叙白一眼。

    李叙白眯了眯眼,微微摇了摇头。

    郑景同顿时停下了脚步,佯装吩咐衙役们公事。

    李叙白大大咧咧的走过去,重重的拍了两下正在盛粥的衙役的肩头,嬉皮笑脸的说:“你这粥不行啊,有点稀啊。”

    衙役一眼就认出了李叙白,在心里暗暗骂娘,脸上却陪着笑,说道:“衙署对施粥都有定量,筷子插在粥里不倒即可,咱们这粥已经不稀了,大人你是没见过别的州府施粥,那粥清亮的都能照见人影。”

    李叙白“噗嗤”一声:“那不得饿死人啊!”

    衙役摇头:“李大人,你这可就是不识民间疾苦了,能照见人影的薄粥算得了什么,李大人还没见过在粥里搀石头的吧。”

    “......”李叙白愣住了,他是没见过,可他听说过啊。

    在蓝星时看过不少古装电视剧,其中有个贪官就是在粥里搀石头,还美其名曰是物尽其用,防止不是灾民的人来混粥吃。

    没想到这竟然是真有其事,果然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