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重生八一渔猎西北 > 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马晓燕的大度,姜至瑜的羡慕

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马晓燕的大度,姜至瑜的羡慕

    王财迷最终失望的离开,李家这边则一直到吃中午饭的时候,那些围着大马力拖拉机的人材离开。

    李家的这些青壮有些人想要试车,让送李龙回来的李俊峰给制止了。他就一句话,这玩意儿一台几十万,弄坏了把这些人都绑一起卖了也赔不起。

    这一句话就让大家给打消了念头。

    李俊峰这时候已经懂一些管理之道了,他说只要大家好好干,两台机子建国叔开一台,另一台如果他开,那谁表现的好,除了年底建国叔家给多发奖金,还能上去开一开,当个副手。

    嘿,还别说,这玩意儿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积极性给刺激起来了。

    男人嘛,有几个对这种大家伙不感兴趣的?

    几乎没有!

    李龙回去后,刘高楼已经不在收购站了,水泥装的差不多,卡车就直接放在收购站里面。

    吃过中午饭,找人把最后那点水泥装完,李龙打算去运输公司把事情落实完的时候,马晓燕打来的电话。

    在知道李龙在的时候,她让李龙等着,她立刻骑着自行车就过来了。

    “马干事,我给你说,上午我开着大马力拖拉机去往四队的时候碰到了姜干事,她已经采访过一回了。”

    “啥?上午她采访了?她都问了哪些问题?”马晓燕立刻问道,“都是啥?”

    李龙便把那些问题又讲了一遍,当然无关的事情他没说,主要还是关于现代化农业的一些概念和过程。

    马晓燕低头快速的记录着,等记录完,才感叹着说道:“嘿,还挺会抓重点的。不过嘛,她就是再快,也快不过我!”

    “何必非要争个高低呢?”李龙问道,“你们不能分一下吗?一个往州日报投,一个往自治区日报投,甚至还可以往全国的农业报上投嘛。”

    马晓燕看了看李龙,眼神复杂。李龙说的是有些道理,但是她主动去讲和,会不会被认为自己低头了。

    但是如果对方先一步把稿子投了,那自己这边写同样的东西,会不会被日报编辑部那边认为是抄袭呢?

    她一方面有些后悔上午为什么不追到四队去,另一方面也在犹豫,想着李龙的提议有没有道理。

    李龙只是把想到的问题说了一遍,看马晓燕不说话,便又问道:

    “那你需要不需要照两张照片?”

    看在马晓燕先前报道过他好几回,直接或者间接的也帮了他不少忙的份上,李龙想着如果她要拍照片的话,那就开车拉着她去四队。

    “拍,一定要拍的。”马晓燕是带着照相机过来的,听李龙这么一说,立刻说道:“你能开车送我过去吗?我现在还申请不到宣传上的车。”

    “行,反正也就个把小时的事情。”李龙点点头,“上车吧,我现在开车带你过去。”

    李龙到了四队,让马晓燕拍照,李建国把他拉到一边说了王财迷要买拖拉机的事情。

    “不卖给他。咱要不用,那放到文玉那边也行啊,”李龙说道,“他出的价咱看不上,咱也不缺那两个钱,不如放文玉那边,他们队上的拖拉机也是个旧机子吧?正好让他也换一下,赚一些钱。”

    “行,我也是这么想的。”李建国笑笑,“他们队上地虽然不多,但附近几个队在一块,地都挨着,咱那拖拉机磨合得好,上手就能赚钱,让他慢慢还。”

    李龙没再多说这个问题,转而给大哥讲起了这大马力拖拉机其他几个配套农具的使用了。

    其实大马力拖拉机就是个机头,除了翻转犁等自身带的配套农具外,其他本地七十五拖拉机带着农具也是可以拉着用的。

    因此哪怕它配套的农具坏了不好修,本地的农具也可以用,而且依然可以发挥马力大速度快的优势。

    马晓燕正在拍照的时候,李龙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他立刻就发现了,这是姜至瑜。

    嘿,这回两个碰一起,李龙有点幸灾乐祸起来,看她们怎么弄。

    是掐架,还是表面和气内里暗骂?

    姜至瑜骑自行车快到的时候也看到了正拿着照相机看着自己的马晓燕,一下子就有点慌,随即反应过来,自己慌啥啊?

    她调整了心态,大大方方的骑到拖拉机跟前下了车子,把撑子撑好后,笑着主动伸手:

    “马干事你好,欢迎到我们乡里来视察工作啊。”

    “嘿,我可不是来视察工作的。”马晓燕脸上也露出笑容,“听说你上午就采访李龙了?我上午没跟过来,下午过来的时候听说你采访过了。咱们的目标差不多啊,……”

    “是的。”姜至瑜没想到马晓燕直接把话题挑明了,心里有点忐忑,明说的话,马晓燕算她上级机关部门的人,是领导。

    如果双方都装糊涂,凭本事抢着这个新闻素材,那谁抢到谁发。

    但如果马晓燕把这事挑明,直接用上级机关的权力压她,那她还真不一定能顶得住。

    马晓燕看了一眼远处正在和李建国说话的李龙,她也发现了,李龙时不时的会看一眼这边,那眼神可不善,说不定在看笑话呢。

    原本还想着是不是和姜至瑜说一下,比如写这个稿子联合署名之类的,但又有点不甘心,但却不想让李龙看笑话,而且自己作为上级机关部门的人员,得大度一些。

    虽然马晓燕挺要强,也想出成绩,但在这个时候,大局观是比姜至瑜要强的,她想了想,低声对姜至瑜说道:

    “李龙这边的情况,你我都清楚。只要和他把关系搞好,以后我们的新闻素材肯定是少不了的。

    但是如果我们两个内耗的话,那家伙说不定会笑话,对咱们宣传口子也不利。毕竟你我都参加过培训,真扯起来算内斗,摆明面上的话,谁都不好过。”

    姜至瑜没想到马晓燕会说出这番话来,她不得不承认,上级机关的人和自己的视野的确是不一样的。

    但是她也不想让步,毕竟这关系到自己的进步。马晓燕已经在县机关了,自己还在乡里。

    抓好李龙这边的素材,搞一些大的新闻出来,能调到县甚至州上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她想听听马晓燕具体的想法。

    “我的想法是,我们分别往不同的媒体发。你我看问题的角度不算完全一致,可以分开精准的去投。

    这样的话,咱们不会内斗,无论谁上了,都是咱们县里的光荣。俗话说,肉烂在锅里,这素材就咱们用,怎么投,对县里都有好处,咱们分开投,县里知道也会赞许的……对你我的将来都有好处。”

    姜至瑜自然知道这样是对双方都好,但她知道自己的人脉和笔力都比马晓燕弱,所以还是有些疑虑,问道:

    “那怎么分?”

    “不设具体的。比如这一次的,我想往农民日报投,那自治区这边就交给你,州日报你也可以投。另外我还想往自治区电视台那里发,你要没意见,那咱们就按这样分开。”

    “好!”姜至瑜巴不得呢,她相信这回写的东西,自治区日报那边六七成能上,州日报八成以上吧。

    虽然她羡慕马晓燕有能力往电视台那边投,但自己没那个人脉和关系,甚至于都不知道怎么往那边投,想羡慕也没用。

    “那行,下次如果咱们再因为素材撞上了,怎么分那就再商量。咱们每次看具体情况,怎么样?这一回是我先挑的,下回你先挑,如何?”马晓燕显得很大度。

    她有这个优势。

    “行,那谢谢你了。”马晓燕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姜至瑜如果再那么防备,就真有小人之心了。

    两个人商量完之后,姜至瑜也补拍了几张照片,过来又问了李龙关于大马力拖拉机的一些技术参数,这才离开。

    李龙虽然离得远,但对两个人的对话听得很清楚。

    他没想到马晓燕这么快就确定和姜至瑜两个达成了协议,不知道是自己的建议起了作用,还是原本就有这个打算,只不过自己的提议给了她一个台阶,而今天姜至瑜过来刚好给了这个机会。

    总归也是好事。

    马晓燕拍完照片,李龙就带着她上车回了县里。

    李建国这边感觉自家的拖拉机太多了,而且李龙也发话了,他便干脆开着嘎斯车去了梁东楼家。

    梁文玉一家正在地里栽葱,李建国看家里没人,就找到了地里。

    听李建国说了这话之后,梁文玉看了一眼梁东楼,没敢做决定。

    父亲当家,他还不敢一口答应。

    “你咋想的?”梁东楼问儿子。儿子也大了,这时候要说肯定是有自己主意的。

    “我肯定想要啊。咱们队里那拖拉机都二十多年了,有些零件都锈成铁疙瘩了。我大姐夫的那车算是新车,开过来犁地播种啥的肯定方便啊。

    另外就是咱们队里种葱的比较多,所以犁地播种的活没那么多,也不影响我做其他事。”

    梁东楼他们队耕地面积不算多,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种的葱等经济作物。大葱这玩意儿很费人工,所以用拖拉机的少。

    因此作为拖拉机手,没有四队那么忙碌。

    梁文玉现在已经是队上的团支书,闲时还是有许多事情要做的,因此不可能一直绑在农机上。

    但农机手肯定赚钱,这一点毋庸置疑。梁文玉这边有兼顾的条件,如果在四队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你既然想要,那就去开回来,不过开拖拉机犁地啥的没你想的那么简单,没事多去请教一下你大姐夫。另外就是赚了钱先把拖拉机的钱给还上。”

    梁文玉连连点头。

    开拖拉机没那么容易,不过也不算难,所以李建国直接把梁文玉拉到四队,现场给他教怎么开东方红七十五拖拉机。

    这玩意儿是操纵杆,不是方向盘,开惯了小四轮的梁文玉更喜欢旁边的那台大马力,可惜一问那台机子几十万,立刻就没了想要的打算。

    买不起啊!

    李龙回去后,和运输公司确认好卡车数量和租金,先给付了一半。白这个他收的钱多,还是美元,所以干脆就把这一次的租车钱付了。

    第二天先去招待所找到刘高楼,又去运输公司把车队带上,去了厂。

    虽然这一回刘高楼没给白的钱,但给的水泥的钱就足够支付厂这边了。

    装了五十吨白,这边装白的时候,李龙就在胡科长的办公室里给收购站打了电话,让拉水泥的车开到312国道上等着。

    刘高楼没打算多呆,毕竟玛县是小县城,没啥逛的,虽然比霍尔果斯要强一些,但那边还有伊宁,刘高楼更喜欢在那里呆着。

    刘高楼拉上白和水泥,和李龙告别后,车队排得很长,往西而去。

    李龙则开着车调头往回走。

    大马力拖拉机到手,接下来一段时间,他的主要精力会在收购站和四队两边平均分配。

    毕竟四队种是头一回,大哥也是头一回管理这么大面积的,李龙必须在这个时候多帮衬着。

    好在这两天倒春寒只是轻微的扫了一下就离开了,大风天也只刮了两天。

    李建国他们在刮大风的时候就在田那里守着,因为先前李龙提醒再三,所以薄膜隔几十公分就压一锹土,风吹不动,也就离开了。

    人多,就有这个优势。

    不像后世有些人承包地一包就是几千上万亩,根本看不过来。有大风天过来,有些播种没压好的,或者风太大的,直接就把薄膜吹上了天,跟地球的白飘带一样,随风摇曳。

    那时候种地想死的心都有。

    大风天一过,苗立刻就长了出来。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补苗顺带着间苗。现在的点播机和条播机都不是很精准,基本上一个眼里能放两三个甚至更多的种子。

    这种子如果都长成,那就得留下一个最壮的,如果一个不出,那就得补种子。

    其实这个时候是干活的人最讨厌的时候。

    一亩地有八千到一万,甚至一万以上株。一百亩地就是一百万个眼儿。

    因为苗才长出来,间苗和补种就得蹲下来在薄膜边上,一步一步往前崴,有苗间苗,没苗补苗。

    四月下旬,玛县的天气和北疆沿天山一带大部分地方的气温一样,早晨起来的时候要穿厚外套,中午在地里的时候得穿衬衣——但又不能穿衬衣,因为有风,有些时候风里还有沙尘。

    这时候的太阳也不是那么晴朗,看着略有点灰蒙蒙,在地里这么搞一天,肯定是不舒服的。

    或者说,在地里崴上一天,累得回去就想躺床上不起来。

    也就是从口里叫来了这些青壮,不然这活根本干不过来。

    麻烦的是一旦长出来,苗子就极坚韧,不像葵那样轻松就能拔起来,拔不好的话大概率会拔断。而拔断的苗子并不死,会继续长,长不好还会争夺营养。

    就很麻烦。

    间苗和补苗的时候李龙来过两趟,给大哥提醒了一下,补的时候不一定都补,可以补绿豆、辣子、南瓜、西瓜或者甜瓜等。

    这些东西都比早熟,在采之前就可以收获,当然像西瓜这样的,完全可以留一些在地里,等摘的时候顺便吃一个,挺好。

    李建国觉得这建议不错,采纳了。

    因为干这个活太辛苦,李龙干脆隔两天给他们拉来一些羊杂羊肉,补一下。每天看着一个个干干净净的出去,灰头土脸的回来。

    虽然李家有洗衣机,李龙也给几个晚辈准备的工作服,但每天衣服都洗不过来。

    真的很辛苦。

    李俊峰私下里给李龙说,老家干农活,哪有这么辛苦的,一家就那么亩把地,再怎么精细劳作,一两天也从头崴到尾了。

    但这地,进地后往里一蹲,感觉就看不到头啊。

    要说怨言也不是没有。

    但当李俊峰随口说出今年的工资会比去年多至少三成以上,那一个有怨言的都没有了。

    虽然干的苦,但实实在在的能拿到钱啊。

    而且吃的也好,基本上顿顿有肉,吃的还都是细粮。

    去南方打工,年底也能赚大把的钱回来,且不说钱有没有这个多,至少在吃的方面,肯定是没在这里好的。

    家里的这些亲戚干活方面没得说,加上又有高额工资的诱惑,所以不到一个星期,一百亩的间苗补苗都搞定了。

    而每个人都黑了至少一个色度,鼻子里掏出来的灰也都不少。

    毕竟一直蹲着和地打交道,难免会吸到不少。

    李龙原本是打算给他们准备一些口罩的。这时候的口罩是纱布的,比较厚实,几个小伙子戴着不舒服,觉得太热,就没戴。

    所以几天的咳嗽,就是代价。

    间苗结束,开始加快生长,田间管理进入一个短暂的空闲期,李龙的注意力开始放在收购站这边。

    毕竟贝母开始大量上市,老爹经验不足,李龙得在这里坐镇镇场子。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陈红军悄然过来到了这边的收购站,找到了李龙。

    他要买车。(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