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东笑了起来:“对对对,你的功劳最大。要不这样吧,为了奖励你的功德,我给你个新玩意儿研究。”
他的话瞬间就让娄晓娥的眼睛亮了起来:“什么什么?”
高振东大致把嗜热菌的事情说了一下,补充道:“现在不好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不过我觉得应该是有的,你们搞抗生素的,不就是在各地找菌种过日子嘛,我觉得这个也许有点儿意思。”
至于到底是要娄晓娥干什么,高振东一开始并没有说。
果然,他的话马上就引起了娄晓娥的兴致,相当一部分抗生素就是这么被发现的,至于发现之后的挑选、合成等,都是建立在这第一步之上的。
“好啊好啊,正愁制药这个方向上,没什么新活儿了。”娄晓娥觉得高振东的话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特殊的样本可能带来特殊的结果。
“嗯,具体的第一步分离菌种的工作,我已经请有关单位去进行了,希望能有好的结果,或者说希望能尽快有结果。”
有这种菌不等于马上找到,这个事情还是多多少少需要一点运气的。只不过大海捞针和这种定向筛选相比,定向筛选成功的几率要高得多得多。
“没关系,我等着。”有了新的目标,娄晓娥就不急了,毕竟她手上的学业和工作,又不止生物制药一种,樊大夫那儿她还要天天拿刀子喇胸口呢。
——
粤东沿海某地,此时北方虽然还在春寒料峭,但是这里已经是开始热气蒸腾。
一条有些不太常见的船停在距离海岸线20多公里的地方,虽然天气开始热起来,但是封闭的舰桥里倒是并不热,甚至还有一股凉意。
一位一看就是部队的同志站在舰桥里,有些特殊的是,他身上穿的却是陆军的制服。
此时,他手握望远镜,不过没有放在眼睛上,毕竟对于今天的目标来说,这种望远镜有些力不从心。
“嘿,还是你们海军舒服,这么热的天,居然还不热。”
旁边一位海军的同志笑道:“也就是你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这船在改装之前,可是半敞开舰桥,这个天气能热死你,也就头上一块帆布篷子能遮遮阳而已。现在倒是装上空调,改为封闭舰桥了。”
“那看来我的运气不错,希望今天试验也能有不错的运气,哈哈哈。”陆军的同志笑了起来。
两人正在攀谈之间,船的舯后部,一群同志正在忙碌着。
之所以说这条船不太一样,是因为除了保留了舰首的一门单76毫米炮之外,这条船上能称得上是舰艇传统武备的,也就是舰桥两侧的两挺12.7mm机枪,甚至一看就是从老的5DL坦克上拆下来的,主要是那两根平衡缓冲器实在是太显眼了。
那门76毫米炮,甚至还是半敞开式炮塔,仿佛这条新改装的船,对原有武器毫不在意一样。
“你们也太抠门了,除了保留那门老掉牙的76炮,就往船上装了两挺拆下来的坦克高机。”海军的同志笑道。
“这个船作用很突出但是也很单一,这个枪炮配置够用了,再说了,有你们的保护,这个船在自卫上面我们也不用太担心,也就是有一门炮,有两挺高机,航渡转移的时候能防一防海盗也就够了。”
陆军同志的话一点儿不夸张,虽然几十年后,非洲的“索海集团”在海盗事业上更加有名,但实际上东南亚的海盗也是自古以来一直猖獗的,昏头的时候往军舰枪口上撞的事情,可谓是屡见不鲜,不过这里离那片区域比较远,但是远虽远,万一呢。
“你说得也对,这个事情我们还是有把握的,这个船大小有限,你们的空间、载重和资金,还是花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比较好。这个船真要用,也就是用一两次,也不用整太夸张。”
听见最后这句话,陆军的同志笑了起来:“希望能早日用上啊!”
“用不用得上,还要看今天的结果怎么样。”
“没关系,今天结果不好,我们再继续改嘛,总之一定要用上。”陆军的同志道。
他们讨论的中心,是位于这条船舯后部的三个不常在军舰上看到的东西。
——三个40管130毫米长弹火箭炮,这才是这艘用老船改装的火力支援舰的主武器。
为了和老的、只有10多公里射程的130火区别开来,25~40公里的新型火箭炮被称为长弹火箭炮。
而那群忙碌的同志,正是围着这三门火箭炮在忙活。
而在这里牵头指挥的,是负责改装的同志们。
“你觉得这次打靶,精度能不能满足要求?”一位同志问另一位同志。
“我觉得没什么问题,毕竟这些火箭炮是用陀螺仪自动稳定的,我算过稳定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加上我们的控制系统性能,这个炮的精度不会比陆上25公里长弹差太多。”另一位同志很有信心。
之所以用25公里长弹而不用40公里长弹,是因为这个射程已经在其作战目标的岸炮射程范围之外,不受对方的岸炮火力威胁。毕竟M110式203mm榴弹炮,已经是80年代的事情。
而25公里长弹的精度,无疑是要比40公里长弹的要好的,这是客观物理规律。配合陀螺仪自动稳定的40管火箭炮,3门就有120枚火箭弹,单舰火力不可谓不猛。
“你们选这个25公里长弹作为主要弹种,实在是很有想法啊,精度更好一些,而且从重量和尺寸上,也更合适人工装填一些。”
这条船每门炮是有60发备弹的,只是受限于资金、空间的限制,无法布置像陆军用的130长弹火箭炮那种自动装弹机,此时,合适的尺寸和重量就显得重要起来。
“是啊,我们学到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尽量选择合适的而不是最突出的。”
这条船,还有它还在改装的另外两条姊妹舰一样,都是作用巨大但是用途单一、预期的使用次数不会非常多,所以在改装选择上面,负责改装的同志也是花了不少心思,说起此事,他还是颇为自得的。
“报告,每门炮试验弹各6发,已经装填完毕!”
一位身着海魂衫的战士走过来,向两位同志汇报道。
这就是试验精度,如果把每门炮都装满了打出去,耗费的资金可不是一点半点,能省一点还是省一点。所以只是在每门炮的典型方位,四个角以及上下两排的中部,共装6发弹用于试验。
“好,全部撤退回预备战位!”火箭炮一旦发射,整个中后部甲板可谓是火光四起烟雾升腾,这些准备重新装弹的战士们必须撤回得到良好保护的预备战位。
两人也离开火箭炮这一片区域,快速回到了封闭式舰桥中。
“试验准备完毕!”
“好!是骡子是马,今天拉出来遛遛。”
这条船改的地方不多,要说真正最花钱的,其实三门火箭炮本身并不多,反倒是三门炮的陀螺仪稳定系统更花钱一点,毕竟为了尽量保证陀螺仪的综合性能,同志们没有选用机械陀螺仪,而是使用的激光三轴陀螺仪。
这东西虽然比最好的机械陀螺仪便宜,但是相比普通的陀螺仪还是要贵出不少,甚至同志们早就打了主意,等到这条船的使命完成,这9台三轴激光陀螺仪是要拆下来继续用的。
主打一个该省省该花花。
而现在,就是检验这些改装的成果的时候到了。
三位同志将打击目标分别输入三门炮的火控单元,为了保证每门炮能快速支援各自的目标,改装的同志甚至很贴心的为每门炮配置了一位火控操作手,既可以一控三,也能分开控制,主打一个你可以不用,但我不能没有。
随着一声令下,18枚火箭弹在巨大的轰鸣和烟雾之中,腾空而起,飞向海岸边的靶区。
火箭弹还在空中飞行,几位部队的同志已经忍不住爬到了船体最高的地方,用望远镜向远方搜索着。
这里勉强能通过望远镜看到一点东西,只是想要在望远镜的视场中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区域,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这么远的距离,随意一个摇晃,望远镜的视场就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不过这难不倒同志们,他们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指挥员。
“打中了打中了!”火箭弹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击中了布置在岸边山崖上的巨大目标区。
虽然望远镜中根本看不清细节,但是大致能隐约看到,预计的目标区中腾起了一点点的烟雾。
距离20多公里,能看到一点点烟雾,就意味着火箭弹已经成功起爆。
“等等吧,等等那边的同志确定成绩!”
大致范围差不多是第一个好消息,但是更具体的,还要等那边的同志报过来。
大约15分钟以后,回到指挥舰桥的同志们,在联合战术数据链的屏幕上,看到了一封电文。
电文上的数据很多,每一枚炮弹的数据都有,但是最核心的还是最后计算出来的圆概率误差。
“三门炮圆概率误差分别是144.3、148.9、153.7!”
陆军的同志看见这个结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精度要说高,那算不上有多高,甚至其平均数比起270mm超远程火箭炮来,都略有不如,要知道那个炮的射程,差不多是这个的3倍!
但是这个数字够用!
对于以各类子母弹为主要杀伤手段的火箭炮来说,这个精度无疑是够用的。
这样一来,在由海向陆的作战过程中,陆军也算是自己掌握了一种由自己直接指挥调动的远程火力支援手段,这对他们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手段的打击来得更加直接,状态全程是由自己掌握的,运用起来更加随心。
毕竟空军就算是再配合,通信就算再顺畅,能不能支援得上,还要看当时在空中有没有飞机、飞机上挂的什么弹。
虽然除了火力指挥班子和火箭炮战位上的同志之外,连上面的其他人都是借的海军的同志,但是陆军这边还是很满意这个结果。
三条船,一次性打击就有360枚火箭弹,分开支援理论上可以支援9个战场,加上备弹一共900枚火箭弹,这个火力投射能力不可谓不高。
加上部队的装甲车辆、伴随攻坚火力、空军的支援,可以说,由海向陆作战中的火力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完整的解决。
彻底解决?那不可能的,永远都不可能的。
“太感谢你们了!”陆军的同志这话,那是一点儿水分都没掺,毕竟连大部分人都是借人家的。
“不用谢不用谢,都是改装厂和武器系统的同志们的功劳,我们就出了点儿人而已。我们只希望一点——你们能早一点把借走的同志给还回来。否则,我们是要收利息的呢。”海军这边的话,一语双关。
什么时候还回来?用不上了就还。
什么时候用不上?懂的都懂。
“哈哈哈哈!一定!一定!”
同志们都笑了起来,带着强烈的期盼与信心。
与此同时,几十公里外的船厂中,另外两条姊妹舰仿佛听见了这边的炮声,在荡漾的碧波中缓缓点头。
她们和大姐长相各不相同,但是她们所执之剑,却是一样的。
——
“高委员,纺丝原液做出来了!各主要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来自应化部的潘工,在电话里语带兴奋。
“做出来了?好!太好了!”高振东连连叫好,可不是客气,他是没想到同志们的速度这么快,原本想着多多少少应该还是有些波折的,只是没想到同志们速度这么快。
高振东能猜到,他们必定是三班连倒,夜以继日。如果用管理学的话来说,除了不可压缩时间之外,他们几乎将时间压缩到了极致。
“这样,你带上上次我们商量的下一步工序的同志们,到我这里来一趟!这次,我们的目标是原丝!”
原丝,可以说是碳纤维质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没有之一,就好像某广告说的那样——“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