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和软件正式开门迎客。
头几天,后台那些数字总算开始蹦了。
访问量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慢是慢了点儿,但确实在往上走。
注册用户数也多了起来,头一天几十个,第二天就过百了。
跑来注册的,大部分是些好奇胆儿又大的个人卖家,他们把各种家里用不上的东西挂上来--旧书、老磁带、自己捣鼓的手工、过时款式的衣服……
办公室里,大家刚开始看着数字动起来,都挺兴奋,觉得开了个好头。
可几天过去,这增长一直是那个温吞水的样子,不紧不慢的,跟有些人心里盼着的那种“轰”一下爆满的场面,差得老远。
朱因几乎是长在了后台数据前面,眼睛盯着那条平缓往上爬的曲线,眉头越皱越紧,都能夹死蚊子了。
她把市场团队的人叫过来开会,翻来覆去地问:渠道是不是都铺到了?广告词是不是不够劲儿?
心里那点焦虑,像藤蔓一样悄悄爬满了胸口,越勒越紧。
晚上,她实在憋不住了,又给陈浩拨了电话,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急和慌:“浩哥,这都上线好几天了,访问量和注册数是在涨,我知道……可这也太慢了!跟咱们最开始想的,差太多了!是不是咱们宣传的劲儿还是没使够?还是说……咱这模式本身就不对路?”她一股脑把担心全倒了出来,“我瞅论坛里也有人聊,可好多都是光看不动弹,真下手试的没几个。”
电话那头,陈浩安静听完她这一串,不但没着急,反而低低地笑了一声。
“阿朱啊,你太毛躁了。”他的声音还是那么稳,像块压舱石,“这很正常。
我管这叫‘口碑发酵期’,得有点耐心。”
他慢悠悠地给她分析:“你想想,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买东西方式,指望它一出来就万人空巷,那可能吗?现在肯来注册、敢来尝鲜的,都是走在最前面、最能接受新东西的那拨人。
他们的感觉,他们真在这里做成了买卖,这才是咱们最硬气的广告!”
他引导着朱因,让她别钻牛角尖:“你别老把眼睛盯在那个总用户数上,数字冷冰冰的,看不出啥。
从现在起,你带着团队,核心任务变一变,就去重点关照、甚至主动伸手帮帮咱们这第一批入驻的卖家,想方设法让他们做成几笔真实的交易!哪怕一天就成个三单五单,哪怕只有一单!只要这交易能做起来,买家能拿到货,卖家能收到钱,这就是一颗火种!比啥广告都强!”
“我懂了,浩哥。”朱因心里那团乱麻,好像被这话理出个头绪,焦躁也平复了点,“是要用这最早的成功例子,去引燃后面更大的市场,对吧?”
“对头!就去挖这些早期案例,把它们变成咱们最厉害的宣传炮弹!”陈浩肯定地说。
挂了电话,朱因立马调整了打法。
她让客服和技术的人多留神那些看起来有交易苗头的单子,主动问问人家需不需要帮忙。
她自己呢,也开始亲自盯着几个最有希望成交的卖家和买家。
这里面有一单,她印象特别深。
是个杭州本地的女大学生,把自己织的几条围巾挂上来了。
另一个城市的一个年轻白领姑娘看到了,挺喜欢,就用了淘宝那个挺简单的留言功能,问这是什么毛线织的,多少钱。
俩人你来我往留了几次言,把价钱和邮寄的事儿都说定了。
白领跑去银行按卖家的账号汇了款(那时候主要还是靠这个),女大学生呢,也特别用心,找了个好看的小纸盒,把围巾仔细包好,跑到邮局给寄了出去。
过了几天,那个白领姑娘收到了包裹,打开一看,围巾跟想的一样好,心里美滋滋的,就在淘宝上点了确认收货(那时候流程就这么简单)。
女大学生那边也收到了银行的通知,知道钱到账了。
你看,一笔完整的、隔着老远的交易,就这么顺顺当当成啦!
朱因亲自联系了那个女大学生和那个白领,跟她们商量好,把这个过程原原本本地写成了一个小故事,名字就叫《一根毛线连接的两座城市》。
没添油加醋,就是老老实实写了她们怎么沟通、怎么交易、最后怎么皆大欢喜。
这个小故事,被团队稍微包装了一下,又放回了那些论坛里,还有之前登过文章的报纸那边,作为后续报道的材料。
“快看!真有人在淘宝上把手织围巾卖出去了!”
“钱真的能到手!货也收到了!”
这种活生生的例子,比什么花里胡哨的广告词都有劲。
慢慢的,后台那条数据曲线,虽然还是没“爆”,但好像爬坡的劲儿足了一点,变得稍微陡了些。
原先那些光看热闹的人里头,开始有人挽起袖子,试着注册账号,把自己用不上的东西挂上来,想看看能不能换个钱。
这点星星之火,算是在这片还没开垦过的地头上,悄悄亮起来了。
就等着哪天,一阵风过来,烧成一片原野。
朱因呢,在陈浩这么一点拨之后,也慢慢变了。
从一开始天天盯着数字干着急,到现在能沉住气,踏踏实实地经营着这块刚冒芽的希望之地。
她知道,急是没用的,事儿得一点一点做。
【跪求礼物,免费的为爱发电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