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本宫来自现代经济学院 > 第13章:针线房的“怠工”风波

第13章:针线房的“怠工”风波

    中秋宴席的风波刚刚平息,洛晚晚的改革之剑便指向了侯府内务的另一重镇——针线房。

    相较于采买、厨房这些涉及银钱往来的部门,针线房看似不起眼,却是维系侯府上下百十口人衣着体面的关键所在,更是内宅权力网络中盘根错节的一环。

    针线房的管事李嬷嬷,是个在侯府伺候了三十多年的老人,身材矮胖,面团团的脸上总堆着笑,可那双藏在皱纹里的眼睛却透着精明的算计。

    她掌管针线房多年,手下统管着二十余名绣娘和粗使丫鬟,各房各院的衣裳鞋袜、帐幔帘栊,皆出自此处。

    往年,光是各季衣裳的料子采买、工钱发放,就是一笔糊涂账,更别提那些

    “额外”的孝敬和人情往来。洛晚晚的预算制和标准化,无疑是要端掉李嬷嬷经营多年的小金库。

    这日,洛晚晚带着秋云和一份新拟定的《针线房用度及工酬章程》来到了位于侯府西北角的针线房。

    时值初秋,正是赶制各房秋衣的紧要时候,院子里却不见往日的忙碌,只有几个小丫鬟在廊下心不在焉地分着丝线,见洛晚晚来了,才慌慌张张地起身行礼。

    屋内,李嬷嬷正坐在暖榻上,慢条斯理地喝着茶,旁边围着两个心腹绣娘,像是在商量什么事。

    见洛晚晚进来,李嬷嬷忙放下茶盏,脸上堆起惯有的殷勤笑容迎上来:“哎哟,什么风把二夫人您给吹来了!这地方乱糟糟的,仔细脏了您的鞋。”洛晚晚目光扫过屋内,只见绣架前空了大半,仅有的几个绣娘也显得无精打采,针脚远不如往日细密。

    她心中了然,面上却不露声色,微笑道:“嬷嬷辛苦。眼看天气转凉,各房的秋衣都备得如何了?我过来看看进度。”李嬷嬷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回夫人,正想找机会跟您回禀呢。今年也不知怎么了,各房主子要的衣裳都比往年花样复杂,用料也讲究,活计又多又急。老婆子我带着姑娘们日夜赶工,可这人手就这些,实在是……力不从心啊。您看,大夫人房里的几件襦裙,大小姐点名要的苏绣屏风,还有几位姨娘秋日的新裳,都还差着不少呢。”她一边说,一边用眼角瞟着洛晚晚的反应。

    这话里的推诿和夸大,洛晚晚岂会听不出?她拿起旁边一件只完成了一半的锦缎夹袄,看了看针脚,又瞥了一眼记录工时的册子,淡淡道:“哦?我瞧着这夹袄的针线,似乎比往年松散了些。可是绣娘们太过劳累,精力不济了?”李嬷嬷脸色微变,忙道:“夫人明鉴,实在是活计太多,姑娘们难免有疏忽。老奴一定严加督促!”

    “疏忽一次两次尚可理解,若普遍如此,恐怕就不是督促能解决的了。”洛晚晚语气转淡,将那份章程递给李嬷嬷,

    “这是我新拟的章程,嬷嬷看看。从本月起,针线房一应用度,按各房申报的衣物种类、数量、用料核定预算,超支需说明缘由并经我批准。绣娘工酬,改月例为基本工钱加计件赏银,做得多、做得好,就拿得多。每月考核,最优者另有额外奖赏,连续末位者……则需重新考量去留。”这章程一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李嬷嬷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捏着章程的手微微发抖。计件赏银?末位淘汰?

    这简直是要断了她操控绣娘、从中渔利的老路!她强压着怒火,干笑道:“夫人……这,这恐怕不妥吧?姑娘们都是府里的老人,一向安分守己,这计件……未免显得太过计较,伤了和气。再者,这去留之事,岂能如此草率?”

    “计较?”洛晚晚挑眉,

    “嬷嬷此言差矣。按劳取酬,赏罚分明,正是为了公平,激励大家各展所长,怎会是伤和气?若一味吃大锅饭,做好做坏一个样,那才是寒了勤快人的心,纵容了懈怠者。至于去留,侯府不养闲人,能力不济者,自然该让位于能者。这也是为了侯府的长远着想。”她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李嬷嬷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果然,章程颁布的第二天,针线房就出了状况。

    原本应该加紧赶工的绣娘们,纷纷以

    “身体不适”、

    “家中急事”等各种理由告假,即便来上工的,也是磨磨蹭蹭,效率极低。

    各房催要秋衣的丫鬟去了针线房,得到的回复不是

    “料子还没领全”,就是

    “前面排着的活还没做完”。不过两三日,府里便怨声载道,尤其是几位等着新衣赴宴的姨娘,更是直接闹到了太夫人面前。

    “老祖宗,您可得给妾身做主啊!这眼看就要去侍郎府赏菊,连件像样的新衣裳都没有,让妾身怎么出门见人?”周姨娘拿着帕子,哭得梨花带雨。

    王氏也蹙着眉对太夫人说:“母亲,针线房这般怠工,耽误了各房用度是小,若传出去,说咱们侯府内宅不宁,连下人都管束不住,岂不让人笑话?”太夫人被吵得头疼,将洛晚晚叫去问话。

    洛晚晚心知这是李嬷嬷和她背后的人(很可能与三老太爷有关)在给她下马威。

    她并不惊慌,从容禀道:“祖母放心,此事孙媳已有对策。并非针线房无人可用,而是有人心存抵触,故意怠工。既然她们不愿按新章程办事,孙媳只好另想办法了。”回到澄心苑,洛晚晚立刻行动起来。

    她首先让秋云将新的计件薪酬和奖励标准详细公布于众,并明确表示,奖赏优厚,机会均等,只要肯用心做,收入可比往日高出数成。

    这一下,动摇了不少底层绣娘的心思,谁不想多赚点钱贴补家用?紧接着,洛晚晚使出了第二招——借调外援。

    她亲自去信给

    “云裳阁”的姜娘子、容嬷嬷和文裁缝,请她们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带着几名手艺精湛的绣娘,进驻侯府针线房,协助赶制秋衣,工钱按

    “云裳阁”的最高标准支付,另加额外补贴。姜娘子等人对洛晚晚心怀感激,自然一口答应。

    当姜娘子等

    “外援”带着工具材料,精神抖擞地出现在针线房时,李嬷嬷和那些怠工的绣娘都傻了眼。

    这些

    “云裳阁”的绣娘,手艺精湛,动作麻利,而且显然不受李嬷嬷的辖制,一来就占据了最好的位置,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洛晚晚当众宣布:“从即日起,针线房事务,暂由姜娘子协助管理。所有绣娘,按新章程计件领酬。五日之内,能按时保质完成分内秋衣者,赏银加倍!五日之后,尚未完成基本定额者,视为无能怠工,一律革职,发还身契,永不录用!侯府,不缺能做活的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严惩之下,人心惶惶。

    原本就被优厚奖励动摇的绣娘们,见夫人动了真格,还请来了

    “外援”,生怕丢了饭碗,再也顾不得李嬷嬷的暗中示意,纷纷回到岗位,拿起针线拼命赶工。

    就连一些原本观望的绣娘,也加入了抢活干的队伍。针线房的气氛瞬间逆转,从死气沉沉变得紧张忙碌。

    李嬷嬷彻底慌了神,她没想到洛晚晚手段如此凌厉,不仅不妥协,反而直接引入外部力量,打破了她的垄断。

    她试图找借口阻挠姜娘子等人,却被洛晚晚派来的两个婆子

    “请”到一旁

    “休息”。她想去寻三老太爷求助,却被挡在门外,只得到一句

    “好自为之”的冷语。不过三四日功夫,堆积的秋衣便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大半,而且因着计件赏银和竞争机制,绣娘们格外用心,针脚质量反而比往日更胜一筹。

    五日之期一到,洛晚晚亲自验收。大部分绣娘都超额完成了任务,喜滋滋地领到了丰厚的赏银。

    只有两个李嬷嬷的铁杆心腹,因消极怠工,未能完成定额,被当众宣布革职,哭哭啼啼地被带出了侯府。

    洛晚晚看着面色灰败、孤立无援的李嬷嬷,淡淡道:“李嬷嬷年事已高,管理针线房多年,想必也劳心劳力。今后就不必再操劳了,府里会拨一处清静院落让嬷嬷荣养。”轻而易举地,便夺了李嬷嬷的权。

    经此一役,针线房被彻底整顿,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成本反而因减少了中间盘剥而有所下降。

    洛晚晚恩威并施、破立结合的手段,不仅平息了怠工风波,更极大地震慑了府中其他怀有异心的下人。

    所有人都看清了,这位年轻的二夫人,不仅有想法,更有雷霆手段,绝非可以轻易拿捏的软柿子。

    而洛晚晚,则在这次风波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威,并将现代管理中的绩效考核与竞争机制,成功地引入了这座古老的侯府。

    她知道,这远不是终点,但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向着最终目标迈出的坚实一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