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北疆新象
太子的车驾在凯旋乐曲中重返紫禁城,带回了边疆归附的捷报与各部敬献的良驹皮毛,更带回了对北疆未来治理的清晰蓝图。朝堂之上,再无质疑太子北巡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对那套《钦定北疆军民屯垦安边疏》如何具体落地的热烈讨论。
朱常洛雷厉风行,在取得皇帝首肯后,迅速任命以实干著称的兵部侍郎孙传庭为“北疆屯垦安边使”,赋予其便宜行事之权,携带着详细的章程与充足的启动资金(部分源自林雪那批“特殊”经费),即刻北上,总揽屯垦事宜。
与此同时,一道道加盖了监国太子宝印的政令,如同插上翅膀,飞向北方各省及边关军镇:
**垦荒令**:招募内地流民、安置归附部落牧民,于划定的水草丰美之地垦荒。朝廷提供耕牛、种子、农具,承诺三年免征赋税,所产粮食,官收四成,余者自留或按市价售予朝廷。此令一出,饱受战乱与赋税之苦的流民纷纷响应,许多逐水草而居、生计艰难的部落也开始尝试定居。
**兴水利诏**:孙传庭到任后,发现北疆虽地广,但降水不均,农业依赖水源。他立刻组织人手,由工部派遣的匠师指导,军民合力,依据地势,或挖掘引水渠,将雪山融水引入农田;或修建蓄水池、坎儿井,储蓄雨季之水。一时间,北疆大地上,随处可见挥汗如雨开凿沟渠的身影,潺潺流水滋润着干渴的土地,也滋润着边民的心田。
**军垦细则**:在几处战略要冲,划定“军屯区”,由驻防边军轮番垦殖。明确规定,军屯所产,五成归军士自用及养家,三成上缴作为边军储备,两成由朝廷统一调剂。此举极大激发了边军的生产热情,昔日只知操练厮杀的汉子,如今也挥舞起锄头,在边境线上开辟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军士家眷的迁入,更使得边关多了几分烟火气,少了几分肃杀。
**工坊新政**:北疆铁矿资源丰富,但冶炼技术落后。朱常洛采纳能臣建议,下令设立“北疆军器制备司”,并非完全采用江南精工细作的模式,而是结合北地特点,推行“土法锻铁”。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和简易高炉,招募民间铁匠,教授边军和屯民改进的锻造技术,大量生产质地坚韧、成本低廉的枪头、箭簇、马刀、农具乃至简易甲片。虽不及京城武备库的精良,但胜在量大、就地补给,极大地提升了边疆武备的自持能力。
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有部落头人疑虑,有边军惰性,有吏员贪墨,但在太子坚定不移的支持和孙传庭的强力手腕下,困难被逐一克服。北疆的面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而在这幅宏大的北疆建设图卷中,林雪的身影并未直接出现在屯田现场或工坊炉火旁,但她却以另一种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一日,朱常洛拿着一封孙传庭的密奏,来到凝雪阁。密奏中提及,屯垦区青壮团练已初步成型,但训练之法多沿用旧制,效果不彰,且各堡寨之间缺乏协同,难以形成合力,希望朝廷能派遣精通练兵之法者前往指导。
“雪儿,孙卿所请,甚合孤意。这民防团练乃是边疆长治久安之基石,必须练出成效。只是……朝中宿将多长于大军阵战,对此等小股、分散、且需与民生结合的团练之法,恐不尽精通。”朱常洛将密奏递给林雪,眉头微蹙。
林雪接过,快速浏览一遍,沉吟片刻,抬头道:“殿下,大军阵战,讲究正合奇胜,令行禁止。而民防团练,生于乡野,长于边塞,其性如野火,其势如流水,强求阵战之法,反失其灵动。需得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北疆地图,指尖划过那些标注着屯垦点的位置:“民防之要,首在‘预警’与‘迟滞’。无需他们与正规骑兵对冲,但需能及时发现敌情,利用熟悉的地形,以弓弩远射、陷阱机关、小队袭扰等方式,拖延敌人,消耗其锐气,为官军集结争取时间。”
她看向朱常洛,眼神清亮:“臣妾于江湖之中,见过些绿林寨堡的自保手段,亦知小队配合作战之妙。或可草拟一套适合民防团练的《边塞守御纲要》,着重于侦察、警戒、信号传递、依地形设伏、小队配合作战等内容。再选派一些机敏可靠、有江湖经验或边军斥候背景的军官,携此纲要,分赴各屯垦点,因地制宜,督导训练。”
朱常洛眼睛一亮:“此议甚好!雪儿,你既有此见识,这《纲要》便由你来主导拟定!所需人手,孤让兵部与顾卿配合你挑选!”
林雪并未推辞。她深知此事关乎边疆无数百姓的身家性命,也关乎太子新政的成败。她结合自己江湖漂泊时见识过的各种自保手段、小队搏杀经验,以及顾清风提供的部分军旅斥候战法,开始废寝忘食地撰写《纲要》。
她强调“耳聪目明”,要求每个屯垦点必须设立瞭望哨,训练民众识别不同敌情的烟火、旗语信号;她设计了许多利用自然环境设置的简易陷阱与障碍;她简化了军队的战阵,提炼出几种适合小队(五至十人)配合的攻守战术,如“三才阵”、“五行哨”;她甚至将林家《冰心诀》中一些锻炼耳目、提升耐寒能力的粗浅法门,融入基础训练,以增强团练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边塞守御纲要》初稿完成后,林雪并未满足。她亲自参与了选拔派往北疆的教导军官。她看重的不完全是武功高低,更是机变、责任心以及对北地民情的了解。最终,一支由数十名经验丰富的老兵、退役斥候以及少数得到信任的江湖人士组成的“教导队”成立。临行前,林雪亲自为他们讲解《纲要》精要,强调“灵活运用,不可拘泥”,并要求他们定期将训练情况与遇到的问题密报东宫。
这些教导官奔赴北疆后,如同播撒下的种子,迅速在各大屯垦区生根发芽。他们摒弃了刻板的操演,带着团练青壮实地勘察地形,演练预警、设伏、撤退,教授他们如何利用弓箭、弩机、甚至削尖的木桩和陷坑来对付零散的马匪或小股游骑。
效果立竿见影。
不过数月,孙传庭的捷报便再次传来:某屯垦堡寨民防团练,凭借预警及时,利用沟壑地形设伏,以弓弩远射,成功击退了一股近百人的马匪袭击,自身伤亡极小!另一处军屯点的团练,则在协助官军清剿一伙流窜的阉党残匪时,凭借对地形的熟悉,提前锁定了匪徒藏匿的山洞,立下大功!
消息传回,朝野再次为之振奋。民防团练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成为了守护北疆安宁的重要力量。
朱常洛握着捷报,看着身边因连日操劳而略显清减,但眼神愈发沉静锐利的林雪,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佩与柔情。他知道,北疆能有今日新象,屯田、水利、工坊是骨架,而这遍布边塞的民防力量,则是流动的血液,而赋予这血液活力的,正是他身边这位奇女子。
“雪儿,”他握住她的手,声音低沉而真挚,“这北疆万里屏障,有你一半心血。”
林雪微微摇头,望向北方,目光悠远:“臣妾只是尽了本分。真正辛苦的,是那些在边疆屯垦的百姓,是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是殿下……宵衣旰食,力排众议。”
塞外风沙,吹不散新生绿意;边境烽火,锤炼着钢铁篱笆。
在北疆日渐稳固的凯歌声中,大明王朝的中兴之象,愈发清晰。然而,无论是朱常洛还是林雪都明白,内部的蛀虫尚未肃清,外部的威胁依然存在,而那隐藏在历史迷雾与血脉深处的古老恩怨,也正等待着下一个登场的时机。
但至少此刻,他们携手打造的北疆新象,为这个帝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