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八零读书 > 汉厅笔记:Excel卷穿大汉 > 第25章 郡府推广:“税收仪表盘”的汉朝版

第25章 郡府推广:“税收仪表盘”的汉朝版

    平县折银改革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就飞到了郡府所在地——清河郡城。太守看完功曹史的奏折,拍着桌子直呼“奇才”,当即下了道文书:召风渡墨即刻来郡府,给全郡各县的主薄、税吏传经送宝,一个月内,全郡推广平县折银之法。

    风渡墨接到文书时,正在指导李铁山改进金属活字的拼接结构,看到“全郡推广”四个字,差点把手里的铁活字掉在地上。不是激动,是头大——他太清楚这些郡县官员的德性了,一个个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祖制就是他们的“免死金牌”,想让他们放弃沿用百年的实物税,比让老黄牛学耕地还难。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波是典型的“基层试点成功,总部推广翻车预警”!风渡墨在平县能成,是因为他亲自蹲点、手把手教,可到了郡府,面对一群养尊处优的“职场老油条”,光靠嘴说根本没用!这场景像极了现代公司推广新系统,技术再好用,遇上抵触的部门负责人,照样推进不动!】

    带着李铁山打造的三层木盒台账和金属活字换算表,风渡墨一路颠簸赶到清河郡城。郡府大堂里,早已坐满了各县的官员,一个个穿着体面的官袍,翘着二郎腿,手里端着茶杯,眼神里满是敷衍——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太守一时兴起搞的“形式主义”,听完就忘,根本没必要当真。

    果然,风渡墨刚拿出账本,想讲解折银缴税的核算逻辑,底下就有人开始窃窃私语。邻县的主薄王大人,偷偷跟身边人嘀咕:“这小子也就运气好,在平县瞎折腾出点动静,还真当自己是理财高手了?咱们县山路多,百姓连银子都少见,折银?纯属瞎胡闹!”

    风渡墨假装没听见,继续翻着账本:“各位大人请看,平县推行折银后,税收损耗率从三成降到了2%,国库实际增收……”

    “风主事,”王大人突然打断他,放下茶杯,皮笑肉不笑地说,“你这账本上的数字倒是好看,可我们这些粗人,哪看得懂这么多密密麻麻的字?你说损耗降了,怎么降的?你说增收了,增在哪了?光靠嘴说,谁信啊?”

    这话一出,底下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是啊,我们看不懂账本!”“还是实物税简单,收粮入库就行,哪用搞这么复杂!”

    风渡墨心里早有准备,他微微一笑,对着门外喊了一声:“李铁山,把东西抬上来!”

    只见李铁山带着两个伙计,扛着一个半人高的木板架子走了进来。这架子是风渡墨连夜设计的,木板上被划分成三个大大的方格,分别用红、黑、黄三种漆刷了底色,旁边还挂着几十块刻着数字的小木牌,看起来像个奇怪的“靶子”。

    【作者插话:来了来了!风渡墨的“降维打击”又来了!知道你们看不懂账本,直接上“可视化工具”,这波操作简直是古代版的“PPT汇报”,专治各种“我听不懂”的职场老油条!】

    “各位大人,看不懂账本没关系,咱们看这个!”风渡墨指着木板架子,声音洪亮,“这叫‘税收仪表盘’,专门用来展示折银改革的成效!”

    他拿起一块写着“30%”的红色木牌,插进红色方格:“这个红格,记的是以前实物税的损耗率,咱们全郡平均下来,每年因为运输、克扣、霉变造成的损耗,就占了税收的三成!”

    又拿起一块写着“2%”的黑色木牌,插进黑色方格:“这个黑格,记的是平县推行折银后的损耗率,只用了半个月,损耗就从三成降到了2%!这中间差出来的28%,就是实实在在的银子,能给朝廷多养多少兵、修多少路,不用我多说吧?”

    最后,他拿起一块写着“95%”的黄色木牌,插进黄色方格:“这个黄格,记的是百姓满意度。平县百姓缴粮时,要扛着粮袋走几十里路,满意度不足五成;现在折银缴税,揣着银子就能办,满意度高达95%!百姓满意了,缴税就积极了,咱们收税也省心,这不是双赢吗?”

    说着,风渡墨让书吏把前一天平县的税收数据写在小木牌上,当场更新“仪表盘”:“大家看,这是昨天的损耗率1.9%,缴银率98%,百姓满意度96%,每天的数据都会更新,谁要是想查,随时都能看!”

    原本吵吵闹闹的大堂,瞬间安静了下来。官员们都凑了过来,盯着“税收仪表盘”上的数字,眼神从敷衍变成了惊讶。刚才还质疑的王大人,指着黄色方格的“95%”,喃喃自语:“真有这么高的满意度?”

    “王大人要是不信,”风渡墨笑着说,“可以派手下去平县问问,看看百姓是愿意扛着粮袋缴税,还是愿意揣着银子缴税。”

    太守坐在主位上,看得连连点头,指着仪表盘问:“风主事,这黄漆的满意度,怎么还能涨?”

    “回太守大人,”风渡墨躬身答道,“就像您家地里的庄稼,百姓满意了,‘收成’自然好!以前百姓缴税是被逼无奈,现在缴税方便又公平,他们自然愿意配合,甚至还会主动监督贪官污吏,咱们的税收自然越来越多,损耗越来越少!”

    【作者插话:绝了!风渡墨这比喻太绝了!把百姓满意度比作庄稼收成,既接地气又有道理,瞬间就把复杂的治理逻辑讲明白了!这要是放在现代,绝对是顶级的汇报话术,老板听了都得拍手叫好!】

    官员们的态度彻底变了,纷纷围在风渡墨身边,七嘴八舌地提问:“风主事,我们县粮商少,百姓换银子不方便咋办?”“要是遇到成色不好的银子,怎么核算啊?”“这三层木盒台账,我们县的书吏笨,学不会咋办?”

    风渡墨一一耐心解答,还让李铁山现场演示金属活字换算表的用法,把各县的粮食种类、折算比例做成可替换的活字模块,官员们一看就懂,纷纷称赞“这法子太妙了”。

    眼看推广会开得顺风顺水,风渡墨心里正高兴,眼角的余光却瞥见角落里一个熟悉的身影——杨维诚。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跟着来了郡府,正凑在郡丞耳边,低声说着什么,脸上带着阴鸷的笑容。

    风渡墨心里咯噔一下,刚想走过去听听,杨维诚却突然提高了声音,故意让周围的官员都能听见:“太守大人,风主事这折银之法,看似美好,实则隐患重重啊!”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杨维诚身上。杨维诚清了清嗓子,摆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百姓手里的银子有限,都用来缴税了,万一遇到灾年,粮食涨价,他们没银子买粮,岂不是要饿肚子?而且折银会让百姓藏银不交,久而久之,国库看似充盈,而实际上在民间是缺少银两的,迟早要出乱子!”

    这话正好戳中了一些官员的顾虑,刚才还热情高涨的大堂,瞬间又安静了下来。有几个保守的官员立刻附和:“杨老说得有道理,这折银确实风险太大!”“还是谨慎点好,别到时候出了乱子,咱们都得担责任!”

    风渡墨没想到,杨维诚竟然会在这个关键时候煽风点火。他刚想开口反驳,却听见身后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杨老此言差矣!”

    众人回头一看,只见李铁山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门口,手里拿着一块刻着“银粮换算表”的铁板,大声说道:“我娘就是平县的农户,以前缴粮,每年都要把一半的口粮拿出来,路上还得求人帮忙;现在折银缴税,她不仅留足了口粮,还能把剩下的粮食卖掉,换些银子买布料做衣服!百姓不是傻子,好不好,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李铁山的话朴实无华,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有说服力。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再敢轻易附和杨维诚。

    太守脸色一沉,对着杨维诚说:“杨老,平县的成效摆在眼前,百姓的口碑也摆在眼前,你要是再无凭无据地诋毁,就休怪本太守不客气!”

    杨维诚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狠狠瞪了风渡墨一眼,悻悻地闭上了嘴。

    【作者插话:杨维诚这老顽固,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眼看推广就要成功,非要跳出来搅局,还好李铁山这匹“黑马”及时救场,用亲身经历打脸,这波反转看得太过瘾了!】

    推广会最终圆满结束,各县官员都领了“税收仪表盘”的图纸和三层木盒台账的样板,承诺回去后立刻试点折银缴税。风渡墨送走最后一批官员,刚松了口气,太守就把他叫进了后堂。

    “风主事,你这‘税收仪表盘’和折银之法,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办法,”太守呷了口茶,语气凝重地说,“但杨维诚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折银改革触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不仅是这些守旧的书吏,还有那些靠实物税运输损耗牟利的贪官,甚至可能牵扯到更高层面的人。你接下来,要多加小心。”

    风渡墨心里一凛,他知道太守说的是实话。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之前在平县,他面对的只是粮商和县尉;现在到了郡府,面对的是更庞大的利益集团,接下来的挑战,只会更加艰巨。

    离开郡府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风渡墨走在清河郡的大街上,看着路边万家灯火,心里感慨万千。数据从不骗人,把复杂的成效变简单,才能让改革走得更远。 他相信,只要坚持用数据说话,用实效证明,折银改革一定能在全郡落地生根。

    可他没注意到,在他身后不远处,杨维诚正和一个穿着黑衣的人低声交谈。黑衣人递给杨维诚一个信封,杨维诚接过信封,脸上露出了一丝阴狠的笑容。

    那么,杨维诚和黑衣人到底在密谋什么?那些靠实物税牟利的贪官,会不会联合起来打压风渡墨?风渡墨又将如何应对这新一轮的危机?咱们下一章接着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