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平县县衙门口就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把风渡墨从睡梦中惊醒。
他披衣起身,快步走到门口,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粮袋,瘫坐在县衙的石阶上,一边拍着地面一边哭骂:“黑心的官府啊!这是要逼死我们老百姓啊!好好的粮食不让缴,非要换成银子,这不是明摆着抢钱吗!”
老太太身边围了不少看热闹的百姓,有几个穿着破烂的流民在一旁煽风点火:“张阿婆说得对!风大人就是想趁机捞钱,我们昨天去卖粮,粮商把价钱压得死死的,一石粮才给八钱银子,缴税却要一两,这不是让我们倒贴吗!”
风渡墨眉头一皱,瞬间就反应过来——这肯定是王粮商和县尉搞的鬼!张阿婆是平县出了名的独居老人,丈夫早逝,儿子在外地做铁匠,家里就她一个人,种着半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年纪大了,耳朵背,眼睛也花,最容易被人蛊惑。而那些流民,一看就是被收买过来起哄的。
【作者插话:家人们!这王粮商玩的是真阴啊!知道硬刚不过风渡墨,就挑最弱势的老人下手,煽动民意搞事情!这套路搁现代就是“恶意带节奏”,专门挑软柿子捏,简直没底线!】
县尉也“适时”地带着几个衙役赶了过来,他故意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大声呵斥:“大胆!竟敢在县衙门口聚众闹事,抗税不缴,是不是想坐牢!”
张阿婆被县尉的气势吓得一哆嗦,但还是梗着脖子喊道:“我不是抗税,我就是想缴粮!我这粮食是我辛辛苦苦种的,换成银子就不值钱了,我不换!”
“放肆!”县尉眼睛一瞪,对着衙役喊道,“把这抗税的老妇给我抓起来,押到集市上去示众,让大家看看抗税的下场!”
衙役们立刻上前,就要去拉张阿婆。风渡墨连忙上前拦住:“住手!县尉大人,张阿婆年纪大了,不懂折银的好处,咱们好好跟她解释就是,何必动粗?”
“风主事,你就是太仁慈了!”县尉甩开风渡墨的手,冷笑道,“这些人就是欠收拾,不立威他们是不会听话的!今天要是放过她,明天就会有更多人抗税,你的折银方案,还怎么推行?”
他这话看似在为折银方案着想,实则是想借题发挥,把事情闹大,让百姓觉得折银缴税是“苛政”,从而逼风渡墨放弃改革。周围的百姓也开始议论纷纷,有同情张阿婆的,也有害怕被牵连的,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风渡墨知道,现在不能和县尉硬刚,一旦激化矛盾,只会中了王粮商的圈套。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张阿婆面前,蹲下身,轻声说道:“阿婆,您先别哭,我知道您是担心吃亏,我给您算笔明白账,好不好?”
张阿婆抽抽搭搭地抬起头,看着风渡墨,眼里满是疑惑和警惕:“你……你能算什么明白账?你们当官的,就知道欺负我们老百姓。”
“阿婆,您看。”风渡墨没有辩解,而是让人拿来昨天用的沙盘和木牌,放在张阿婆面前,“您家这半亩田,一年能收多少粮食?”
“能收两石多一点,除去自己吃的,也就剩一石粮能缴税。”张阿婆嘟囔着说。
风渡墨拿起一个黄漆粮囤木牌:“这是您要缴的一石粮。您要是自己扛去粮仓,路上要走二十多里路,您这么大年纪,肯定扛不动,得请人帮忙,是不是要花工钱?粮食在路上要是受潮、洒漏,是不是要亏损?到了粮仓,粮官要是说您的粮食成色不好,是不是要克扣?最后您可能不仅缴了粮,还得倒贴钱。”
他又拿起一个银蛇木牌:“但您要是折银缴税,一石粮现在能换一两白银,您把粮食卖给粮商,不用自己跑腿,不用花工钱,也不会有损耗,到手就是一两白银,刚好够缴税,剩下的粮食您还能自己吃,这不挺好的吗?”
为了让张阿婆更清楚,风渡墨还特意让人拿来一两碎银,放在她手里:“阿婆,您摸摸这银子,沉甸甸的,这可是实实在在的钱,您要是不想缴税,还能拿着它去买米、买面,比扛着粮食方便多了。”
张阿婆捏着手里的碎银,又看了看沙盘上的木牌,脸上的疑惑渐渐消散了。这时,里正也凑了过来,帮着解释:“阿婆,风大人说得对!我昨天已经算过了,折银缴税确实划算,我还编了个顺口溜,您记着:‘银蛇绕粮囤,少缴不亏本’!”
【作者插话:救命!这里正也太会了吧!一句话顺口溜直接把复杂的税收政策变洗脑神曲,搁现代就是顶级的传播文案!只能说,群众的智慧果然无穷,风渡墨这波是收获了神队友!】
风渡墨看着张阿婆还有些犹豫,又说道:“阿婆,您儿子不在家,您年纪大了,算不清账也正常。这样,以后您的税,我亲自来帮您算、帮您缴,您要是信不过粮商,我帮您联系靠谱的人换银子,保证您不吃亏,行不行?”
听到这话,张阿婆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不过这次不是哭骂,而是感动:“风大人,原来是我糊涂了,错怪您了!您真是个好官啊!”她站起身,把怀里的粮袋递给风渡墨,“这粮食,我愿意换成银子缴税!”
周围的百姓见状,也纷纷议论起来:“原来折银是这么回事,我之前也误会风大人了!”“是啊,这么一算,确实比缴粮划算多了!”那几个被收买的流民,见势头不对,偷偷就想溜走,却被风渡墨安排的人拦了下来。
县尉站在一旁,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他没想到风渡墨竟然用这种方式化解了危机,还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他狠狠瞪了那几个流民一眼,只能悻悻地带着衙役离开了。
风渡墨扶着张阿婆,笑着说:“阿婆,您别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走,我送您回家,顺便帮您把粮食换成银子。”
回到张阿婆家里,风渡墨让人联系了一个靠谱的粮商,以公平的价格把粮食卖掉,换成了银子,还帮张阿婆把税缴了,剩下的银子小心翼翼地放进她的钱袋里。张阿婆拉着风渡墨的手,一个劲地道谢:“风大人,您真是我们老百姓的活菩萨啊!”
这件事很快就在平县传开了,百姓们都知道风渡墨是真心为他们着想,对折银缴税的抵触情绪彻底消失了,不少农户主动来到县衙,咨询折银的具体事宜,折银方案的推行一下子就顺畅了许多。里正为了方便百姓记忆换算比例,走到哪里都带着个小算盘,算一次就念一遍“银蛇绕粮囤,少缴不亏本”,被百姓们笑称“算盘里正”。
风渡墨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十分感慨。他想起自己穿越过来的初衷,就是想让这个时代的百姓能过得好一点,现在看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体制的温度,藏在对小人物的耐心里;政策的成功,藏在让每个人都受益的细节里。 这句话,他现在有了更深的体会。
【作者插话:家人们谁懂啊!这波温情反转直接看哭了!风渡墨没有用权力压人,而是蹲下来耐心给老人解释,这才是改革该有的样子啊!比起那些喊口号的改革者,这种接地气的做法才最能打动人心!】
就在风渡墨以为折银方案终于可以顺利推进的时候,县衙门口来了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手里扛着一块沉甸甸的铁板,身后还跟着几个铁匠铺的伙计。
“请问风大人在吗?”汉子声音洪亮,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风渡墨走出来一看,只见这汉子浓眉大眼,皮肤黝黑,手上布满了老茧,正是张阿婆的儿子李铁山。“我就是风渡墨,你是?”
“风大人,我是张阿婆的儿子李铁山!”李铁山放下手里的铁板,激动地说,“我昨天从外地回来,听我娘说了您帮她的事,又听说了您的折银方案,知道您是为百姓办实事的好官!我是个铁匠,没什么能耐,这是我连夜打出来的‘银粮换算表’,上面刻了不同粮食的折算比例,您看能不能派上用场!”
风渡墨低头一看,只见那块铁板上,用錾子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字,左边是粮食的种类和数量,右边是对应的白银数量,字迹工整,一目了然。更让他惊讶的是,铁板上的数字和文字,竟然不是一次性刻死的,而是用一个个小小的铁方块拼接而成,每个铁方块上都刻着一个字或一个数字,可以随意拆卸和拼接。
“这是……”风渡墨眼睛一亮,他瞬间就明白了,这竟然是“金属活字”的雏形!
李铁山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风大人,我这就是瞎琢磨的。我想,粮食的价格每个月都可能变,要是刻死了,以后就用不了了,这样拼接的,以后您想改哪个数字,直接换个铁方块就行,方便得很!”
风渡墨看着这块铁板,又看了看满脸真诚的李铁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没想到,自己的改革,竟然还激发了民间的创造力。这块看似普通的铁板,不仅解决了换算表更新的问题,更让他看到了百姓对改革的支持。
“好!太好了!”风渡墨拍着李铁山的肩膀,激动地说,“李兄弟,你这手艺太厉害了!这块换算表,简直是及时雨啊!我这就让人把它挂在县衙门口,让百姓们都能看到!”
李铁山憨厚地笑了:“能帮上风大人就好!以后您要是还有什么需要打铁的活,尽管吩咐,我保证给您做得妥妥帖帖的!”
就在风渡墨和李铁山聊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没人注意到,不远处的角落里,杨维诚正阴沉着脸看着这一切。他原本以为风渡墨的折银方案迟早会出乱子,没想到不仅得到了百姓的支持,还收获了这样的人才。他咬了咬牙,转身离开了,眼神里充满了不甘和怨毒。
风渡墨看着眼前的铁板,心里充满了信心。有了百姓的支持,有了李铁山这样的人才,他的折银改革,一定能走得更远。
可他并不知道,杨维诚已经暗中联系了郡府的官员,准备给她的折银方案泼冷水。而王粮商和县尉,也并没有放弃,他们正在暗中策划更大的阴谋,想要彻底搞垮折银改革。
那么,李铁山的金属活字铁板会给折银改革带来怎样的帮助?杨维诚在郡府官员面前说了些什么?王粮商和县尉又会策划出怎样的阴谋?咱们下一章接着说。